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西樵镇百西大地村游记
李灶生
2018年11月26日
2018年11月26日早上5点45分天还没亮,就在家骑自行车到车陂地铁站坐地铁4号线、8号线、广佛线,7点26分到达魁奇路地铁站,在魁奇路地铁站C出口出来,就在这乘坐227a路,全程约18.8公里,经过26站。上午8点40分到达西樵山北枢纽站(登山大道)站,在登山大道口买了早餐和水后,走出到登山大道口对面的公交车站坐樵02路车,等了4、5分钟就上车出发了。9点10分就到了百西村头村,樵02路车直接到百西村头村的潘氏大宗祠的广场右前面,这里也是百西村头村公交车站。
在佛山坐车最好用羊城通卡,如2元的车,用钱的话是2元,用羊城通卡就1元4角;我在魁奇路地铁站乘坐227a路到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门是4元,用钱的话是4元,用羊城通刷卡就2元8角。所以在佛山坐车最好用羊城通卡,能为自己节约费用。前次下车到这次上车坐公交车如相隔不到一小时2元车费用羊城通刷卡才0.7元。
西村头村游玩后。沿村后的公路,来到了大地村,大地村在村头村的南面,相距数百米,古代同属百滘堡黎村,今天也同属于百西乡。
大地村位于西樵镇百西村委会。先祖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从南雄珠玑巷徒迁至此开村,迄今736年。村落座北向南,棋盘式布局,冬暖夏凉,具有岭南建筑风格之特色。古村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村前一望无际良田桑基鱼塘,河涌交错,具足风水格局。村有古井8个,古榕无数,青砖民居约400间之多,镬耳大屋70余间,原村各房族祖祠16余间(现仅保存4间),学堂1间,旅居越南华侨祖屋2间,村中大街小巷以花岗岩石板铺设。典型建筑黎氏宗祠,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三间两进,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雕一塑及壁画艺术水平较高。
居民为黎姓,村中有黎氏宗祠,据说这里的黎氏人家为北方大金国的遗民,南宋末年从南雄珠玑巷迁移到这里开村,所以黎氏在黎村定居的时间最长,村头村潘氏则是在元代中期才到这里北面村头的位置定居下来的。
百西大地村,是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百西村委几个姓氏自然村中的一个,主要居民为黎姓。与珠三角其他村庄一样,进入小村前必定经过村前的水塘。岭南的村庄很讲究风水,大地村就很自然地应了依山傍水这个条件,村子后面有座小山包,村前右为荷塘左为鱼塘,不远处还有河涌流过,那都是过去水上交通比陆上交通发达的远古时期建村的必要条件。
现在村庄里有宽敞的乡村公路通过,水塘和河涌也越来越落寞,现代工业的发展,无一例外地改变了河涌清清的面貌,河水如暗流涌动,墨汁一般哭诉着现代人的忧伤。只有鱼塘还有些许绿色,有一叶小舟静卧于此,村庄的新旧楼房和庙宇祠堂倒映在塘中。进村一看此景,悠悠岁月就从水上传来,我想,七百多年了,这鱼塘也融进了多少沧桑。
西樵镇百西大地村黎氏一族的村民,用毛竹创造了传统的手工技艺——竹织雨帽。破竹、刮青、加工、上油,雨帽的制作最初是从家庭作坊的自产自销开始的,数百年间代代相传。
百西大地村,是南海唯一生产制造竹织雨帽的地方。坐落于大地村中心的理斋祖祠,始建于明清年间,是大地村公祠的分支。新中国成立后,原来在民间自产自销的竹织雨帽收归集体统一经营,理斋祖祠成为竹织雨帽的制作工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是竹织雨帽外销的鼎盛时期。近两百年来,大地村独特的手工技艺“竹织雨帽”远近驰名。2012年,西樵竹织雨帽和竹编灯笼与丹灶罗行竹编合并申报南海竹编,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展项目。
百西大地村的竹织雨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但随着集体农业式微,以农耕为生的人越来越少,传统雨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下降,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时至今日,百西大地村掌握竹织雨帽技艺的人大多上了年纪,大概只剩下20多人懂得这一技艺。从事竹织雨帽手工制作四十余年的黎景生,是村里最年轻的传人。
在新中国成立后,百西大地村的竹织雨帽从民间自产自销转为集体经营,在理斋祖祠设立雨帽组。当时的工场内设办公、生产原料收发、雨帽半成品质量验收、成品加工等环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竹织雨帽一度供不应求,上百名社员夜以继日生产。2014年,南海区文化体育局批准理斋祖祠成为南海区第四批非遗传习所。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得天独厚的集贸市场——竹圩,已经在百西大地村形成。每月4号、7号和10号,是民间的竹制品交易集市,俗称“墟日”。各式各样的竹织制品在竹圩交易,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
在大地村最大的祠堂黎氏宗祠前,有两个高高的铁柱,还有类似钓鱼杆一类的轮座,据说是过年过节给舞醒狮的舞狮队挂红包的旗杆。十几米高的杆上挂红包,舞狮者要搭人梯上去才能拿到,这很考验舞狮队的手脚功夫。
大地村的黎氏宗祠,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三间两进,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雕一塑及壁画艺术水平较高。这儿还记载了大地村的历史名人,有效力于北洋水师的黎晋荦、黎星桥、黎晋贤,以及举人黎承鎏等等。
大地村还有八口老井,有的还在使用,有的已经作为村庄的风水眼而存在。走在村中,看芒果花落满一地,老井里承载了几百年的故事,我们在此逗留,也不免有些动容。
让我们走进大地村那些老巷,踏在青石板道路上,抚着青砖老墙,去抚昔过去那些峥嵘,去嗟叹造化弄人,虽然我们留恋这些陈旧的风物给我们的美丽历史,但我们无法再次穿越到那个时空去感受当年的繁华和安宁,现代生活的狂噪不是在老街里走一走就能得以消失的,但我还是期望这些青石板老街,这些青砖老屋能得以保留下来,不要再用那些格子笼的现代高楼来囚禁我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