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记之六伊犁霍尔果斯口岸
李灶生
2017年9月15日
上午从霍城果子沟出发,中午1点多就来到了霍尔果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位于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的伊犁河谷谷口,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同时又是国道312线(上海——霍尔果斯口岸)的最西端,陇海—兰新铁路国际新通道的最西端,与其他边境口岸相比,运输距离较短,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商品的集散。
霍尔果斯口岸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隋唐时,便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新中国成立后,霍尔果斯口岸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苏贸易的西部最大口岸。霍尔果斯口岸1983年11月16
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对哈萨克斯坦国和第三国开放。1992年8月,中哈两国政府同意该口岸向第三国开放,具有国际联运地位。现在已取消第三国开放,只对哈萨克斯坦开放。
霍尔果斯口岸繁荣昌盛,口岸以及附近有一些漂亮的建筑,城市道路建设的也很好,虽然这里已经是边境,但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热闹的市场,让人感到和内地也没有多少差别。一个被戈壁荒漠包围着的口岸,能发展到这个样子,算是一个奇迹。来霍尔果斯的游客很多,大家都想看看口岸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用铁丝网和口岸隔开的一个狭长的类似公园的地方,就是供游客参观的场所了,里面其实只有两个界碑,一个清代的,一个现代的(在铁丝网外面,只能在搭好的台上远远的望一眼),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但来了,当然就要进去,和界碑合个影,到此一游吗,不过这钱赚的也忒容易了点。
口岸外边的集市,商品虽然琳琅满目,但特色并不明显,如果是附近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或者俄罗斯的商品,基本上可以说对游客毫无吸引力。如果是新疆当地特产,还多少可以看看,如薰衣草制品、鲜葡萄、杏干等。来来往往的游客很多,大部分人也都会买一点东西,作为纪念,毕竟是口岸吗。看完口岸,人到齐就上车离开霍尔果斯口岸。
在新疆中哈边境霍尔果斯口岸有一个景点叫“耻辱碑”或“警示碑”,在国门参观通道,可以看到一座漂亮的碑亭中立着一块老界碑,清政府时期的中俄18号界碑。这是根据1881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中俄伊犁条约》竖起的界碑,据说由清政府出资、由沙俄政府制作。但是,在埋设界碑时,清政府竟没有派官员到现场监督,俄方乘机将界碑向中国境内推移了20公里,立在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县境内的特奇勒干山上。对此,清政府一直未予承认,拒绝以石碑作为界碑,由此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积极捍卫领土主权,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上进行了不懈努力。1994年4月26日,中哈两国总理在阿拉木图签订了协定,对历史遗留的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划分给我方的2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4块沙俄所立的石碑,分别为18号、20号、21号和22号。这4块石碑于2000年和2001年分两次运进了霍城县惠远镇前伊犁将军(清朝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府内。其中,18号界碑于2002年6月由惠远将军府移至霍尔果斯口岸,这就是我们见到的碑亭内的“耻辱碑”。
口岸合影
下一游记:新疆游记之七伊犁霍城薰衣草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