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丹灶镇南沙棋盘村游记
李灶生
2018年11月28日
2018年11月28日早上5点40分天还没亮,就在家骑自行车到车陂地铁站坐地铁4号线、8号线、广佛线,7点20分到达魁奇路地铁站,在魁奇路地铁站C出口出来,就在这乘坐227a路,全程约18.8公里,经过26站。上午8点40分到达西樵山北枢纽站(登山大道)站,在登山大道口买了早餐和水后,走出到登山大道口对面的公交车站坐樵10路车,等了大概5分钟就上车出发了。9点多就到了丹灶银丰路口。因不知丹09路公交车相隔时间长不长,在车上是我问了当地人(非常感谢他们),在丹灶银丰路口下车,走路到康有为故居也就10分钟。于是,我就决定走路,走了10几分钟就到了康有为故居(苏村)。康有为故居(苏村)游后出来。在康有为故居站坐丹09路公交车(丹09路公交车是丹灶汽车客运站到康有为故居的线路)到丹灶汽车客运站,下车就在这丹灶汽车客运站坐丹01路公交车,等了几分钟就来车了,上车刷羊城通才扣0.7元,坐了21个站,在南沙村委会下车,在向南村站下近一点,但我不熟路,本地的一位老人家叫我在南沙村委会下车,好找棋盘村(我回时就是走近一点的路,从向南村走出来的)。我沿着有写这“棋盘村”的指示牌的路走,右边是工厂和小店,左边是铁路桥,走到第一个三叉路口时,右转走三村路(六一三路),过南盈工业园,在看到三村牌坊时左转过公路后直走,(三村牌坊前这路在地图是标新建街,我回时就是走新建街的,其实在向南村站下车最好,经向南村门坊,过向南村、三村牌坊、过公路后直就行了。)这段路前一段是工厂,后面一段是菜地,不远就是江边。在江边堤坝边右转10米就是棋盘村。
注:在佛山坐车最好用羊城通卡,如2元的车,用钱的话是2元,用羊城通卡就1元4角;我在魁奇路地铁站乘坐227a路到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门是4元,用钱的话是4元,用羊城通刷卡就2元8角。所以在佛山坐车最好用羊城通卡,能为自己节约费用。前次下车到这次上车坐公交车如相隔不到一小时2元车费用羊城通刷卡才0.7元。
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村前右边的一片深秋还是绿葱葱的小树林,小树林旁边是一座古老的社稷之神,社稷之神里面是一块文化广场,广场有宣传标语牌,场中有棋盘村标志的大形石象棋和棋盘的格局图。
棋盘村是一个在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地方,棋盘村只是人们的习惯叫法,如今它叫南沙新村。棋盘村的规划很整齐,笔直的巷子一眼能望到底,横巷与纵巷互相交汇,漫步其中便能切身体会其中棋盘一般的结构。
棋盘村坐东向西,依河而建,一般来说,如此集中的古村建筑多坐北朝南,而棋盘村则选择东西向。每当站在陈氏宗祠大门口,便会感受到穿堂而过的凉风。这是由于临河而建的棋盘村依照“小海”的走势选择东西向,河宽风大的小海为棋盘村提供了天然的陆水小环境,即使是炎炎夏日,棋盘村的堂屋都会有丝丝凉风穿过,真正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棋盘村,按照中国传统棋盘的格局设计建设,整个建筑群就象是一张放大了、凝固了的棋盘,其三横三纵的石巷形成棋盘之势,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风格。据说,始祖陈北在建村时希望子孙后代做人做事都像下棋一样,全局考虑,着着领先,步步为营,所以建成棋盘摸样,并起名棋盘村。
进入村中,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历经风雨沧桑的陈氏宗祠,门楣上书写“陈氏宗祠”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氏宗祠是棋盘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在她外表也能看到她完整地存留了清代精美的岭南建筑风格。因大门紧闭,进不了里面欣赏。网上说:作为南海唯一一间五进的陈氏宗祠位于新村中部村前,坐东北向西南。始建于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庆二十二年(1817)维修、同治九年(1870)维修扩建。广三路,深五进,为镬耳式山墙建筑,重檐脊,砖瓦木石结构,总面阔29.4米,进深83米,占地面积2440.2平方米。中路三间五进,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素胎“金玉满堂”瓦当。墀头人物砖雕精细;头门檐柱雀替用石讲究,石雕八仙故事;柁墩、花板梁架、封檐板木雕精致,题材以吉祥、长寿、多子多福等内容为主,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心理需求和美好愿望。
棋盘村古井坐落于陈氏宗祠广场的前面水塘边,古井也是在陈氏宗祠西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井口为花岗石,直径约60厘米,水井内部用青砖砌筑,井深约5米,井水冬暖夏凉,水资纯净、清凉、甘甜,是古村落的重要的印证。
棋盘村地处平原,为河流冲积而成的沙洲,前面有河流,后面村外也有河流经过,形成两水夹村的形势。古村落始于明末清初,是南沙陈氏自南宋迁移至南海开村而形成。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因族中有人做生意发达(至今有“扫地北”传说),大兴土木,通过“鸡啼定位”,选址在南沙村下陈以西三百米的开阔地,三十间大屋同时动工,每间大屋规格统一座东向西。分三纵巷,每巷十间,前五间之后留横巷,六至八间再留横巷,最后再建两间,三条巷中可以横直行走,形成现存棋盘格局。棋盘村采用棋盘的格式,寓意告诫子孙做事应如下棋,要小心谨慎,步步为营。至清末民初时候,村人在原有三十间大屋基础上继续扩建,至现在形成13条纵巷和2条横巷的格局。每间大屋门口均有青麻夹石,屋顶一律建成龙脊形,由于房屋统一规格,高低错落有致,特别是巷前大片土地砌上青麻石,形成一个小石阶的广场,气势雄伟,三面高墙环绕,南北建有门楼及炮楼,村南北砌有两条青麻石路直通海边,海边两边各筑有一个正规的大桥头,便于洗衣服及挑水之用。
村中现保存的古建筑共42间。棋盘村以13条棋盘巷与2条棋艺巷相隔,旁边古民居林立。每座古屋座东向西,皆为青砖墙,花岗岩脚,屋高二层,顶层为木楼结构,屋顶全为龙船脊。从每一条纵巷的第一间屋开始,依次往后逐渐加高加深,村民又称这种建筑为“猫儿伸懒”。棋盘村的古屋每间建筑面积平均为100平方左右,由于由前往后依次加深的原因,越往后的建筑实际是比标准的100平方米稍大。
所花时间不多并可游览完,村子已经被工业区包围,所剩余旧有建筑与巷道已不多。至于如何前往棋盘村我在本文的前面已说明。
在地图上是找不到棋盘村这个地名的,如今的棋盘村与周边的两个小村合并成为“新村”,隶属于南海区丹灶镇南沙村委会,南沙村位于丹灶与三水接壤的“突出部”,北江在这里转了个小弯,并分出一支支流--小海,南沙村就好比一片柳叶夹在北江和小海之间,而棋盘村就位于南沙村的西北边,小海的东岸边。村中至今生活着100多位村民,户主均为陈姓,自清朝咸丰年开村后,陈姓族人就在这里生活了近200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