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部落游记之二十二迷彩部落战友
李灶生
2014年6月28日写2018年8月
6月28日上午离开呼伦贝尔金帐汗,12点多来到了巴尔虎蒙古部落民俗旅游度假景区。巴尔虎蒙古部落民俗旅游度假景区位于满洲里以东36公里。位于301国道于满洲里至额尔古纳公路交界处,其是呼伦贝尔唯一家以展现原生态巴尔虎民族、民风、民俗为特点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全方位、多角度向游客展示蒙古民族博大精湛的文化。它位于巴尔虎草原腹地,这里夏秋两季,绿草如茵,牛羊肥壮,气候凉爽,幽静宜人。
巴尔虎,历史上专指大兴安岭以西广阔的草原地区,也称呼伦贝尔。现主要分布于中国呼伦贝尔草原及蒙古国东方省。巴尔虎部历史悠久,比蒙古早。中国巴尔虎地区在陈巴尔虎草原、新巴尔虎草原,均属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元入蒙古,称其巴儿忽。清朝时列属八旗建制。现共分三旗(县级)
: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巴尔虎语,与内蒙标准蒙古语(察哈尔蒙古语)发音有些区别,老牧民保持传统发音,80后因教育普及发音偏汉化,两种文明融合交错。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早在蒙古各部统一之前,巴尔虎的各种古称就已屡见经传了。《隋书》称之为"拔野固",《新唐书》和《旧唐书》等,称为"拔野古"和"拔也古"等。
巴尔虎,是一个以游牧地区名称而得名的部族名称。巴尔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其部族原驻牧地在内贝加尔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从事游牧和渔猎生产。
他们被称为巴儿忽惕,是由于他们的营地和住所位于薛灵哥河彼岸,在住有蒙古人并被称为巴儿忽真脱窟木地区的极边。"《元史》称"脱古木"为"脱古门"(蒙语,汉译为"窄"),也作巴儿忽真隘。巴儿忽真水,名以其地。巴尔虎部族,在于其驻牧於"巴儿忽真隘地区所"也。按蒙古人以山河湖泉及游牧驻地名称命族名的习惯,他们便被称为"巴尔虎"了。
"巴尔虎"是一个古老的名称,最早见于著名的突厥阙特勤碑上。历史上,巴尔虎蒙古族是一个弱势部落,就像这个弱小的民族部落一直在历史的夹缝中聚聚散散,却奇迹般保留了下来一样,这一古老的名称千百年来能够延续下来并使用至今,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后来,巴尔虎蒙古人随着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的东部和南部。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被编入八旗,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诸部的属部。
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包括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3796人迁驻呼伦贝尔牧区,以防俄人侵扰。其中275名巴尔虎蒙古人便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
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
为区别这两部分巴尔虎蒙古人,便称1732年从布特哈地区迁来的为"陈巴尔虎",即"先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1734年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则相对被称为"新巴尔虎",即"新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新巴尔虎蒙古人居住在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