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之骑田岭主峰二尖峰野牛坳--湖南郴州宜章县
拍摄:赵军(胖丁) 制作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0年3月3日
宜章,寺山平水库,寺山平工区,垭口往右走,大概2公里后路边有一黑色熟料工棚,往右走1里多即到。
骑田岭景点主要分布在骑田林场近九万亩山岭辖地。县志所记的“宜章八景”,这里就占了三景:黄岑叠翠、白水垂虹、宝刹云幡。记者在考察中发现,今天最可观的奇美好景主要集中在一尖峰、将军寨、二尖峰、楼梯岭、高云山等地,其中记者对一尖峰、将军寨、二尖峰的考察费时最多,看得最细,印象最深刻。这三处地方的景致密度大,几乎每座峰、每条谷都有引人瞩目的亮点,美不胜收,让人应接不暇。
骑田岭、二尖峰,位于湖南省宜章县与郴州市之间,海拔分别为1510米和1654米。骑田岭主峰,一说骑田岭,一说二尖峰。
最高峰二尖峰海拨1654米,俗称"野牛坳",山下为苍翠密林,山上为青青草甸,曾有人见成群的野牛而得名,据说当年齐天大圣管理天庭骏马时,也常放牧于此,又称"马王坳"。登二尖峰可以感受高山草甸春黄秋绿的诗意,更能体会山高人为峰的豪迈。
境内黄芩水库和寺山坪水库,是县城及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地,维护着县城及附近农田的饮用和灌溉用水的安全,水质清澈见底,倒影如画。玉溪河源于骑田岭,曲曲折折、缓缓流经县城,奔向珠江,养育着千千万万的宜章人,哺育了邓中夏、彭儒、曾志、欧阳毅、吴仲廉、高静山、毛科文、肖新槐等革命志士。
中国南岭之一。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宜章县、郴州市之间。古代名称不一:秦名阳山,晋名腊岭;又有桂骑田岭、阳岭、客岭山、黄岑山、折岭等名。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主峰海拔1510米。为湘江支流耒水和北江西源武水分水岭。附近的折岭关,向为湘、粤通道。京广铁路通过东侧。
南岭为湘粤通道,秦时的阳山关即在此岭之上。南岭山脉起自云南云岭,东入贵州为苗岭,再东经两广和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边界而东达于海,其间大小山岭不计其数,史书单举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这与秦军的进军路线有关。
骑田岭的名气是非常之大的,而关于骑田岭的图片,以及文字记叙却非常之少。骑田岭情况比较复杂,当地人真正较为熟悉的是二尖峰,对于骑田岭极少有人涉足,山路多年荒芜,本地人也有可能迷路。在临近主峰山脊有较明显小路登顶。下将军庙的线路不明显。,骑田岭和二尖峰之间无现成路径。野牛坳靠近骑田岭主峰,竣拔奇险,爬上去的人很少,
上野牛坳,走的是燕子窝那条叫深坑里的长长峡谷,越往上越难走,有时要手脚并用匍匐翻过岩头,有时抓住葛藤奋力荡过山涧,有时小心翼翼踩在临时架起的木梯横爬过峭壁。一路可以听见潺潺水声,却看不见水花。野竹太密太高,一色的苦竹,竿子青得发黑,叶子浓得像推不开的浪。腐叶很厚,踩下去没到小腿。偶有露出一条光带的空隙,必是倒地枯木挤出来的一拃天地。有一棵枯朽赭树足有十几丈长,架在小溪两边,一端朽落水里,极像伸到溪里喝水的巨蛇。这一带本是保存较完好的原始次森林,据说2008年那场冰灾,树木损毁厉害。沿路朽木横陈,有些看似好好的,抬脚捱上去就瘪塌下来。但好多朽木蔸边已长出劲直新树,孜孜向上,蓬勃逼人,真个是“病树前头万木春”。生与死,兴与衰,浮与沉,永远相依相续,没有完结。
要爬半天,才能上到一片矮丛林,可以望见对面崖畔那一棵棵遒劲多姿的老松。那是黄山松。面崖一边,它总要伸出一两支长长臂膀,尽显召唤的热切。几乎没有特别高大的,但一律婀娜,一律葱郁,从谷底直铺到山顶。骑田岭5000亩黄山松,十分珍贵。松与石相掩相伴,一片苍枝里,总会露出几角岩影,奇形奇态,一处不同一处,一叠不同一叠,坐落有致,各擅其胜。大自然的美是本有的,本自具足,与人力无关,任何人为的美都超不过她。
骑田岭树木葱郁,生机勃勃,有大片的原始次森林,保持着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有黄山松、银杏、檀木、红豆杉、福建柏等珍稀树种以及野生石斛等大量的中药材,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县城人民的肺叶、是天然的氧吧,维护县城的空气质量安全,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燕子窝位于骑田林场寺山坪工区,山形犹如巨燕展翅高飞,奔向苍天,燕子窝怪石林立,有的像元宝、大象、老汉。传说当年观音菩萨来到此处,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怪石,也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后人称其为观音石。
骑田岭半山腰以上,就渐渐可以看到巨大光洁、矗立于山顶或崖畔的飞来石。这些天外来客,有的如佛头,如罗汉,有的如仙女,如村姑,有的如怪兽,如猛鸷,有的什么也不是,仿佛一块撑于天地之间的无字丰碑,彰显亘古以来历久不衰的磅礴大气,让人仰视,油然敬畏。
有的飞来石搁在峰头、岩头边,放置得那么好,那么妙,摇摇欲坠,似乎轻轻一推,就会滚下深渊,让人担心得很,但偏偏历险无夷,稳稳当当,一副我自岿然的庄重形象。
有的飞来石在崖边靠住了一棵古木,得以停栖,不断滚落的泥石为它垫筑基座,古木借此将根须伸到基座下面,巴牢扎固。于是构成寓然深远的“木石前盟”。好像多少世、多少劫以前就结下了深缘,相互扶持,相濡以沫,逗起人无限的遐想。
有的终于在风雨冲涮下开裂了,却裂成种种器物状貌,像桌椅,像书页,像刀斧锄耒,林林总总,不能尽述,却也就是不掉下去,让人惊叹。
但特别使人瞠目结舌、讶异莫名的是那些奇特的宛若盆景的巨岩堆垒。一丛磐石集群上,又堆起磐石,一层层叠上去,仿佛叠罗汉一般,叠成一座小山,一座峰峦奇绝而又浑然天成的盆景小山。
从二尖峰下行约200米,就是野牛石。一带矮树丛中崛起三尊雄奇巨石,颇像三头喷鼻欲腾的野牛。居中一石最高,超然独拔,昂首苍穹。百劫身世,多少风雨,直磨得一身青光,熠熠照人。缝隙间几点碧草,一捧绿意,更添了几分优游岁月的况味。最顶上,一篷藤叶,水灵清丽,分外惹眼。据说,那是“吊篮”,一种名贵药材。怎么长上去的?几乎没有泥土,全靠天地日月精华滋养,葱茏异常,傲笑绝顶,意态高远,别有一种撼人的妖娆。
野牛坳除了野牛石,还有很多类似的形态各异的自然堆垒。但比起将军寨那些“盆景小山”,又让人有一种小巫大巫之慨。在将军寨,这样的堆垒不惟多,不惟密,更有高、陡、险的特点。往往一个“盆景小山”动辄几十上百米高,堆垒的形式也多变化,一处有一处的美,各擅其胜,一处看罢,另一处又在不远处冒出来,记者惊得呆了,有时索性坐到那里细细赏鉴,痴痴地,得其意而忘其言。
骑田岭山高水好瀑布多,有如清泉飞泻,宛如白练垂壁。史载"看山发啸歌,四围飞瀑雨余多;独饶西岭一茎雪,长似晴虹下饮河"。
古代"宜章八景"中有三景就在骑田岭。清泉飞泻,宛如白练垂壁,谓之"白水垂虹";群峦黛青,满山屏翠,谓之"黄岑叠翠";古刹飘香,云动如幡,谓之"宝刹云幡"。
这里的龙势之旺,南国少见。唐韩愈在《送廖道士序》中这样说:“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白金、水银、丹砂、石英、钟乳、桔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寻之木材不能独当也,意必有忠信才德之民生其间。”文中所说的“岭”就是骑田岭,古时也称“阳山”、“折岭”、“桂阳岭”等等。古代哲学认为构成万物的东西叫“气”。韩愈说中原南行的清淑大气被骑田岭拦住了,于是聚集凝结,这里的气就特别旺状,这个地方必物华天宝,地灵人杰。
韩愈被贬为连州令时,是从衡阳坐船到郴州,然后弃舟步行到连州的,曾往返连州与郴州间多次,都要过骑田岭,他有实地考察的直接经验。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刘禹锡,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诗人苏家“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都在骑田岭下留连过,考察过,并写下过脍炙人口的诗文。
南宋文天祥的弟弟文天瑞抗金失败后,退守隐居骑田岭,并在麻田镇购地开基立业,落脚生根,繁衍到今天,成为麻田文家的始祖。
明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邓庠都曾在开山寺苦读,他们从岭这边到岭那边,骑田岭那条石板官道上不知留下他们多少足迹。出仕后他们给开山寺学堂均有题辞。
明崇祯十年,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来湘南考察,他在宜章两天半时间,就花了一天半考察骑田岭高云山,并在山上的高云寺过夜,写下1000多字的游记,是他在湘南诸县游览中考察最细、记录最多的一个县。
中国现代革命史上,肖克率湘南起义的工农革命武装独立营,经由麻田上井冈山,据调查,他们是从麻田开山寺进山,从泮田湖爬上到二尖峰。他在峰顶叉手挺立,只见山上红旗飘飘,战士们精神振奋,他心情激动,不禁口占一绝:“农奴聚义起宜章,晃晃梭标刺大天,莫谓湘南侧岭海,骑田岭上瞩中原。”
骑田岭连襟百粤,横绝于东南,是湘粤边境的一道雄关,史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兵守五岭,首关"折岭"便是今天的骑田岭。骑田岭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山,红军长征时毛泽东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928年,肖克将军转战骑田岭写到"农奴聚义起宜章,晃晃梭镖刺大天;莫谓湘南僻岭海,骑田岭上瞩中原";骑田岭更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山,秦代时期所修骡马古道遗址犹存,明代徐霞客曾登上二尖峰,"楼梯岭"上的"同善厅"和"复兴厅"依然古香古色;骑田岭是宜章县人民的水源地、天然氧吧,维护着宜章县城的用水安全和空气安全,是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宜章县人民的户外活动休闲中心。
骑田岭却是坦阔的,从容的,她有大美而不言。她从荒古走来,历尽风雨沧桑,而妖娆自持,巍然立于天地之间,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