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西樵山游记5宝峰寺
李灶生
2018年12月
在宝峰寺大门广场的最前面(过公路)的观景台,除了来这体验佛家文化外,当然还少不了在这里观景平台上俯瞰西樵的城区美景,将官山涌的“一河两岸”收入眼内。
进入宝峰寺右面是石牌村,左面是东湖。桥中有一棵大树,过桥后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宝峰寺北墙根的土地神龛,或者称为一个迷你土地庙,这土地庙没有任何字介绍,我知是看见庙里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
南粤西樵,钟灵毓秀;宝峰寺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灵山秀水之间,古朴典雅。
早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就有高僧在西樵山上建寺弘法,取名宝峰寺,是南粤四大名寺之一,与广州光孝寺,曲江南华寺和鼎湖庆云寺齐名,历史悠久,在南粤一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据记载宝峰寺早期信息的成化九年《广州志》卷二十四的记载:“宝峰寺:在郡西南鼎安都西樵山宝峰之侧,属简村堡。创建莫考。有田地、塘一十二倾八十亩零。”由此可见在明成化九年,即公元1473年时,宝峰寺通过经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寺产包括田地、鱼塘等达到一千二百八十亩有余,实属当时岭南规模最大的寺院,西樵山也因此成为著名的佛教名山。
西樵山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南部。西樵山是一座具有四万五千万年历史的死火山,是我国华南史前时期最早的石器制造场,形成独特的“西樵山文化”,开创了珠江文明之先河。与山西怀仁鹅毛口列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方两大石器制造场。
易地重建宝峰寺在西樵山石牌村蛇岗。这里是西樵山中部海拔290米大仙峰上的南海观音宝峰寺,依山而建,呈金字塔型。新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2万1千6百平方米,寺之中轴线上建山门和大雄宝殿,两边分别建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并建方丈楼和僧舍。建筑按明代风格设计,尽量保持原址的建筑风格,使宝峰寺清雅古朴。室内梵乐飘飞,佛音声声;四周雕栏画栋,气势雄伟。
宝峰寺的第一殿天王殿。一进殿,首先见到的一尊满面笑容,大肚的菩萨就是弥勒佛,也叫笑佛。弥勒佛背后,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威风凛凛的就是韦驮菩萨。两旁还有四尊大佛像,称为“护世四天王”,即“四大金刚”,代表风调雨顺。
广场左右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在广场的正前方大型的浮雕,是一幅药师海会图。自南汉以来西樵山已经是佛教胜地,至明朝西樵山佛教发展达鼎盛之时,山中有宝峰寺、云岩古寺、宝莲寺、接承寺、白云古寺等。西樵山与道教渊源深厚,早在东晋,道人葛洪常在西樵山停留,遗下丹井和泊岸处。传说当年吕洞宾在南粤上空游历,看到西樵山风光秀丽,游兴大发,左足踏罗浮山、右足踏在西樵山,在西樵山留下仙足、仙床、试剑石等美景。此后,每年的大仙诞成为西樵山千百年不衰的民俗活动。
风水说法:宝峰寺座落在山间的五盘六谷,其东为神舟,西为古盆,南为牡丹,北为流域,地域纵横,天地造化,为龙脉之倦恋,为山峰之威武,为牡丹之和谐。殊胜壮观。西樵山曾于唐朝时期已经名扬在外,曾有唐诗描述过西樵山的迷人自然风景,留下诸如,樵山奇峰如仙道、天地之灵气为间道、五盘六谷神仙去、天作尘缘乐在此的感叹。
经测,宝峰寺坐南朝北,坐穴午山子向丙午和甲午之间界缝,背枕西樵山最高的大仙峰,玄武垂头有力,高入云天;前方视野开阔,朱雀翔舞;左有双马峰回顾有情;右有马鞍峰驯伏。虎踞龙盘,层层拱卫,护卫有情,前有浩渺无边的南海做明堂。但有传言说西樵山却被称之为是“分手山”情侣不敢同游。
天宝峰寺文殊殿,而在民间五百多年流传霍韬为求风水宝地,逐僧毁寺,强占寺产,举家移居宝峰寺,并在宝峰寺原址兴建四峰书院的故事;也流传有当年宝峰寺主僧惠连和尚被逐出寺时题留于壁的诗句:“殷勤收拾旧袈裟,捡点行囊没一些。拂袖白云归古洞,杖挑明月入烟霞。可怜松顶新巢鹤,益惜篱边种旧花。吩咐犬猫随我去,免教流落野人家。
宝峰寺法堂,2005年各种因缘和合,应社会各届之意,经省有关部门批准,西樵山宝峰寺异地重建在西樵山石牌村蛇岗,坐落在大观音像之前。新址南北长一百八十米,东西宽一百二十米,面积二万一千六百平方米,大仙峰顶的观音坐像正居宝峰寺中轴线上,与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法堂遥相呼应。中轴线两边分别规划建设“三堂”(禅堂、客堂、斋堂)“四楼”(钟楼、鼓楼、方丈楼、僧伽楼)“五殿”(观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藏经殿),呈严谨的轴对称分布。建筑风格在设计上尽量参照原址的明代建筑风格,使重建的宝峰寺突显庄严肃穆而又清幽古朴,格调高雅。
宝峰寺钟楼,二零零七年中,宝峰寺重建竣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向十方丛林恭请高僧大德驻锡宝峰寺,让此古刹名寺重现当年盛景。经多方的努力,终于众望所归,礼请到虚云和尚的戒子、光孝寺三朝元老、曹洞宗第五十一代法嗣、临济法脉四十五代传人又果老和尚晋院升座,任宝峰寺方丈。
上又下果老和尚,众望所向,德高望重的岭南高僧又果老和尚成为西樵山宝峰寺自明代嘉靖之后,六百年来的首任方丈,新时期的中兴开山祖师。一代高僧驻锡,率宝峰寺僧众精进修行,律仪精严,道风泯然;道场庄严肃穆,戒律有序,晨钟暮鼓,重现昔日之辉煌。
又果老和尚舍利塔,二零一零年元月十八日下午三时,又果老和尚在海丰云台寺作吉祥卧西归,一代高僧示寂,时年八十又七,僧腊六十八,戒腊五十七。荼毗后留下数十颗精致彩色舍利子,金琥珀舍利形似大鹏亮翅,红珊瑚舍利状如莲花花瓣,孔雀蓝舍利晶莹如蓝宝石,白砗磲舍利如优昙波罗花,呈灵瑞之像。
宝峰寺普贤殿,新军法师洞悉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有感于人心的浮躁不安与心灵的脆弱,确立宝峰寺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济世情怀为弘法重点,将观世音慈悲文化与现代的孝廉文化、婚姻文化,子嗣文化等高度融合、演绎,并以雅俗共赏、简单易行的方式推广、普及,福泽社会。
宝峰寺被毁于明代,据程孔硕《西樵山名胜古迹考》有一记载:“霍韬正在江浙服官,奉旨毁拆淫祠,以宝峰寺近迩西庄祖墓,暮鼓晨钟,不无惊扰,乃授意广东藩司将该寺毁拆。”此记载表明霍韬奉旨拆毁宝峰寺。
宝峰寺曾经是广东历史上的名刹之一,与广州光孝寺、曲江南华寺和鼎湖庆云寺齐名。前三寺今犹存,而宝峰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被毁,其间还有一段历史缠结。
据西樵山民间传说,宝峰寺建于山上宝峰北,坐北向南,远吞西江,气象雄伟。寺后群峰拱持,宛如屏障,登山进香者络绎不绝。有一年,来了个大官人,此人姓霍名韬,祖居西樵山上,参加会试得第一,官至尚书太保。因为择地葬母,邀风水先生寻龙找穴,找到宝峰寺大雄宝殿下。一日,官人偕眷属进寺上香,住在禅房里,赖着不走。住持惠连看在眼里,闷在心上,敢怒不敢言,只得在墙上题下对联一副,暗请官人知趣离开。联曰:“尚书宅移和尚寺,会元妻卧老僧房。”官人见了眼珠一转,怒上心来,捏指在惠连房里搜出木梭一只,重责惠连窝藏妇女,不守清规,喝令随人把寺僧逐出寺外(有说官人的儿媳原是惠连的恋人,惠连相爱不成才出家剃度,是官人命儿媳把木梭丢进惠连房里去的)。
惠连被逐,心中愤恨,离寺时在寺门上题诗一首而去。诗曰:“殷勤收拾旧袈裟,检点行囊没一些。袖拂白云归古洞,杖挑明月出烟霞。可怜松顶新巢鹤,辜负篱边旧种花。吩咐犬猫随我去,勿教流落野人家。”惠连既去,寺里的佛像全被投进寺前的天池中。这个池,山里人称它为“浸佛塘”。据说佛像久浸不腐,月下生光。
寺毁后,官人即将其母骸骨下葬,碑上刻有“奉旨营建”字样,当地人流传着“此地不发无地理,此地若发无天理”之谣。
传说归传说,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宝峰寺被毁,虽与霍韬有关,但不能跟占寺葬母扯在一起。
考霍韬原是佛山澜石石头村人,祖辈即寄居西樵山上,山中雷坛峰高处辟有霍氏西庄祖山,碑石林立。霍韬少时读书山中,明正德八年(1513年)中举,翌年进京考试,获廷试二甲第一。因感宦官把持朝政,告归成婚,在山中设精舍读书讲学。嘉靖元年(1522年),起为兵部主事,不久又称病归山,建四峰书院,著书讲学不倦。后复出,值江南提学徐一鸣毁寺散僧入狱,霍韬力救获免。曾上疏论六部政务,指陈时弊,以直谏名播朝中,在礼部尚书任内,目睹权贵勾结僧道术士以干预朝政,与邹礼益等先后90次上疏力谏,提出清娼籍、散僧尼、废谣祠、兴社学、不许妇女入寺观和禁止丧家宴饮等主张,终得采纳,使国中一大批僧寺被散毁,当中包括西樵山上与霍家祖坟相邻的宝峰寺。
据史载,霍韬是个直臣,为官20多年,穿无华服,食不兼味,卒后谥文敏,赐祭葬。传说中所指的霍韬母坟,其实是韬次子与瑕(嘉靖进士,曾任慈溪知县)替其庶母立的坟,今仍存。
宝峰寺毁后,历400多年才易地重建,选址于离原寺不远的大仙峰下蛇岗上,四面翠峰围抱,南与矗立于大仙峰上高61.9米的观音坐像连成一气,北江水道流绕于前,北与广州白云山遥遥相望,前可远眺珠江三角洲上辽阔坦荡的村舍田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