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书院--广东省乐昌市秀水镇秀水村
李灶生
2019年11月
紫阳书院位于乐昌市秀水镇秀水村委会朱家村北向200米处,始建于1940年,坐南向北偏东,为硬山式屋顶,风火式山墙二层砖木结构。雄立于乐昌市秀水镇朱家村西北约200米田中央,当地较大宗祠。“紫阳”为“朱子之学”,朱熹父亲朱松曾在安徽紫阳山苦读,后朱熹仍榜所居“听事堂”,称“紫阳书堂”,朱氏以此为书院名,旨在倡导先祖学道。
紫阳书院为一长方形院落,前正面墙上正中有三个大字“梯鳯阁”。
门额嵌有石匾横刻行草“紫阳书院”。“紫阳书院”右边是个官人双手拿着一联写着:一品当朝;“紫阳书院”左边是个官人双手拿着一联写着:加官进爵。
紫阳书院分前楼、中厅、后厅、三个部分组成。中轴线两侧还有厢房、套间、大小房间共34间。前楼面阔三间14.7米,进深二间7.65米;中厅面阔三间5米,进深一间7.2米;后厅面阔三间5米,进深一间7.65米;后花园一处,是书院的附属设施,面积600平方米。
鼓形柱础,透雕花窗。柱角上方石雕小石狮2个,牡丹、鸟、兽图案,前楼与中厅之间设天井,天井上方为二楼走廊,与前楼、左、右三处连接木制梯级、栏杆。
后厅中央筑砌石台一座,神间正中匾额阳刻楷书金字“孝思堂”。正中天花系八角井平箕。具有中西合璧及古朴端庄的建筑风格、精湛牢固的工艺技术,体现了民间建筑的精华,对研究乐昌市民国时期书院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
大门右墙上是朱家村紫阳书院介绍牌。
大门墙上是捐款碑。
进去第一间亭柱子上的对联是:纲常伦礼分上下,谱牒重修记生庚。
第一间进就是天井。
祠联是指姓氏祠堂专用的一种对联,包括堂联、楹联、门联等,祠联的内容其中包括寻根溯源联、弘扬祖德联、训勉后昆联等内容。人们只要一看祠联,便知道此家族姓什么,祖籍在何处及其族姓特征、代表人物、历史典故等。
第二间拱门两边的朱氏祠联:
玉海金山器,琼林黄榜才。拱门两边上面分别是“礼门、义门”。
第二间中间是朱熹像。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第二间中间朱熹像后面门封柱子上的对联是:玉海千寻探遍五经之秘,书楼万卷博搜二酉之奇。
善为传家宝,忍是积德门。
明月虚涵处,和风静养时。
第二间与第三间是长方形石块砌的天井。
第三间前面两边墙角石碑对联是:沛国家声高日月,考亭世第寿山河。中间屏风上面是:源远流长。
鼓形柱础,透雕花窗。柱角上方石雕小石狮2个,牡丹、鸟、兽图案,前楼与中厅之间设天井,天井上方为二楼走廊,与前楼、左、右三处连接木制梯级、栏杆。
第三间也是后厅,中央筑砌石台一座,神间正中匾额阳刻楷书金字“孝思堂”。正中天花系八角井平箕。具有中西合璧及古朴端庄的建筑风格、精湛牢固的工艺技术,体现了民间建筑的精华,对研究乐昌市民国时期书院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
路线:京珠高速→梅花出口。
乐广高速→梅花北出口。
坪石镇→
直行到达双桥→左转→进入S249→右转进入X357,约行驶800米左右→左转进入X333→到达终点。
坐公交车:坪石镇到秀水的公交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