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乐昌梅花镇三和村天星庙何氏宗祠
李灶生
2019年11月
坪乳公路转入去秀水镇的X357县道走几百米左转走X333县道再走几百米,就道了梅花镇三和村村委会路口,X333县道三和村委会路口右边是何氏宗祠,何氏宗祠旁边是天星庙,天星庙旁边就是三和村村委会。
梅花何氏宗祠,雄立于乐昌市梅花镇与秀水镇交界处,梅花、秀水公路西侧。西连天星庙。祠坐西南向东北,梅花白石溶岩高原西侧,东傍秀水。长方形,长约15米,宽13米,面积195平方米。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灰瓦垄,前为人字脊,后凤脊,峻峭清美,雪团纹。方形窗。顶钉1米长斜铁柱。檐线泥塑卷云、花草等图案。石灰石铺墀头,鼓形石础木撑柱,鸿门梁中央雕双龙戏珠,两端龙头。枳雕天官图桉。檐绘花草、祥云等图案;封檐板刻山水、神仙图案。额镶“何氏宗祠”匾。内一井二进,石灰石鼓形础撑柱。
在天星庙大门口外看到天星庙二楼窗口挂着一个特殊年代到处用的大喇叭。
天星庙大门右边有一张通知:大家好,家门兴旺,老少平安。天星庙即三星堂定本月农历二月十六日进坛叩文一堂十七日散福,盼各大善人踊跃参加为盼。
天星庙大门两边对联:大迎东南西北客,门楼四面八方人。
天星庙大门进去是天星堂,
进去第一间厅强上挂着:广东粤北客家宗教协会三星堂分会的牌子。
进去观音佛龛,前门上面有:南天无二
神位间观音佛龛参拜几个神仙。
天星庙旁边是参拜李秉中和柳君大皇、蓝氏仙娘。
大门的对联是:秉忠(中)恩教人登科,公婆管娃进学府。横批:望子成龙。
里面佛龛中间李秉中,两边是柳君大皇、蓝氏仙娘。
青莲山是一座仙山圣地,明末清初时,曾被称之为南粤三大名山之一(乳之青莲,仁之丹霞,惠之罗浮),坐落在广东粤北山区乳源大桥红云与乐昌云岩地区交界处,原属乳源县管辖,后划回乐昌云岩,海拔700多米。距乳源大桥红云十里地左右。
青莲山坐落在乐昌市云岩镇境内,山下京珠高速公路和坪乳公路贯穿而过。春夏山花盛开,芳菲满眼;秋来红叶似火,野果飘香;冬天玉树琼枝,雾凇常见。夏天尤为清凉,是当地人避暑游玩的好去处。相传,明朝遗臣李秉中不与清廷同流,辗转迁徙到此,蛰居耕耘而终。在梅辽一带,人们对他十分景仰,称其为‘李大人’。李大人的忠骨还埋在青莲峰上。时下常有读书人到他坟前许愿上红,以盼考得功名。
青莲峰上建有宽敞雄伟的庙宇,山上山下风光秀美,人文历史有据可考,故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在那逶迤秀丽的群山里,隐藏着一座黛瓦白墙的寺院,寺院里曾经住过一位明末遗臣李秉中。云岩镇青莲山佛殿内,
殿内碑刻多件。青莲山佛殿毁后,此碑暴露荒野,久经风化,字迹模糊。碑通高 1.65 米, 0.77 米, 厚 0.15 米,
竖刻阴楷,勒于清乾隆年间。碑文记述“乳之青莲与仁之丹霞、惠之罗浮俱称名山鼎峙”寺庙盛况。同时记述了明末遗臣钦差总督南赣副都御史李秉中曾隐迹青莲山
,并在碑文中留有联句:“野寺断人行,明月过来嘉客至;山僧无俗伴,白云飞去法堂空。”
青莲山,明末遗臣李秉中隐居于此,它坐落于云岩镇之东南,李秉中坟葬于寺后五十余米。
李秉中是明朝遗臣,他曾任兵部左侍郎,南赣副都察御史。明朝末年,清兵入关,l644年3月明朝崇祯皇帝在北京景山自缢,明亡,清立。满朝文武纷纷出逃,李秉中也弃官南潜逃生,几经颠沛流离,流落到乐昌梅辽四地一带(解放前属于乳源县管辖地域),隐姓埋名潜藏于乐昌云岩青莲山,以观测时局变化,希望有朝一日重拥英主以复明。李秉中坟葬于寺后五十余米,我们沿庙旁石阶而上,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快到山顶时,可见李大人之墓,其周围群山尽收眼底,坟前遍插数十面锦旗,猎猎飘舞,远峰尖而秀丽。坟后的花草虽已枯黄,但是劲节犹存,风吹簌簌作响,一如李大人的风骨刚劲有力。
红日东升,照亮了宇宙大地。
梅辽灵神,尊尊为民指点迷津。
四地善信,个个感恩叩下头跪。
提笔一言,蓝氏仙娘,德道于大桥东京洞千年古井,二十四步码头直落之深,流传万古至今。
其德道古井崎壁险岩,仙桃显眼,蓝氏仙娘伸手採摘,一不小心跌落深井,不见人氏,后人只见仙娘花鞋,现井面上墓地(尸鞋地又落地鞋鞋之称),四山环围,非常奇观。后今梅花大庙下云胜祠婆婆庙落座期间,为十方信善排忧解难,即:威灵显应,求子得子,求雨得雨,为民托带宝宝,流传至今。每年农历六月到梅花何家村闲六月。至解放期间无人料理,经四面八方善信商议,定在二〇一三年癸巳岁年间到湖南南岳雕刻了公公(柳君大皇)婆婆(蓝氏仙娘)伉俪。
梅花街向为地方政府重地,原以婆婆庙为核心,分上、下街,庙右坎下为邓家,因居庙坎下,称“大庙下村”;庙后浓荫密布的树林为“苍坪里”;庙前仰望农田,为通往上、下街的石铺主道:庙南通下街,原罗列翠枫店,以及“梅花四大会馆”——文武、宾兴、孔圣、先圣会馆,湘藉商人周姓、肖姓等开的打铁铺;婆婆庙东厢为衡阳人周善嘉、周森甲父子及当地人廖文彬合开的“福生堂”药店,西北端屹立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建的将军庙,中山亭紧邻其右。作为文化区的下街,抗战时在会馆原址设梅花中心小学和梅花中学(1943年谢又生首任董事长)。位居上街中央的林家祠堂,祠堂后为邓姓人家——槐花树下村(始祖邓东福原藉福建汀州,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携二弟东禄及妻子9人初歇翁源鸭麻陂,明正统四年(1443年)领妻邹氏及六个儿子,挑着观音菩萨像和邓氏祖牌行至梅花军营下,装观音菩萨像的萝突然断裂,兆示观音要在此驻足,遂立观音庙,称观音堂。续行至大庙后,盛神祖牌的萝绳断,又兆示祖先要在此安家,乃称“大庙下”。邓东福用三两纹银承皇粮十三石,苦心经营。老三友猷居槐花树下,老六友宣居大庙下)对面为丘家祠,大成会馆在南头栅门外,另有街中的袁同记以及北端的林氏书院(多半成陈迹)。
据《林氏族谱·梅花街念明一朗曾孙佑公派下系世录》载,始祖林佑,原籍潮州府海阳县洋标塘。于明嘉靖三年(1504年)与妣张氏携带大用、大选、大乾、大纪四子,徙迁粤北。佑公察梅花层峦耸翠,土地肥沃,定于梅花居住立业。屋场坐乾向巽,为倒骑龙格(又形似江中航船)。房建于通京大道两侧,形成街道,命名梅花街。历数十年农商并举,四子成立分支:大用迁军营下坑里,大乾迁石带狗塘(苟塘),大纪迁龟上都马溪,大选留居梅花街。选生五子(仰峰、朝峰、彦峰、贵峰和少峰)。经数十载经营,林家将西京官道侧土地购下,造房开店,遂成梅花街,在官道朝京向建大,悬“十德名门”匾(取先祖林皋门第誉为“十德之门”意).
上街西端曾静伫婆婆庙,又称云胜祠,门额书“云胜”字,配联:“云端施法雨;胜景沐恩膏。”内上厅为清代进士邓国藩撰楹联:“蓝氏有仙娘之称,想当年玉骨冰心,百姓咸沾化雨;柳君获大王之赞,看此日粮丰人寿,千秋共仰高风。”供柳君大王和蓝氏仙娘布衣像。据传,蓝氏姐妹从北方云游到梅花,见当地风光秀丽,遂居定。蓝氏常为民治病,倍受爱戴。蓝氏去世后,民众为之建寺,称“婆婆庙”。蓝氏常显灵,每逢农忙,村民便把小孩送到庙由蓝氏托管,凡得到她照看的小孩均健康成长。有次,一位送小孩到庙的母亲回头开门,见蓝氏下台抱小孩,蓝氏来不及隐身,摔断右脚,此后再无法照看小孩。另传,蓝氏有三姐妹,大姐不知所终,蓝氏排次,三妹在老坪石武阳司,均修炼成仙。蓝氏瞒着妹妹与柳君结婚,令妹妹大怒,姐妹恩断义绝。有年梅花大旱,板塘村民众往武阳司请三妹施雨,三妹施雨后路过婆婆庙也不愿见姐姐,从此二人永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