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林则徐纪念馆虎门故事游记
李灶生
2018年10月5日
在林则徐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右后就是虎门故事,“虎门故事展馆”通过800余件实物和图片浓缩了虎门的悠久历。以虎门故事为题材,展出一些古老的家杂、用品。展馆通过对虎门历史文化遗存的展示,浓缩了虎门的历史变迁。展览陈列充分运用声、光、电效果,复原了虎门渔港码头、盐场、古街、书院等实物、场景,展现了虎门从渔村到名镇,从渔民到市民的城市发展史。
“虎门故事展馆”浓缩了虎门3500多年的历史。汉墓、南北朝陶器、唐砖、宋钱以及海贝、瓷碗、祠堂、族谱、销烟池、虎门炮台等,都将在展馆中出现。
“虎门故事”展厅面积600平方米,共分四个部分:虎门渊源、虎门基业、虎门人文以及虎门新局。
展馆通过对虎门历史文化遗存的展示,浓缩了虎门的历史变迁。展览陈列充分运用声、光、电效果,复原了虎门渔港码头、盐场、古街、书院等实物、场景,展现了虎门从渔村到名镇,从渔民到市民的城市发展史。
该馆第一部分“虎门源流”,复制了村头村贝丘遗址。遗址地层堆积清晰。自上而下,第一层为现代耕土层,第二层为明代村落建筑废弃物形成的堆积,第三至第五层是夏商时期先民生产生活遗留物构成的堆积。根据相关标本年代测定,该遗址是虎门范围内最早的村落遗址,距今大约3100-3500年。
展品中,有石锛、网坠、骨镞等先民的生产工具,有厨具釜及村头遗址炉灶的照片,还有牡蛎,狗、猪骨骼残片,鹿骨骼残片,鱼骨残片等遗骸。据专家考证,贝丘遗址先民们的食物来源相当多样,其中鹿、鱼、贝类是狩猎和渔捞所获,并已饲养猪、狗。根据目前的资料,该遗址出土的猪、狗,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家畜。
另外,还有村头遗址的房屋基址及村头遗址夏商时期墓葬。晋代以后,虎门地区村落渐次发展;唐宋延绵,明清成熟。出现了宋代的南栅王氏大宗祠和伦星王公祠,清顺治时期的北栅村、乾隆时期的镇口村。
第二部分是“虎门基业”。反映了由海湾、渔村、盐田、草织、耕地、海港、商人、商船,奠定了虎门的发展基业。通过元代海盐制作工艺流程图等历史资料,展现了制盐业作为虎门古代支柱产业之一的辉煌历史。据介绍,虎门古称“靖康”,盐业历史悠久。三国时期,东莞沿海置盐场;到宋代,盐业鼎盛,虎门的大宁盐场为广东13个主要盐产基地之一。直至清乾隆年间,靖康盐业存续1500余载。
捕鱼业则是虎门先民谋生的方式之一。展馆表现了昔日的捕鱼场景。虎门先民傍海而居,以捕鱼为生。自明以后,渔业兴盛。鱼货作为商品,运销广州、莞城等地。渔业曾是虎门先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展馆还精心布置了背景音乐《水路歌》。《水路歌》是虎门水上居民熟唱的“咸水歌”之一,曲调活泼流畅,歌词将珠江口沿岸、香港至广州的地名串联起来。
草织业也搬进了展馆。以“和盛”草织厂为制作背景场,描绘草织业繁盛景象。据介绍,南北朝时期,虎门草织工艺就已享誉粤海,元明后遍及家庭。鸦片战争之后,草织品为洋人注目,并在虎门设庄口收购。同治年间,虎门太平墟逐渐发展成为东莞沿海的草区总汇。虎门草织也成为近代粤海外贸的领军产业之一。
展馆通过农家院落里的生活场面和农耕情景,展现了虎门古代农耕业。虎门地处海边盐卤地带,可耕土地稀少。明清时期盐卤减退,围滩造田兴起,农业迅速上升为主要产业之一。
展馆的商贸场景,搭建了太平古街,复制了当时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六间商铺:德仁堂中药铺、大亨当铺、厚益咸鱼铺、孖仔打铁铺、丽昌隆布店和勤记弹棉店,还有补锅场景、镇口关碑照片、1953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等,让年长观众重温往日生活,让年轻一代有机会见到父辈当年的生活情景。
展馆的“虎门人文”部分,由“兴学育人”、“人杰辈出”两个板块组成。虎门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繁盛,历代均倡教兴学。
自明历清,凤冈、宁溪、靖康、凤鸣等书院,兴学延续四百余年,为岭南文化发展添彩增辉。据统计,虎门曾有进士24名、举人138名,仅清代秀才就有485名。最后的“虎门新局”部分,则展现了改革开放后虎门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及时收集珍稀文物
“虎门故事展馆”的文物收集工作自1998年开始。该馆的七八位工作人员,花费了近8年时间,几乎走遍了虎门的每一个角落,前后共收集回800多件文物。其间,该馆工作人员曾不顾危险,走进虎门的多间老房、危房,将一件件文物收回。
1999年,该馆工作人员刘惠政等人打听到虎门镇龙眼村有一座非常古老的无人老屋,便前往探寻。这是该村最老的一座古建筑,因长时间没有修缮,已经变成危房。工作人员在屋内找到了清朝年间制作的雕花大床、洗脸架、洗脸盆等一批文物。
几名工作人员曾爬进一个仓库,从谷糠堆中挖出了一批先人农耕时使用过的风车、水车、犁耙等农具。如今,这些实物已成为展馆中不可多得的展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