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标签: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





在念源潘公书舍西面有一古老的社祭神位。

在社祭神位对面念源潘公书舍的墙上有一石碑的立据碑,还有写上立据的内容,这种石碑的立据碑我是第一次见。

还有一石碑刻捐款记录碑。

离渭南潘公书舍几米就是念源潘公书舍,念源潘公书舍大门的字已经看不到了。

书舍屋里住着一个老人。


三间铺头

三间铺头

离三间铺头几米的珠村南门下街就是可田潘公祠。可田潘公祠大门的对联是:可歌花满縣,田稔谷盈仓。新的对联是:进水大吉,海不扬波人共乐,果然夺得锦标归。祠堂里面是胎榖堂,金玉满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可田潘公祠

可田潘公祠
已看不到这是祠还是塾。

离可田潘公祠几米就是北帝庙,北帝庙又称上天玄帝古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于清嘉靖年间及民国十年(1921年),是珠村人和谐共处的见证。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进行毕业考试,指挥部就设在珠村的北帝庙,总指挥是教练部主任何应钦。1924年,黄埔军校开学后,学生们常来珠村训练。由于黄埔岛四面环水,交通不便,而珠村交通便利,又靠近吉山火车站,于是第二次东征陈炯明时,北帝庙成为黄埔军校的弹药中转站。北帝庙门前至今还有两块明代的红沙岩柱墩,蒋介石、宋美龄、胡汉民、周恩来、廖仲恺、鲍罗廷等国共高级领导人都曾踩过它上马、下马。

在北帝庙里,阿梅大姐给我讲了珠村人"拜猫"的传说,每年的正月十六是珠村人"拜猫"的日子,据说这一天是"猫神"(村民亲切地呼之为"猫老爷") 的诞辰。"猫神"平时都安放在村中的北帝庙里,祭拜活动就在北帝庙进行。这位猫神据说是一个村神,自开村始就住在北帝庙里,和北帝为伴,从未分开。

"拜猫"没有特定的时间表,也没有统一的组织者,由香客们自带祭品按传统方式进行,整个祭祀活动持续十几分钟。传统的"拜猫"活动由两部分组成:"拜猫"和"拜小人"(也称"打小人")。"拜猫"整个过程大致分为呈献祭品,焚香祭拜,烧猫纸和吃猫饭,祈求风调雨顺、免灾逃祸;"拜小人"在社坛的拜桌上进行,重"拜"不重"打",以求和睦。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在北帝庙里,阿梅大姐给我讲了珠村人"拜猫"的传说,每年的正月十六是珠村人"拜猫"的日子,据说这一天是"猫神"(村民亲切地呼之为"猫老爷") 的诞辰。"猫神"平时都安放在村中的北帝庙里,祭拜活动就在北帝庙进行。这位猫神据说是一个村神,自开村始就住在北帝庙里,和北帝为伴,从未分开。

"拜猫"没有特定的时间表,也没有统一的组织者,由香客们自带祭品按传统方式进行,整个祭祀活动持续十几分钟。传统的"拜猫"活动由两部分组成:"拜猫"和"拜小人"(也称"打小人")。"拜猫"整个过程大致分为呈献祭品,焚香祭拜,烧猫纸和吃猫饭,祈求风调雨顺、免灾逃祸;"拜小人"在社坛的拜桌上进行,重"拜"不重"打",以求和睦。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

北帝庙门前至今还有两块明代的红沙岩柱墩,蒋介石、宋美龄、胡汉民、周恩来、廖仲恺、鲍罗廷等国共高级领导人都曾踩过它上马、下马。

离北帝庙10多米还没过桥前右转小巷几米就是潘文治故居。珠村也是人杰地灵之乡,民国海军总司令、著名爱国将领潘文治将军就生长在这里。潘将军毕业于清末黄埔水师学堂,后留学英国,回国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坚持抗日,反对内战。晚年回到家乡珠村办学兴邦,造福桑梓。1923年被孙中山先生明令赞扬“志行纯洁,深资倚畀”,其家乡珠村被荣誉为“中国海军之家”。珠村还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的训练基地和考场,一期学生曾借宿潘氏宗祠,北帝庙和吉山车站曾为黄埔军校中转弹药。

潘文治将军故居是一座二层中西结合的建筑,著名爱国将领、民国海军总司令潘文治将军就出生在这里。该故居建于清末民初,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国共两党的高层领导经常在这座小楼里聚会。面积280平方米,内部装修较少,天井墙上的灰雕比较精美,仍然是清末民初时的建筑面貌,其后人经常打理。潘文治将军亲手栽种的海棠花至今还在昂然盛开。

海军一条巷,在珠村东桥大街上有一条始建于明代的小巷,那就是“海军一条巷”。小巷宽约2米,长约70米,分布着6户海军将领的故居。这些房屋,现在大多为这些海军将领的后代所拥有,虽然略显残旧,但昔日风貌依然可辨,有的房子还有人居住着,有的则大门深锁。

潘文治将军故居

潘文治将军故居

潘文治将军故居

潘文治将军故居

潘文治将军故居

潘文治将军故居

潘文治将军故居旁边的珠村东桥大街里有珠村农民协会旧址。

珠村农民协会旧址。

珠村农民协会旧址。

在潘文治将军故居按原小巷出来,过小桥就是祈愿树,祈愿树前有一个大石头,石头上刻着八个红字:情定珠村,情比石坚。 “祈愿树”位于北帝庙桥旁,是珠村众多“开村树”之一,也是“古村”的村口标志。该树为榕树,已有500年以上树龄,虽然树干上有白蚁入侵的痕迹,但仍然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深受村民喜爱。

沿着小巷到了珠村菜市场。

沿着小巷到了珠村菜市场

在菜市场右转进入珠村大塘边街,进入在珠村大塘边街几米就看到了秉常潘公祠,秉常潘公祠的牌是临时新做木板牌,大门口是个卖杂货的小铺了。

秉常潘公祠

沿着珠村大塘边街进有元德陈公祠(前几年七夕我还在这祠堂里吃过饭呢),元德陈公祠位于珠村大塘边街23号,简称陈家祠,天河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始建于清代,于2004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面宽10.8米,进深25.7米。占地面积277.5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形火山墙,龙船脊,大门上绘有门神。陈元德,又名玄德,东晋资善大夫、护国将军,曾任晋安太守。420年,刘欲废晋建宋。陈元德为避祸,举家迁来番禺坑头村(今番禺南村镇坑头村)成为此地陈姓始祖。元德陈公祠前还有一块旗杆石,上面刻着:“东晋资善大夫,陈元德”。

元德陈公祠。

元德陈公祠

元德陈公祠过去就是国斯潘公祠,国斯潘公祠里面有对联是:1、溯祖德宗功奕叶簪缨推望族,别欄孙桂子万年诗礼继光声。2、重建祥光福旺财神至宗祠,人丁众多孝顺子孙在满堂。3、还有祠堂里面对联是:金玉满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走来走去,一直就想找水上社祭,但还是没找到,珠村大塘边街出来后又往珠村南门社新街走,在珠村南门社新街有寿昌潘公祠,大门的对联是:“寿比山高恒永固,昌盛宏兴世代延”。

寿昌潘公祠



转到珠村南便大街,看到有一间庙,庙的大门是个门坊,上面有四个字:“青龙庙道”。进去看到庙的大门上的字是:南海神祠,灵曜三珠神通旣济,德昭四境泽陪徧同人。里面重修碑刻是洪聖古庙,在拜前面屋顶有一木牌写着:万里波澄。里面正中拜的式洪聖大王。

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











禘长钟公祠

禘长钟公祠

禘长钟公祠

禘长钟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还是找不到水上社祭,于是想到再去北帝庙问问,因北帝庙里面有几位大姐在那,所以到北帝庙去问问,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潘剑明是珠村本地人,对珠村的历史非常的了解,我也在认真的听他讲珠村的历史。广州人重养生,入冬食糯米暖胃,之后好吃了大姐们的做冬团糍粑和糕点,有位大姐还给在场的人每人一个利市(红包),在此,非常的感谢他们。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北帝庙出来,就到了珠村文华大街环翠潘公祠,环翠潘公祠大门紧闭着,外表看到已经很破旧了,门口还摆放了两辆三轮车。

环翠潘公祠

环翠潘公祠走过去就是水浸社坛,是广州珠村独特的水浸社坛,水浸社坛是在珠村文华路的梅隐潘公祠前的水塘中,其独特之处是此社的社祭坛建于水上,而其他坛都设在陆地上,由于常年有水浸着,所以习称“水浸社”,是文华社群众以前用作祈福、祝愿的保护神,这里还沿袭着广州最传统的“添丁上灯”的习俗。


水浸社坛

水浸社坛

水浸社坛

水浸社坛

水浸社坛

水浸社坛后面就是东溪家塾,东溪家塾在珠村文华大街11号。

梅隐潘公祠前几水塘边有2棵古老的龙眼树,树龄可能有几百年了。

梅隐潘公祠前几水塘边有2棵古老的龙眼树,树龄可能有几百年了。

梅隐潘公祠前几水塘边有2棵古老的龙眼树,树龄可能有几百年了。

梅隐潘公祠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15年(1926年)。遗存民国风格。坐西朝东,正祠三间两进,左侧有一厨房,展地面积157.2平方米,硬山顶,博古脊,祠堂前面有一水塘。祠堂的灰塑,檐档的人物雕饰以及山墙墀头上的砖雕都比较好。该祠堂在建国初至1958年公社前为珠村乡政府办公地址。

该祠堂纪念潘贤。潘贤,字梅隐,珠村潘姓七世祖。世华仁可房。浩封文林郎、奉直大夫。


梅隐潘公祠前几水塘边有2棵古老的龙眼树,树龄可能有几百年了。

梅隐潘公祠前几水塘边有2棵古老的龙眼树,树龄可能有几百年了。

梅隐潘公祠过去就是恒上家塾。恒上家塾在珠村文华大街14号,建于清代。该祠土改时分作民居,没有重修过,保留得较好为完好,但室内外装饰比较简单。该祠坐西朝东,两廊一厅一天井。通宽8米,建筑面积64平方米。屋顶是硬山顶,瓦面铺碌灰简瓦,青砖墙,正面墙中门凹入,红砂石勒脚。屋檐没有檐下档板,两边凸出的墙壁上有檐下花卉灰塑,保存比较完好。该祠现作民居。

潘逊,字恒上,珠村潘姓第十四世祖。生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终于嘉庆六年(1801年),终年81岁,曾封登仕郎。

恒上家塾过去就是仁可潘公祠,在珠村文华大街18号,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曾数次重修两廊和瓦面等出,民国15年(1926年)又重修。该祠坐西朝东,三间两进,面阔11米,深进19米,占地面积209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红砂岩勒脚。梁架雕花比较精美,驼峰、斗拱的雕花则纹饰简单。墙壁上端有民国甲寅年绘的壁画。潘仁可,珠村潘氏三世祖。此祠堂现作第十经济社社址。

仁可潘公祠

仁可潘公祠

仁可潘公祠过去就是榮阳祠道。榮阳祠道进去就是一排的祠堂。

进去就是一排的祠堂。有潘氏宗祠。珠村历史建筑群较多,曾有祠堂58间,现存33间。规模较大的有珠村三大姓氏祠堂潘氏宗祠、天禄钟公祠和陈氏祠堂。

珠村潘氏宗祠,天河珠村祠前横路8号,始建于宋代,后于明清时期扩建完成,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古祠,潘氏宗祠的一世祖潘宗胪(粤邦公),曾任广西桂林府灵山县丞。珠村潘氏宗祠,习称珠村大祠堂,始建于宋代,后于明清时期扩建完成,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古祠,是“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的地方。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在珠村训练、考试时,曾在这里歇宿。祠堂为三进结构设计,分为头座、中座和后座,规模比其他村的祠堂稍大些,以青砖木质结构为主体,祠堂前是一个开阳大操场,每年的舞狮、舞龙、武术等表演,祭礼、吃龙船饭都在这里进行。现在的潘氏宗祠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老人活动中心、乐曲社、图书室、健身房以及乞巧婆婆工作室、广州市乞巧文化展览馆都设在这里。2003年1月19日,潘氏宗祠修缮一新。



礼可潘公祠



前一篇:广州花都芙蓉嶂度假村游记
后一篇:广州天河棠下村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