楼梯岭古道--湖南郴州廖家洞村与宜章张家塘村
拍摄:赵军(胖丁)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0年3月9日
楼梯岭古道:宜章、浯溪冲、张家塘、廖家洞、郴州。这节石板路,都在大山里面,都是竹子树木,非常舒服,楼梯岭很陡。
廖家洞村,明朝时期因廖姓采矿迁移居住而得名。该村11个村民小组,人口户数有489户,农业人口1625,耕地有1010亩.就在秀丽的仰天湖山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锡,铅锌,煤炭为主。
廖家洞村稻香四溢,鱼儿肥美,这里“高山藏冷水,独味禾花鱼”。廖家洞村海拔1000余米,素有养殖禾花鱼的传统。
郴州高山禾花鱼是指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区梯田中的本地鲤鱼,因为水质清冷,鱼苗生长缓慢,靠吃落在稻田里的禾花,其肉质细嫩、肥而不腻、骨软无腥味并且绿色无公害,且富有营养,一直受人青睐。
这里空气清新,民风淳朴,放眼望去一片片黄澄澄的稻田,一阵风吹过,便能闻到一股稻田的清香。稻田里不仅有肥美的禾花鱼,乡村赶集会现场也是一片繁忙景象,这里能品尝到了正宗的禾花鱼,肉质细嫩,骨软无腥味,吃后嘴角犹存禾花味,饭后邀上三五好友在村里逛逛,看看这里的古桥、古树,美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水口庵桥记:
村南有河,一曲碧水,石桥如虹,垒以青石,翼以扶拦。明初始造,倾毁日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募金重修。桥长四丈,广九尺余,通途往来,民莫不利。
旧有水口庵,桥因而得名,桥头原有古杉树六棵。相传六位尼师在庵中修行筑事,中有一人询私,然珠沙难辨。主持责众各植一树,清白者,树立于砂砾可参天,贪婪者,树于沃土亦枯萎。事竟果然。贪浊者之树日渐萎顿,媸妍自别。皆谓渭廉不染尘,则俯仰不愧,贪婪生邪念,则理法难容。惜风雨沧桑。古木尚存其三,庵殿废去。改建学舍,从此弦歌,文脉绵长。今再修此桥。教化居人,戒贪慎欲,持正守廉。邓海燕撰文。廖家洞村民委员会敬立。丙申岁冬(2016年)。
水口庵尼姑神密的故事:
仰天湖瑶族乡的水口庵,还曾经发生过这样一段故事……
清廉不染尘,则天地不愧;贪妄生邪念,则理法难容。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廖家洞村,这里山高林密,民风淳朴。村南有河,碧水蜿蜒,石桥如虹。很久以前,在修竹翠林间,一座幽静古禅半隐半现,众尼师在主持智能的领导下,开场收徒,传法礼佛,一时间香火繁盛,信士络绎。
庵内六位尼师一同掌管采买等后勤事务,其中一位名叫慧文的女尼师修行时间不长,慧根尚浅,在多次外出采购或募捐化缘时贪污或私藏公款。暑往寒来,年底查账时,主持发现账目有误,几经询问盘查,珠沙难辨,不知是何人做了手脚。慧文眼观鼻、鼻观心地极力掩饰,心中忐忑,其余五位皆泰然自若。
第二日,主持在大殿召集众尼师,说:“昨晚菩萨托梦给我,告诉我如何分贪廉、辨妍媸的方法。现在,请六位尼师去桥旁每人种一棵树。菩萨说:清白之人,树就是栽种在砂砾堆里也能长成参天大树;贪污之徒,把树植入肥沃的土壤里也会自行枯萎。
六位尼师面面相觑,虽不解,也只得依言种树。自从树苗种下后,五位尼师内心坦荡,惟有慧文惶恐,坐立难安。每天半夜,慧文悄悄起床,为小树苗浇水、施肥、捉虫,还时常跪在菩萨面前念经祷告。然而慧文的一切努力似乎没有用,原本翠绿挺拔的小树渐渐无精打采,还没一个月,慧文的树竟然真的枯死了。而其余五棵树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眨眼间已是枝繁叶茂。
慧文手捧钱匣,羞愧难当,匍匐跪在住持面前,说:“是慧文修行浅,徇私贪污。现在如数返还,祈求菩萨原谅。”主持叹息了一声,说:“所谓“愧”,即心中有鬼。你因私而愧,日夜照拂树苗,把树根都泡烂了。清廉不染尘,则天地不愧;贪妄生邪念,则理法难容。愿你以后戒贪慎欲,洁身守廉,切勿再生贪念。”慧文满面羞愧,拜倒叩首而退。从此晨钟暮鼓,以廉为宝,潜心修行,成为受人尊敬的一代名尼。
时光荏苒,风雨沧桑。如今庵殿倾毁废去,教化绵延泽远。尼师所植松柏历经百年风雨,仍屹立桥头,傲骨峥嵘,劲挺苍翠。清风徐来,树影婆娑,一群稚子儿童在桥头嬉戏玩耍,一位白发岁月老人立于树下,似乎还在讲述当年倡廉戒贪的故事,教导我们清白做人,亲廉远贪,才能一身正气,俯仰不愧。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城南乡张家塘村民集亭: 民集亭碑序:
尝闻民倡之功建亭积德于后人。吾境自清前立户后,先辈艰辛开辟廖宜之路途径三十余里,山路陡,人们仁善捐款砌路建亭路旁,栽树成荫,行人络绎不绝,因时代变迁往返行人稀少,路而荒抚,凉亭倒塌,中断通行。在发展经济的推动下,现将荒抚的石路恢复南通北运的要道。为了铭记先辈辛创的业绩振兴经济发展。民集助资复修门口旧亭。再现先辈们的功德铭功,当今父老诚心操办造福子孙功垂万代而福报於矣是为引。
公元一九九九年岁次己卯仲秋月上浣之五日谷旦。
捐款芳名碑记:
吾村民众倡自善良广积民徳,善男信女破囊以助尤聩,义士仁人解杖而施捐助名单:(略,看下面图片)
凉亭诗:复修凉亭似仙境,诸君赞颂如天堂。往返跋涉腾云降,心中喜悦舒尽欢。入息安静身明爽,承谢先辈立基厢。千年史记日月光,万民同享春夏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