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2018-12-23 00:13:12)
标签:

广州

天河

珠村

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李灶生
                  2018年12月21日
  我今年下半年去了花都,走了十几个古村,又用了2天时间去爬西樵山,在西樵山走了几十个景点,又去了庆云洞,还去了西樵镇的几个古村,丹灶镇的几个古村等。想到就在身边的古村为什么就不去走走呢?于是21日一早就骑单车到了珠村,珠村游后又去了棠下村。
   广州珠村位于天河区珠吉街(原东圃镇),建村于南宋,因三珠岗而得名珠子村,后简作珠村。
  珠村拥有悠久的历史,村内主要居住潘、钟两姓人士。从古至今,珠村都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村落向心布局,山环水绕,古树环抱,水网密集。村内保留有较多历史建筑,也有古树名木,皆为甚佳的景观节点,如:北帝庙、潘文治故居、潘氏宗祠、祈愿树等。珠村民俗活动丰富,有正月舞狮,拜猫,拜太公,过龙舟节,摆七娘,唱大戏等。珠村还人才辈出,有清廉的潘岳,还是“中国海军之家”。
  珠村(Zhcn)曾名上东村。在广州天河区东郊、广九铁路与中山大道之间。原属东圃镇。南宋建村,因村旁有3座小山岗。人们喻为"三颗珍珠",故名三珠岗, 初称珠子村,后简作珠村。
  广州珠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内,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它因其乞巧节闻名广东。起源于南宋的珠村,居民以潘、钟两姓为主。村落向心布局,水乡风格突出,有历史建筑,也有古树名木。珠村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保留有舞狮,拜猫,拜太公,扒龙舟,摆七娘,唱大戏等。珠村还人才辈出,有清廉的潘岳,以及众多海军名将。
  改革开放以前,珠村以农为生,现在则在成为中国最大挖掘机配件集散地的同时,以股份分红和私房出租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展望未来,珠村发展应重视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村民们的意识问题,利用自身的优势,展现水乡之情,把珠村作为一个感受岭南民俗的交流平台,从民俗、旅游、道路、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达到发展可持续。
  随着广州城区的不断扩展,珠村成为了"城中村"。村内保留有一定面积的农田,既不同于位于城市中心区内、几乎完全丧失农田的"城中村", 也不同于尚处于郊区、农业仍占重要地位的"城中村", 造成了其人居环境现状特征和改善模式的特殊性。珠村的传统文化并不因城市化而丧失殆尽,反倒保留了数千平方米的历史建筑,还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盛名。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我于上午来到了珠村门坊,珠村门坊在中山大道珠村BRT公交车站的东面,珠村门坊进去就是珠村大塘边街进去。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珠村现在所有的路都在修,好像是在从新换地下排水管。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我走了100米右转穿过村的小巷,就到了珠村南门上街5号的渭南潘公书舍,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渭南潘公书舍在村中的两个池塘中的西面池塘,渭南潘公书舍大门对联是:渭水访周相,南山颂楚王。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在念源潘公书舍西面有一古老的社祭神位。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在社祭神位对面念源潘公书舍的墙上有一石碑的立据碑,还有写上立据的内容,这种石碑的立据碑我是第一次见。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还有一石碑刻捐款记录碑。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离渭南潘公书舍几米就是念源潘公书舍,念源潘公书舍大门的字已经看不到了。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书舍屋里住着一个老人。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源潘公书舍走过几米就是在两个池塘中间的路基上,有一间三间铺头,是珠村最古老的商业街,由于是三间商铺组成,习称三间铺头。三间铺头始建于清朝末年,依塘而建,周边视野开阔,通风良好,空气清新湿润。门前是一条2米多宽的石板路,上有瓦顶遮盖,砖木结构,类似于广州骑楼的功能。珠村是水乡,村内村环水、水环村,河涌、水塘环绕村落。三间铺头前面的通道是旧时珠村的交通主干道,来来往往的人们必经于此,更使得三间铺头不仅成为当年村中的商业旺地,也成为村民休闲聚集的场所。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三间铺头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三间铺头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离三间铺头几米的珠村南门下街就是可田潘公祠。可田潘公祠大门的对联是:可歌花满縣,田稔谷盈仓。新的对联是:进水大吉,海不扬波人共乐,果然夺得锦标归。祠堂里面是胎榖堂,金玉满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可田潘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可田潘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可田潘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已看不到这是祠还是塾。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离可田潘公祠几米就是北帝庙,北帝庙又称上天玄帝古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于清嘉靖年间及民国十年(1921年),是珠村人和谐共处的见证。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进行毕业考试,指挥部就设在珠村的北帝庙,总指挥是教练部主任何应钦。1924年,黄埔军校开学后,学生们常来珠村训练。由于黄埔岛四面环水,交通不便,而珠村交通便利,又靠近吉山火车站,于是第二次东征陈炯明时,北帝庙成为黄埔军校的弹药中转站。北帝庙门前至今还有两块明代的红沙岩柱墩,蒋介石、宋美龄、胡汉民、周恩来、廖仲恺、鲍罗廷等国共高级领导人都曾踩过它上马、下马。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在北帝庙里,阿梅大姐给我讲了珠村人"拜猫"的传说,每年的正月十六是珠村人"拜猫"的日子,据说这一天是"猫神"(村民亲切地呼之为"猫老爷") 的诞辰。"猫神"平时都安放在村中的北帝庙里,祭拜活动就在北帝庙进行。这位猫神据说是一个村神,自开村始就住在北帝庙里,和北帝为伴,从未分开。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拜猫"没有特定的时间表,也没有统一的组织者,由香客们自带祭品按传统方式进行,整个祭祀活动持续十几分钟。传统的"拜猫"活动由两部分组成:"拜猫"和"拜小人"(也称"打小人")。"拜猫"整个过程大致分为呈献祭品,焚香祭拜,烧猫纸和吃猫饭,祈求风调雨顺、免灾逃祸;"拜小人"在社坛的拜桌上进行,重"拜"不重"打",以求和睦。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门前至今还有两块明代的红沙岩柱墩,蒋介石、宋美龄、胡汉民、周恩来、廖仲恺、鲍罗廷等国共高级领导人都曾踩过它上马、下马。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离北帝庙10多米还没过桥前右转小巷几米就是潘文治故居。珠村也是人杰地灵之乡,民国海军总司令、著名爱国将领潘文治将军就生长在这里。潘将军毕业于清末黄埔水师学堂,后留学英国,回国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坚持抗日,反对内战。晚年回到家乡珠村办学兴邦,造福桑梓。1923年被孙中山先生明令赞扬“志行纯洁,深资倚畀”,其家乡珠村被荣誉为“中国海军之家”。珠村还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的训练基地和考场,一期学生曾借宿潘氏宗祠,北帝庙和吉山车站曾为黄埔军校中转弹药。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文治将军故居是一座二层中西结合的建筑,著名爱国将领、民国海军总司令潘文治将军就出生在这里。该故居建于清末民初,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国共两党的高层领导经常在这座小楼里聚会。面积280平方米,内部装修较少,天井墙上的灰雕比较精美,仍然是清末民初时的建筑面貌,其后人经常打理。潘文治将军亲手栽种的海棠花至今还在昂然盛开。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海军一条巷,在珠村东桥大街上有一条始建于明代的小巷,那就是“海军一条巷”。小巷宽约2米,长约70米,分布着6户海军将领的故居。这些房屋,现在大多为这些海军将领的后代所拥有,虽然略显残旧,但昔日风貌依然可辨,有的房子还有人居住着,有的则大门深锁。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文治将军故居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文治将军故居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文治将军故居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文治将军故居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文治将军故居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文治将军故居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文治将军故居旁边的珠村东桥大街里有珠村农民协会旧址。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珠村农民协会旧址。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珠村农民协会旧址。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在潘文治将军故居按原小巷出来,过小桥就是祈愿树,祈愿树前有一个大石头,石头上刻着八个红字:情定珠村,情比石坚。 “祈愿树”位于北帝庙桥旁,是珠村众多“开村树”之一,也是“古村”的村口标志。该树为榕树,已有500年以上树龄,虽然树干上有白蚁入侵的痕迹,但仍然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深受村民喜爱。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沿着小巷到了珠村菜市场。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沿着小巷到了珠村菜市场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在菜市场右转进入珠村大塘边街,进入在珠村大塘边街几米就看到了秉常潘公祠,秉常潘公祠的牌是临时新做木板牌,大门口是个卖杂货的小铺了。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秉常潘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沿着珠村大塘边街进有元德陈公祠(前几年七夕我还在这祠堂里吃过饭呢),元德陈公祠位于珠村大塘边街23号,简称陈家祠,天河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始建于清代,于2004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面宽10.8米,进深25.7米。占地面积277.5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形火山墙,龙船脊,大门上绘有门神。陈元德,又名玄德,东晋资善大夫、护国将军,曾任晋安太守。420年,刘欲废晋建宋。陈元德为避祸,举家迁来番禺坑头村(今番禺南村镇坑头村)成为此地陈姓始祖。元德陈公祠前还有一块旗杆石,上面刻着:“东晋资善大夫,陈元德”。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元德陈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元德陈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元德陈公祠过去就是国斯潘公祠,国斯潘公祠里面有对联是:1、溯祖德宗功奕叶簪缨推望族,别欄孙桂子万年诗礼继光声。2、重建祥光福旺财神至宗祠,人丁众多孝顺子孙在满堂。3、还有祠堂里面对联是:金玉满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国斯潘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沿珠村大塘边街继续往西走,看见一家中华老字号“重庆小面”馆。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重庆小面”馆走过就是沂江潘公祠,沂江潘公祠大门对联是:修心邻为德,仁里聚春晖。加官晋爵。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走来走去,一直就想找水上社祭,但还是没找到,珠村大塘边街出来后又往珠村南门社新街走,在珠村南门社新街有寿昌潘公祠,大门的对联是:“寿比山高恒永固,昌盛宏兴世代延”。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寿昌潘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转到珠村南便大街,看到有一间庙,庙的大门是个门坊,上面有四个字:“青龙庙道”。进去看到庙的大门上的字是:南海神祠,灵曜三珠神通旣济,德昭四境泽陪徧同人。里面重修碑刻是洪聖古庙,在拜前面屋顶有一木牌写着:万里波澄。里面正中拜的式洪聖大王。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南海神祠后,就来到了禘长钟公祠,禘长钟公祠正在修善,禘长钟公祠位于中东街12号。始建年代不祥,重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遗存明清风格。坐西朝东,三间两进,面阔9.52米,进深14.29米,占地面积136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勒脚分别用花岗和红砂岩。檐档有简单花卉,檐下有咸丰年间壁画5幅。红砂石门额上刻“禘长钟公祠”,上款“咸丰戊午孟夏重修”,下款“廿三传孙汝章敬书”。第二进有鸭屎石八角檐柱,红砂岩柱础,天井为红砂岩条石铺地。钟禘长,珠村钟姓第十世祖。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禘长钟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禘长钟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禘长钟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禘长钟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还是找不到水上社祭,于是想到再去北帝庙问问,因北帝庙里面有几位大姐在那,所以到北帝庙去问问。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还是找不到水上社祭,于是想到再去北帝庙问问,因北帝庙里面有几位大姐在那,所以到北帝庙去问问,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潘剑明是珠村本地人,对珠村的历史非常的了解,我也在认真的听他讲珠村的历史。广州人重养生,入冬食糯米暖胃,之后好吃了大姐们的做冬团糍粑和糕点,有位大姐还给在场的人每人一个利市(红包),在此,非常的感谢他们。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到北帝庙刚好遇见广州电视台在采访北帝庙里的工作人员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北帝庙出来,就到了珠村文华大街环翠潘公祠,环翠潘公祠大门紧闭着,外表看到已经很破旧了,门口还摆放了两辆三轮车。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环翠潘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环翠潘公祠走过去就是水浸社坛,是广州珠村独特的水浸社坛,水浸社坛是在珠村文华路的梅隐潘公祠前的水塘中,其独特之处是此社的社祭坛建于水上,而其他坛都设在陆地上,由于常年有水浸着,所以习称“水浸社”,是文华社群众以前用作祈福、祝愿的保护神,这里还沿袭着广州最传统的“添丁上灯”的习俗。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水浸社的社稷坛设在水中,灯棚、供案亦在水中,设稷坛中有设稷公的牌位,挂灯者必须涉水到达。挂灯后,每天早晚两次,都在6时左右,家人要到社稷坛前上香礼拜,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水浸社坛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水浸社坛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水浸社坛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水浸社坛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水浸社坛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水浸社坛后面就是东溪家塾,东溪家塾在珠村文华大街11号。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梅隐潘公祠前几水塘边有2棵古老的龙眼树,树龄可能有几百年了。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梅隐潘公祠前几水塘边有2棵古老的龙眼树,树龄可能有几百年了。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梅隐潘公祠前几水塘边有2棵古老的龙眼树,树龄可能有几百年了。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梅隐潘公祠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15年(1926年)。遗存民国风格。坐西朝东,正祠三间两进,左侧有一厨房,展地面积157.2平方米,硬山顶,博古脊,祠堂前面有一水塘。祠堂的灰塑,檐档的人物雕饰以及山墙墀头上的砖雕都比较好。该祠堂在建国初至1958年公社前为珠村乡政府办公地址。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该祠堂纪念潘贤。潘贤,字梅隐,珠村潘姓七世祖。世华仁可房。浩封文林郎、奉直大夫。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梅隐潘公祠前几水塘边有2棵古老的龙眼树,树龄可能有几百年了。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梅隐潘公祠前几水塘边有2棵古老的龙眼树,树龄可能有几百年了。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梅隐潘公祠过去就是恒上家塾。恒上家塾在珠村文华大街14号,建于清代。该祠土改时分作民居,没有重修过,保留得较好为完好,但室内外装饰比较简单。该祠坐西朝东,两廊一厅一天井。通宽8米,建筑面积64平方米。屋顶是硬山顶,瓦面铺碌灰简瓦,青砖墙,正面墙中门凹入,红砂石勒脚。屋檐没有檐下档板,两边凸出的墙壁上有檐下花卉灰塑,保存比较完好。该祠现作民居。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逊,字恒上,珠村潘姓第十四世祖。生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终于嘉庆六年(1801年),终年81岁,曾封登仕郎。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恒上家塾过去就是仁可潘公祠,在珠村文华大街18号,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曾数次重修两廊和瓦面等出,民国15年(1926年)又重修。该祠坐西朝东,三间两进,面阔11米,深进19米,占地面积209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红砂岩勒脚。梁架雕花比较精美,驼峰、斗拱的雕花则纹饰简单。墙壁上端有民国甲寅年绘的壁画。潘仁可,珠村潘氏三世祖。此祠堂现作第十经济社社址。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仁可潘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仁可潘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仁可潘公祠过去就是榮阳祠道。榮阳祠道进去就是一排的祠堂。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进去就是一排的祠堂。有潘氏宗祠。珠村历史建筑群较多,曾有祠堂58间,现存33间。规模较大的有珠村三大姓氏祠堂潘氏宗祠、天禄钟公祠和陈氏祠堂。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珠村潘氏宗祠,天河珠村祠前横路8号,始建于宋代,后于明清时期扩建完成,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古祠,潘氏宗祠的一世祖潘宗胪(粤邦公),曾任广西桂林府灵山县丞。珠村潘氏宗祠,习称珠村大祠堂,始建于宋代,后于明清时期扩建完成,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古祠,是“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的地方。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在珠村训练、考试时,曾在这里歇宿。祠堂为三进结构设计,分为头座、中座和后座,规模比其他村的祠堂稍大些,以青砖木质结构为主体,祠堂前是一个开阳大操场,每年的舞狮、舞龙、武术等表演,祭礼、吃龙船饭都在这里进行。现在的潘氏宗祠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老人活动中心、乐曲社、图书室、健身房以及乞巧婆婆工作室、广州市乞巧文化展览馆都设在这里。2003年1月19日,潘氏宗祠修缮一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氏宗祠大门对联是:“鱼化三珠水,霞明一县花。”天河珠村保留有8000平方米历史建筑群,其中文物建筑44处,祠堂33间。潘姓氏名下的祠堂有好几十个,而潘氏宗祠是资历最老的一个,属于始祖地位。该祠堂始建于宋代,具体年份不详,后于明清时期扩建完成。
  修建历史,不同时代几次扩建而成,潘氏宗祠是一座典型的岭南特色古祠,为“三间三进两廊两天井”的格局,分为头座、中座和后座,规模比其他村的祠堂稍大些,以青砖木质结构为主体。潘尧珊告诉记者,这家祠堂与众不同,因为其格局并非一次形成,而是在不同时代、经过几次扩建而成,“最开始只是一间,后来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因年代久远,有些木柱被白蚁侵蚀,2002年,族人决定修缮祠堂。“屋顶全拆了,梁木那些都换掉了,地板也重铺,但祠堂的墙体、石柱就原样保留了下来。”潘尧珊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2003年1月19日,潘氏宗祠修缮完毕,珠江三角洲60多条村一万多村民抬着烧猪前来祝贺,珠村人则在明德大祠堂前摆出千席盛宴招待各方宾客。
  如今,潘氏宗祠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祠堂前有一个大广场,每年的舞狮、舞龙、武术等表演,祭礼、吃龙船饭都在这里进行。它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老人活动中心、乐曲社、图书室、健身房以及乞巧婆婆工作室、广州市乞巧文化展览馆都设在这里。潘尧珊说,它也是村民婚庆摆酒的一个好地方。
  如今,在潘氏宗祠每年举办的几个大节目中,“摆七娘”可谓重中之重。据悉,广州珠村自明清时期已经盛行“摆七娘”,女子做“七娘”秀巧手,男子借物看人,有钟情者便托媒说亲。“摆七娘”成为旧时婚姻的桥梁。
  如今,“摆七娘”则是传播乞巧文化的重要渠道。今年8月5日~10日,广州乞巧文化节在珠村举行。记者在文化节期间走访时看到,祠堂大厅里陈列着上百件乞巧工艺品:别致的亭台楼阁、栩栩如生的七夕公仔、活灵活现的动物、金碧辉煌的“珠村牌坊”……这些工艺品大多用谷粒、豆子、芝麻等普通物品制作或装饰而成。比如,小小的一朵花是用两三百粒米粒砌成。红彤彤的荔枝,枝和叶都是真的,挂在上面的果实却是用珠片绣出来、毛线织出来的,精巧异常,让人惊叹。
  “一县花”歌颂潘岳事迹,宗祠大门两边的对联“鱼化三珠水,霞明一县花”,其中的“一县花”歌颂了潘氏名人潘岳当年的事迹。据村民口耳相传,潘、钟两大姓氏约在南宋初年南迁入珠村。潘岳是潘氏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擅长诗赋,是一代文学家。潘岳任河阳县令时,遍种桃李,遇上诉讼,便先让双方去协同浇花,待他们怒气平息后,才开始审案。他因为廉明公正,被人们称为青天,时有“河阳一县花”的美名。
  潘氏宗祠,习称珠村大祠堂,始建于宋代,后于明清时期扩建完成,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古祠,是“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的地方。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在珠村训练、考试时,曾在这里歇宿。祠堂为三进结构设计,分为头座、中座和后座,规模比其他村的祠堂稍大些,以青砖木质结构为主体,祠堂前是一个开阳大操场,每年的舞狮、舞龙、武术等表演,祭礼、吃龙船饭都在这里进行。现在的潘氏宗祠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老人活动中心、乐曲社、图书室、健身房以及乞巧婆婆工作室、广州市乞巧文化展览馆都设在这里。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潘氏宗祠旁就是礼可潘公祠:礼可潘公祠的对联是:礼业传世泽,可裔颂祖恩。礼可潘公祠位于文华大街,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该祠坐西向东,二进二廊一天井。门额和门联为香山鲍俊所题:“式相好,无相尤,继序不忘,尔小子须聆听祖考之彝训。弗肯播,矧肯获,夙夜匪懈,既成人当先知稼穑之艰难。”堂匾上书“光大堂”。潘可礼,珠村潘氏三世祖。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礼可潘公祠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礼可潘公祠的旁边就是两层楼的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因大门紧闭,进不了参观,于是返回,结束了这次珠村之旅。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广州天河珠村游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