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丹灶镇沙水村游记
李灶生
2018年12月16日
2018年12月16日早上5点30分天还没亮,就在家骑自行车到车陂地铁站5点50分坐地铁4号线、8号线、广佛线,7点12分到达魁奇路地铁站,在魁奇路地铁站C出口出来,就在这乘坐227a路,7点22分开车,全程约18.8公里,经过26站。上午8点30分到达西樵山北枢纽站(登山大道)站,在登山大道口买了早餐和水后,走出到登山大道口对面的公交车站坐樵10路车,等了大概8分钟就上车出发了。9点多就到了丹灶西城村委会站下车,游了西城圩大街、西城村六巷街、西城村大岗街、银河小杏村。然后在村前的小杏村村中公交站坐樵10路车到丹灶镇。在丹灶镇民丰路口公交车站下车,到对面的民丰路口公交车站坐车到孔边村。但等了有50分钟还没看到有车来,于是改变主意,到沙水村,看到有丹04路车,就上去,当问别人时,告知我坐错了车,于是在桂丹路下车,过对面的公交车站坐车到劳边公交车站下车,下车往前走一段路,穿过桥底往回走,到272乡道(沙水村路)进村,在沙水村路的中间一个小饭店吃快餐,15元一个菜,吃后有点不舒服,老怀疑那油好象是潲水油,菜才一点,油就有菜的三分之一那么多,好象菜在油中浮。
饭后走5分钟就到了沙水村口,在村口有2块牌写到:“沙水古村”和“秋收美食园”。我沿左面的路进村,在村口有一条小涌,过小涌就是一个广场,广场有好多大树,过广场又是小涌,这小涌就是蚬壳龙,沙水村被这一条被誉为“蚬壳龙”的河涌环绕,“蚬壳龙”的河涌边就是南乔公祠,南乔公祠现在正在修善,这座祠堂是南乔公家族后人(刘廷镜正是该家族其中一支)供奉南乔公祖先的,祠堂充满明朝的建筑特色,古瓦青砖结构,精美的凤檐和镬耳屋那充满明朝的建筑特色的设计令人过目难忘。祠堂内有精致的八角柱,和清朝流行的四方柱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南侨公祠前曾经也是石碑林立,早年村民们不知道它们的文化价值,一些石碑拿来建房子或者砌地基,一些石碑也遭到了破坏,甚至有一些石碑流落到四会、三水等地,后来村民们也是挨家挨户地找回了一些石碑,可惜还是没有全部找回,目前这些石碑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南乔公祠靠水一侧,有一个被村人称作“龙头”的高埠头,建于明靖嘉二年,高4米,长约150米,沿河涌笔直高耸,是用成千上万的麻石条堆砌而成,像一堵厚厚的城墙,城墙上砌有青砖约两米,坚不可摧,尉然壮观。这些麻石条是从高要经西江水路运来,工程历时数年才得以完成距今已400多年的历史。
高埠头共有23级台阶,由大块麻石所砌成。23级台的含义十分淳朴——“二三”与粤语中的“易生”谐音,也就是取容易生存之意。台阶一端没入水中,即取“龙头入水”之意。以前的居民靠着埠头里的水为生,洗菜、淘米、饮水……都在埠头解决。由于村里的建设,河涌变得比以前要窄,仅有4米左右的宽度。但在当年,高埠头却是商人们运货必经之道,直到解放后行船才逐渐减少。砌成埠头的麻石条尺寸都十分巨大,最长的一块甚至长达1.8米。埠头原来架着一座吊桥用作防御袭击,一旦吊桥拉起后对岸的所有人都无法轻易攻坚,从而占得地理优势。
除了高埠头,沙水村还有村西南与西北角的“石狮埠头”与“大板桥头”,两个埠头均有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的石狮守护,寓意村民出入平安之意。而曾经在村北还有“东江公古埠头”,村东还曾有“泰皆升平”的古埠头,这些古埠头和河涌之间均设有吊桥,是村民连接外界的四个通道。因此,古时的沙水村,就是一座古堡。
“石狮埠头”、“大板桥头”、“泰皆升平”、“沙水埠头”等标志性历史建筑展示了沙水村独特的古韵历史,让人不禁想象当年沙水风光容貌和当年显赫威望。
漫步于劳边社区沙水村,蓝天白云映衬着绿树古屋,俨然一幅自然风光独特的水墨画作,令人停住脚步沉浸于村韵之中。丹灶劳边的沙水村,又称为沙溪,建村于南宋时期,至今已经有800多年历史。沙水村地势较平坦,全村地貌被先人称为“北有葫芦山岭,南有白银古窦,西有七步银涌,东有官洲万顷,内有祖社骑龙。”村内一条河涌环抱整座村落,被这条誉为“蚬壳龙”的环村涌围绕着,清流的流水供居民饮食劳作之用,灌溉浇养着代代沙水村人,孕育出个个世代流传的传奇文人,全村共出现过两名进士和十一名举人,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翰林父子”刘廷镜和刘国珍的故乡,文化教育更是每个沙水村人世代延传的标杆。
沙水村,其标志性的建筑、文物,个中内涵更值得细细品味。刘氏大宗祠、沙水翰林步头、南乔公祠等点滴文化痕迹记载着沙水村的历史,展现出沙水村经典而传奇的故事篇章。
提起沙水村古村风韵,不得不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翰林父子”刘廷镜和刘国珍。据《刘氏族谱》和《南海志》记载,刘廷镜同治十三年甲戌科会试中第一百零八名进士,殿试二甲一百零四名,朝考一等三十八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而他的儿子刘国珍在宣统二年庚戌学部会考游学毕业取中最优等,奉旨赏给工科进士,保和殿廷试一等三十八名授职翰林院编修,属于清代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翰林中的一员。刘氏父子因此成为沙水村人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
沙水村村民对刘廷镜父子十分敬仰,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大宗祠曾在同治十三年翻新过一次,恰逢刘廷镜高中进士墙中还专门绘有记录刘廷镜衣锦还乡的壁画。但历经岁月的洗礼,原有的壁画已风化脱落,但后人还是凭借记忆和老人们的描述,将壁画重新描绘了出来。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沙水村进士举人频出,重视文化传统也世代延续,植根于每个村民心中。除了刘廷镜这对父子翰林外,村中还出过许多文化名人,如留学法国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华人刘懋初,早年追随革命先驱孙中山参加反清起义的刘辽初,曾任上海市电台台长的刘慎初等等。此外,沙水村对文化传统的重视也延续至今,对于勤奋用功的学生,村里也有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在南侨公祠的后面广场也在修善,广场边有一个“迎龙里”巷,在南侨公祠正对着也有一个“东儔刘公祠”,东儔刘公祠也正在修善,看后就沿着村的翰林湖公园旁边走到了刘氏大宗祠广场,看到刘氏大宗祠也正在修善,到处乱七八糟的,不过我还是进刘氏大宗祠里面看了。
刘氏大宗祠,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共三进。祠堂屋顶为金色琉璃,中路建筑以木梁作架构,以凤檐作饰,在青砖黄瓦的映衬下,祠堂古色古香,洋溢着鲜明的岭南特色。
刘氏大宗祠的大门楹联书有“天禄书香绵奕业,彭城世泽衍沙溪”对联,一股皇族霸气跃然纸上。相传,沙水村中刘氏子孙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天禄”也即天禄阁,也即刘邦后代皇室子孙读书的地方,而彭城则指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兵攻占的西楚都城,据《刘氏族谱》记载,现在的沙水村刘氏子孙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现已传至第70多代。沙水村刘氏大宗祠以此为大门对联,鼓励刘氏后人不忘先祖荣光,发奋读书。
南宋末年,刘氏先祖朝季公,位居朝廷要职,官授诰赠奉直大夫,后战死沙场,其子广信为逃离元军追杀被迫南迁。据《刘氏族谱》记载,广信公自南雄珠玑至松岗(即冲霞乡),生子,方真、太真,由始祖方真公分居沙水乡,而太真则由南海沙水分居三水望楼岗乡。”相传沙水村刘氏始祖方真、太真于元朝皇庆年间开村时,在一水源处沉下两袋白银以作记认,居住开村后此处兴修水利,建设水利工程,名为“白银窦”,该窦为本村调节农耕水利之用。
在刘氏一族迁入前,当时的沙水村所在地已有陆、欧、姚和李等姓氏居住,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如今村中以刘姓族人居多。现村内存在的姓氏有陆(宋建炎年间居住)、刘(元皇庆年间居住)、黄(明万历年间居住)、李(宋绍兴年间居住,现已无人居住。现居住李姓为乾隆十四年居住)、杜(乾隆十四年居住)、梁(乾隆十四年居住)、周(乾隆十四年居住)、劳(清末年间居住)共八姓,村内各姓族人数百年来和谐共处一村。
大宗祠“门后有门”——大门后的中门也称作挡中,由印尼坤甸木制成,据说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打开。在过去,若村里有人做了五品以上大官,便会中门大开迎接他衣锦还乡。这扇中门多年来一共开了三次,其中一位族人名刘观韶,为奉政大夫;而另外两位族人便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父子翰林”刘廷镜和刘国珍。宗祠里的房梁、雕花以及其他一砖一瓦,都尽量保持着当年原貌不变。衬祠划出了前厅和厨房,村民若有喜事都会在这里举办。
沙水村刘氏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已分支于佛山南海丹灶塱心、心溪、青塘、罗行劉斛、上圩刘、沙边刘学、西樵大沙南房、欢田、三水望楼岗、西南新沙、青龙岗;肇庆市端州区塔脚九江塘房、上堡村、四会岗美,广西梧州等多地,以及本村早期迁居海外的众多侨胞族人。每逢清明拜祭始祖,远在海外以及各分支刘姓族人也不会移风易俗,即使千里迢迢也会回到大宗祠和乡亲们共聚一堂,视为一大乐事。
提起沙水村,不得不提刘廷镜和刘国珍。据《刘氏族谱》和《南海志》记载,刘廷镜本名刘奉耀,字德盛,号梅荪,同治十三年甲戌科会试中第一百零八名进士,殿试二甲一百零四名,朝考一等三十八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而他的儿子刘国珍,本名刘炯照,字安泰,号仲昭。在宣统二年庚戌学部会考游学毕业取中最优等,奉旨赏给工科进士,保和殿廷试一等三十八名授职翰林院编修,属于清代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翰林中的一员。刘氏父子因此成为沙水村人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在刘氏大宗祠,处处可见村民们对刘廷镜父子的敬仰。据《刘氏族谱》记载,大宗祠曾在同治十三年翻新过一次,因为当时恰逢刘廷镜高中进士,因此祠内高处除了绘有一般祠堂中常见的八仙过海等图案外,还专门绘有记录刘廷镜衣锦还乡的壁画。但历经岁月的洗礼,原有的壁画已风化脱落,但后人还是凭借记忆和老人们的描述,将壁画重新描绘了出来。
但最惹眼的,还是那立在刘氏大宗祠门外的“麻石碑林”。这一块块曾用作旗杆石的麻石碑,过去为朝廷奖励高中进士或举人的文人们所用,在大宗祠门前左右各一对,以光耀四方,激励后人。据刘华照(编者叔公)统计,从沙水村通过历代科举制度出了两位进士、十一位举人,还有秀才众多。村民们回忆,以前每两块石碑之间竖着一根约六丈高的旗杆。但旗杆在“破四旧”时被拆除,后来有些被寻回,有些却不知踪影。在村子里只有五六十岁以上老人见过。现在这些旗杆夹都是华照叔公以及当地村民几经艰辛在鱼塘、河涌等各处寻找回来的。
沙水村进士举人频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重文传统也因此一直被延续下来,根植于每一位村民心中。除了刘廷镜这对父子翰林外,村中还出过许多文化名人,有:刘懋初,民国十年至十四年间留学于法国里昂大学,系留学法国中第一位获法学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华人,民国十九年任江苏上海地方法院检察处首席检察官,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教授,民国廿一至廿四年间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期间编著《广东经济纪实》,民国卅五至卅八年间任贵州省、广东省审计处处长;刘钜初,毕业于香港大学,民国年间,任马来亚水利局局长,爱国人士,解放后毅然放弃国外高薪俸禄,重返祖国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著名的海南岛莺歌海盐场水坝、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水坝等广东省周边一些重大水利工程均由他亲自设计;刘遼初,民国早年追随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参加反清起义;刘慎初,曾任上海市电台台长,等等。
刘氏大宗祠边就有一个“岳峙渊亭”,岳峙渊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uè zhì yun
tíng,意思是如山岳屹立,如渊水停滞。本用以形容军队稳定,不可动摇。后多用以形容人坚定沉着。如山岳屹立,如渊水停滞。本用以形容军队稳定,不可动摇。后多用以形容人坚定沉着。南朝·梁·萧纶《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行仁蹈义,岳峙渊渟。"是渊渟岳峙。比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还有一个成语是渊亭山立,意思是一样的。但这里的“岳峙渊亭”不知什么意思。
岳峙渊亭大门的对联:樵山势声浩气舟心万古忠诚昭日月,义帝登堂佑民福国千秋俎豆永江河。岳峙渊亭侧墙有一块记录募捐碑,碑上写着:“沙水村文阁庙复建募捐芳名榜”。
进门就是义帝殿。项羽尊称的 义帝楚怀王 秦末起义以他为尊
借助他激起楚人斗志。不过是傀儡
应该没到四年就被项羽杀了秦末项梁起义后所拥立的楚王。前楚怀王的孙儿(一说是玄孙)。楚亡之后,熊心在乡间地方隐居,以牧羊为生。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当时反秦力量之一的旧楚国将领项燕之子项梁接纳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楚怀王的孙熊心,立熊心为楚王,仍号怀王,定都盱台,以争取楚人民心。项梁在定陶之战中战死后,怀王从盱台(今江苏盯眙东北)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重用宋义及刘邦,以牵制项梁之侄儿项羽,又立下“怀王之约”,首先攻入秦国首都咸阳的将领将被封为关中王。宋义后来在率军北上救赵时被项羽所杀,怀王任命项羽领宋义军,在巨鹿之战后,项羽势力大增。
公元前207年,刘邦首先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其后项羽大军抵达,虽然项羽希望怀王封他为王,但怀王的答复是“如约”。项羽尊怀王为“义帝”,随后自行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项羽不久把义帝徙至长沙郴县,义帝被逼起行,在途中被项羽暗中命令英布等人杀害。
上二楼是文昌帝君庙,文昌本为古星官名,是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文昌帝君庙北京五坛八庙之一。位于北城帽儿胡同。又名文昌梓潼庙。文昌宫,又称文昌庙。文昌帝君是文昌星与梓潼帝君合而为一的文教之神。文昌本为古星官名,是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
周、汉、晋以来,将文昌配于郊祀。梓潼帝君本为雷神,宋、元道士声称玉皇大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文昌星和梓潼帝君都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将两者合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故称文昌帝君。
走出沙水村的东侧,就是“翰林湖公园”,一座现代而优雅的市民休闲之处就在沙水村屹立。翰林湖作为广东省第一批农业公园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岭南水乡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还为城市居民体验农事、了解农耕文化提供了机会。
在丹灶,除了有人尽皆知的康有为故居,翰林湖周边的几个村落,也颇有历史文化底蕴。史上,翰林湖周边的几个村落共诞生了五位翰林,最有趣的是,清朝时期,翰林湖旁边的沙水古村更是出现了“父子双翰林”的情况。为此,公园建设之初就决定命名为“翰林湖”以作纪念。这也是翰林湖将农耕文化与读书文化结合起来的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