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棠下村儒林钟氏祠堂建筑群游记
李灶生
2018年12月21日
不走到儒林大街的尽头,很难想象在城中村和骏景花园的层层包围中,还藏着一处气势恢宏的祠堂建筑群——儒林钟氏祠堂建筑群。
儒林”有内涵:宗族文化源远流长,如今的儒林大街,依行政属地的划分,属于天园街。但如若从历史文化上溯源,它却沉淀着棠下钟氏一族崇尚学问的800年春秋。“儒林”二字,作何解释?这个街名历史久远,不解其意。但儒林钟氏祠堂西门口的这副对联却解开了这个疑惑:“儒士多才才储八斗,林贤博学学富五车。”
南宋初年,棠下开村。随后,钟姓成为棠下第一大姓。《棠下村志》记载:“棠下钟氏是秦末汉初祖钟接的后代。钟接祖籍河南省颍川长葛,故以颍川为堂号。”
钟氏后人南迁后,在棠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同样继承了祖先崇尚学问的传统。明清年间,棠下钟氏曾出过2名举人、8名秀才。钟氏在棠下村建有宗祠20余间,其中位于儒林大街的钟氏祠堂建筑群最有气派。
从南宋初年开村以来,棠下村已走过近八百个春秋。钟、潘、梁,是棠下村的三大姓。散布在村里的祠堂几座祠堂,风格不一,但都沉淀着历史悠久的氏族文化。从气势上来说,坐落在儒林大街的儒林钟氏祠堂建筑群尤为值得一提。随着钟氏后人钟达森开启祠堂大门,历史的年轮便重新浮现出来……
八百年族系源自棠下钟氏,据《棠下村志》记载,棠下的第一大姓是钟姓。棠下钟氏是秦末汉初钟接的后代,而钟接是黄帝的第59世孙。咸淳二年(1266年),钟维新迁居棠下,成为棠下钟姓第一代人。“迄今算来,钟氏子孙已在棠下繁衍了31代人。”
儒林钟氏祠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民国35年(1946)起作为棠下达善小学校舍,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改做厂房,1999年重修。2009年7月,它被纳入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大门外,就能感受到此建筑群的恢弘气势 ——
并排坐东北朝西南,共有5座,总阔120米,建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前有广场,后有庭院。
正中3座为主祠,各祠之间隔有青云巷,两边为衬祠。主祠分别是钟氏祠堂、一政钟公祠和南溪钟公祠,形制相同,均为三间三进,硬山顶,龙船形琉璃瓦脊,滴水剪边,碌灰筒瓦,人字封火山墙。
原来,1998年钟氏祠堂接近竣工时,本村老人钟细奀(en一声)经友人介绍,特邀刘殿华前来作画装点。慷慨重义的刘殿华一口应允,起早贪黑历时近百天,在大大小小的画板上画出了305幅作品,人物、山水、鸟兽、花木、虫鱼、书法等皆跃然墙上。
古祠今成族人活动聚集地,祠堂平日里都锁着,并不对外开放,过年过节有宗亲活动时,大家才聚在这里商讨族事、祭拜祖先。而每年端午龙舟节,一定是宗祠最热闹的时候。
扒龙船早已是棠下村的一大民俗盛事。棠下村五、六社的村民在钟氏祠堂里大摆龙船饭。热闹非凡。农田被城市取代,昔日的棠下村已变了模样,但因为有宗祠在,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宗族情谊依然浓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