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花东镇莘田二村八角古庙游记
李灶生
2019年2月22日
2019年2月22日早上,我在体育西地铁站坐3号线北延段到龙归地铁站下,然后沿着G106国道往南走几十米就是南村路口,在广州白云区太和镇南村游后,右返回龙归地铁站坐地铁到钟落潭地铁站,如广州来可在体育西地铁站坐3号线北延段到到嘉禾望岗再转14号线到钟落潭地铁站,下地铁后坐出租摩托车6-8元到障岗村大门口。障岗村游后就来到了五龙岗村,
本来我不知道有五龙岗村的,是出租摩托车的人介绍说去龙岗村的曾氏大宗祠看看,说那村的祠堂很大很出名。障岗村游后出来,这时快要下雨了,于是他载我到五龙岗村,他就是这村的,他说叫我在这看看五龙岗村的祠堂,他回家收下东西,怕下雨淋湿了,等他5分钟,于是,我就在五龙岗村拍拍照照。五龙岗村、龙岗村游后。又坐出租摩托车到了花都花东镇莘田二村八角古庙
花都区最近重修花东镇莘田二村一座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八角古庙。花东镇莘田二村的八角古庙是在明朝时建设的,距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于整个庙堂瓦面有八个角,加上比较古老,故又被当地人称为八角古庙。而这样的古庙,整个广州目前也只有两间,因而被当地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花东镇莘田二村是在明朝时建立的,建村不久就建设了这座八角古庙。村内原有两座庙——八角古庙和北帝庙。八角古庙设有洪圣大王,是供村内谢氏族人奉拜的;北帝庙则设有北帝大王,是供庾氏族人奉拜的。
八角古庙现在奉拜的主要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释迦牟尼(梵文:kyamuni;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本为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释迦牟尼诞辰日[1](汉语读音释迦牟尼shì
ji móu ní,牟为多音字,在这里读móu。)
花都有座600年古庙,结构设计别具一格,即便受到猛烈冲击,依然能实现“墙倒屋不塌”。
这座庙堂的屋顶为歇山顶,当地居民把歇山顶四条垂脊称为四角,前后两个歇山顶共八个角,故称八角古庙。
“墙倒屋不塌”之说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墙倒屋不塌”正是中国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古建筑重要优势。据建筑专家解释,古建筑之所以能扛住地震屹立不倒,主要是因为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从屋顶的力量经木柱、梁枋传递到地面,木结构各构件之间由榫卯连接,富有韧性。而柱子之间的墙壁,只起隔断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大明遗珍,典型殿堂式架构,八角古庙这么完整的明代建筑在广东省内已不多见了,而其建筑形制独特,更是我国木架结构过渡到砖木石结构的实物建筑。
八角古庙是典型的殿堂式建筑。殿堂式属于“高等级”的架构形式,一般用于皇家建筑、寺庙等,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主要特点是有两层屋顶(又叫重檐),屋内厅堂多、天井多、斗栱较多。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光孝寺、大佛寺等,都属于殿堂式建筑。
结构独特,实现“墙倒屋不塌”,在庙堂之内,共有32根木柱,纵横交错的梁柱与墙面并不贴合,青砖墙体都“藏”在靠墙的柱子背后。
八角古庙的结构采用了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柱子将梁抬起,梁上靠着柁墩抬起更上面一层的梁枋的建筑结构就是抬梁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房架的叫做穿斗式结构。
这种框架结构一般是先起梁架,再起外墙,外墙只起到闭合作用,并不承重,因此即便墙倒了,木柱依然可支撑起整座房屋。
屋檐低矮方能“飞檐走壁”,八角古庙梁柱都很矮,最高处约有两米高。这种风格很有明代特色。建筑矮、屋檐长,步架也很大,材料虽然简单,但受力很科学。即使有人在梁上行走都不会有问题。抬头望房梁,只见最底层的横梁左右两端各凹进去一块曲斜面,与平时看到笔直笔直的梁大不相同。
檐角上的龙头鱼身(螭吻),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其性好吐水,置于屋顶上,有避火灾的意涵。
这种有一定曲线弧度的梁叫做“月梁”,因近似一弯美丽的新月而得名。宋代以前,大型建筑中不少梁枋都属于“月梁”,到了明清时期,官式建筑中已不再使用,但在江南民间建筑中却仍较为常见。梁下的雀替形状优美,这些细节都为朴素的古庙添上一丝柔和的色彩。
庙堂内中的柱子,除了靠近天井的4根石柱以外,其余28根柱子都是由坤甸木制成。坤甸木材质硬重,强韧耐腐,抗蛀力强,且不怕潮湿、置于潮湿处不会腐蚀,而浸于水中则越坚实,所以常用来造龙舟。而靠着天井的柱子以石头为材质,主要是为了防潮。柱子的柱础由切割成圆形和多边形的花岗岩砌筑而成,形似一个倒扣的盆,没有繁冗的装饰。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4壁画描绘20世纪初货运往返穗港景象,除了木结构建筑让人印象深刻,在建筑之外的墙楣上精美壁画同样吸引游客驻足观看。门前的两幅壁画分别描绘了广九铁路的风景和老广州山清水秀、亭榭楼阁的景象。
前堂有两幅壁画,左边的壁画是“八大仙”,前右壁画是“五鬼运钱程”;后堂一幅壁画,被称为“双龙戏珠”。
这座古庙曾在1922年重修,这些壁画都是当时的产物,最具有文物价值。尤其外墙描绘广九铁路的画作,还画上了两艘喷出黑色烟雾的轮船,更是印证了画作的时代性。“描绘的是当时货物通过火车和轮船往返于广州和香港的场景。”
中国传统纯木结构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墙倒屋不塌”,岭南雨水丰沛,为了抗风雨,人们将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各取所长,形成了穿梁式结构,这种结构多用于较大的厅堂类或殿堂类建筑中,如八角古庙、陈家祠等。
随着时代发展,光靠梁柱不够稳固,于是从纯木结构慢慢演化成砖木结构、混凝土框架等。今天建筑所广泛运用的框架结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同样可以说是效仿了古代木结构建筑。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节省材料,若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但它同时也有工序多、造价高等缺点,一般适用于建造不超过15层的房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