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芳村石围塘五眼桥村通福桥游记
李灶生
2017年6月
在依水而建的广州城,交织的河涌如经脉一般贯通整个城市。多不胜数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功能,串起连通了两岸人们的生活。和骑楼一样,古桥已成为广州的文化及历史符号。每一座古桥,都守护着一段城市记忆。
桥梁是交通的枢纽,以前,水乡一样的广州,大大小小的桥梁星罗棋布。随着环境的变迁,河涌的退缩,使到广州的古桥越来越少。社会的不断进步,又将以前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宽阔的珠江架起了一座座由钢铁水泥造成的大桥。道路与桥梁不单纯是为了出行的需要,也是反映出这一区域的经济情况。如今的广州到处都是现代化的气息,但是人总是喜欢怀旧,怀念过去已经失去了的东西。
从广州芳村石围塘火车站沿铁路直走几百米,就来到了位于石围塘街五眼桥村通福桥(五眼桥),通福桥(五眼桥)横跨秀水涌,该桥为五孔石拱桥,中间一孔最宽,其余四孔对称缩小,桥两头为台阶式,桥两头为台阶式,石级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桥身用红色砂岩砌成,栏及桥孔边缘用白色花岗石镶嵌,色彩协调,造型古朴美观。桥长44.6米,宽2.9米,两头每级石阶宽度为55-60厘米,高度15厘米,桥栏高15厘米、宽33厘米,缓坡低栏的设计便于轿马和大型物件通过。历史上,该桥为省佛大道第一桥,是交通要道。清朝嘉庆年间,该桥曾重修,并保存至今。
桥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户部尚书李待问(南海人,明朝万历1604年升为进士,官至都御史,后因母病辞官归乡)捐建,是历史上广佛大道的第一桥。人们为了纪念李待问,习称李公桥,又因其五孔造型,俗称为五眼桥(广州方言称孔为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海县志》刻本卷二建置志桥梁一目载:"李公桥在厚水村,邑人户部尚书李待问建"。卷一十一载:"李待问,字葵如,登万历甲辰进士",并评价:"待问为人忠孝、廉恪、敏毅、乐捐"。
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桥现已失去广佛通衢的作用,但仍在秀水河两岸居民的日常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桥左右各一孔已被河泥淤塞,桥面亦已凹凸不平。1993年,该桥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待问,字献衷,号葵孺,南海(今佛山)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李待问兄弟五人。李待问是遗腹子,其母陈氏出身婢女,陈氏生下李待问后,仍然时常受到李家嫡室虐待,只好携待问离开李家,迁居佛山突歧铺突岐里附近高巷内,替人缝补衣服维持生计。李待问到了入学年龄,无钱读书,其母稍通文墨,亲自启蒙教育。他天资聪明,又很好学,被人称为神童。金鱼塘陈氏祠塾师陈某让他免费入塾读书。经过几年刻苦学习,文才长进,童试成绩优异。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三甲,赐进士出身,授福建连城县知县,时仅22岁。
李待问对家乡佛山的地方公益事业十分关心。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与兄李好问捐款修建祖庙门楼,至今仍留下祖庙大庙门口木联一对。天启六年(1626),与兄李徵问捐款修建通济桥并建亭;崇祯七年(1634)捐资重修佛山往省城的大路;崇祯十四年(1641)捐修祖庙和照壁;崇侦十五年(1642)捐修佛山文昌书院。万历四十七年(1619)广州城郊赤岗倡建文风塔,工程未半,因费用告细而停顿,天启年间,李待问捐款续建而使赤岗塔完工。此塔如今仍屹立于广州海珠区,近年以塔为主景兴建赤岗公园,成为一处游览胜景。
据说通福桥修好之日,李待问站在桥头,雅兴大发,出一句上联:
桥眼五通连水秀
此句看似平凡,妙就妙在能够倒读成:
秀水连通五眼桥
而秀水既是地名又是河名,相当难对!据传到现今还未有人对得下联,成为对联史上有名的“绝对”之一!
果真如此?答案未必!
而事实上1987年著名诗人马萧萧(原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在《对联故事》一书中己经完美对出:
桥眼五通连水秀
秀水连通五眼桥。
(出句李待问)
寺榕六树植坡东
东坡植树六榕寺。
(对句马萧萧)
原书注:六榕寺在广州市,原寺名为《宝庄严寺》,寺内有榕六株,因苏东坡题字“六榕”而改名为六榕寺。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如此一来,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有为叫杰叔的人,对一句就是:
桥眼五通连水秀,
秀水连通五眼桥。
(出句李待问)
佛面四观醉雨烟,
烟雨醉观四面佛。
(对句杰
叔)
杰叔注:烟雨--烟雨井。古芳村花地河口有大通镇,大通镇上有大通寺。羊城旧八景之一“大通烟雨”就是指此。大通寺中有一口龙霞井,每逢风雨前夕,便有烟霞缭绕升腾,又称“烟雨井”。
2004年烟雨井在芳村花地“恒荔湾畔”楼盘开发时重见天日。已保护加以修复,係广州一级文保单位,亦成为该楼盘内一景,醉观─醉观公园,在荔湾芳村花地。四面佛─广州四面佛也在荔湾,就在荔枝湾涌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