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岩廖氏”由来初探:
传说文隆青年有志,自强不息,有勇有谋。为了发展生产,扩建家园,于明正统8年(公元1443年)率领文松、恒政、文政、文敏叔侄从湖南蓝山出谷莺迁,来到粤韶乳北马山肇基开业。
当时他们以养鸭为业,驻扎于隆兴庙对面的马岭脚,草房为居,披荆斩棘,开拓田园,勤耕苦种。一个秋收的季节,丽日蓝天,晒场上晒满谷子,突然来了一匹白骏马,贪婪的吞食谷子,文隆等人把白马赶走,可没料到一连三天都是这样。于是激怒了文隆等人,他们拿起长竹鞭,奋力直追,到了岭脚下的田野中,白骏马猛跑,飞也似的进入了半山腰出水的岩洞(即珠岩)里去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文隆等人手执火把进入岩洞寻找白马时,抬头望去,最高阶台上房着一只大挖缸,上前揭盖一看,原来是一缸白花花的银圆。他们高兴极了,猜想银圆是白骏马变的吧,于是他们叩拜天地,随后带着银圆回家。而后他们用部分银圆买下了珠岩附近原赵家村的地盘,以一棵大枫树为中心建起了一座土砖结构的祖堂,同时也建了部分住房,取名马山村(即出水岩村),文隆、文松定居于此,后来文松移居塘头下。其他叔侄领取所分发的银圆鸿燕分飞,各自寻山掬水,选胜建居。恒政迁居仙婆庙黄竹巷,后又移居大富岗,为大富岗始祖;文政迁长塘,后迁梅花鱼粮滩,为鱼粮滩始祖;文敏迁居乳源唐华山,为唐华山始祖。50年后,文秀从福建迁居于乳源南水枧背,为枧背之始祖;必隆随文秀从福建迁居于乳源友武(后迁山下村),为山下村之始祖。
至清乾隆年间,“七公”裔孙繁衍成族,人文蔚起,凤起蛟腾,星罗棋布,家学渊源,各地贤达一致同意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行第一届修谱,谱馆设于出水岩原“赵家书院”挂牌“珠岩廖氏谱馆”,后又在此修了两届宗谱。“珠岩”乃“七公”发祥地,聚散地,修谱地。故称“七公”裔孙为“珠岩廖氏”。
云岩镇出水岩廖氏:
始迁祖文隆公,系守明公第33世孙,继琳公第十九世孙,孝通公长子,明朝正统八年(1443)廖文隆率三弟文松、四弟恒政、五弟文政、堂弟文敏、文秀等六人,由湖南蓝山县乔迁广东省乳源县出水岩(现为乐昌市云岩镇出水岩村),此处岩石魏峨,绮丽多姿,珍珠瀑布仿沸银河落九天,涛声阵阵,乐奏古琴,故先得名珠岩。五座马山,耸立云天,似如五马归槽。还有马鞍山,笔架山,十分壮观,故又得名马山村。于是在此定居落业,繁衍生息,至今五百五十余年。
文隆季昆等人,花萼相辉。马山立足之后,各自寻山掬水,选胜卜居,大展鸿图。文隆、文松定居马山,后裔尊廖文隆公为珠岩始祖。
后来兄弟分居,相距约500米居住。左居文隆公,命名出水岩,象征子孙发达,若江若海;右居文松公,命名塘头下,象征鱼米之村,必有余庆。后来人口繁衍盛多,散居云岩各地,正是桂花吐艳万里香。此处系石灰岩地带,溶岩怪石嶙峋,白云飘飘,常见云雾茏罩于山岭之中,故廖氏所属的地方,总名称为云岩,现代乡镇政府也取云岩之名。
桅杆石又叫(功名石):
出水岩村桅杆石现存有几十对,大多数是明清年期间,文隆公,文松公裔孙们通过参加朝庭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后(如礼部尚书,省州府巡抚,县令,探花,榜眼,国子监生等廖氏家谱记载的有几十位宗贤)每个人荣归故里,都要求石匠用本地青石打造成长方形状桅杆石(如下图),竖立在村中祖堂前已示族众。旨在教育后辈子孙多读书,光前裕后,见石思贤,已此为榜样,荣宗耀祖。该村所立存的桅杆石均同上述仕宦功名者有关。
出水岩村文隆公老祖堂:
出水岩村文隆公老祖堂(老厅下),始建于文隆公时期,有500多年历史了,祖堂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祖堂为木质砖瓦结构,进深三间长约50多米,宽约10米,通高约9米,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分门楼,中厅,正厅三部分。门楼卷栅天花,楣梁雕刻精美,一进两侧为走廊,有天井。三厅柱梁排列八横共16根,二进天井两侧为走廊。左右墙边中间各开有小圆门,里面太子殿左右开有圆门。祖堂(老厅下)曾在解放前大修过1次,小修数次。门楼前有空坪和风水池塘。祖堂整体造型古朴,保存完好,有明清建筑风格。
出水岩隆兴庙:
隆兴庙位于出水岩村庄左側,在出水岩村文隆公老祖堂(老厅下)走进去约200米,是云岩镇方园十几公里范围内,仅有的一座贡奉城隍爷的庙宇,此庙兴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83年),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她经历了人世间的仓海桑田,见证了众多廖氏村落的变迁和繁荣,人物的荣辱与共,至今仍耸立在世人面前,再度展现她那古老而朴素的雄姿,康熙年间珠岩廖氏家人在此安家乐业,为谋求农业风调雨顺,人丁旺兴,大家自发筹资兴建的。
城隍庙占地约有600多平方米,整体布局合理,庙宇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成梯形状。沿石阶路边有一空块约100多平米的水泥坪,从此处进入庙内,该大门座东南朝西北内是院子,往里走见中门座正北朝南,两扇门板上画有站立的执刀门神,门左右配有一对石鼓,气势恢弘,威严肃穆。再入里面是屏风分左右小门,从小门往里走,进入天井边,中间是用于烧纸香的石亭子,傍边有一颗古老桂花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四周是厢房,分为庙祝住房,厨房接待房,供做法事膳食时用。拾三个台阶来到城隍爷的主殿厅,该厅宽约45平方米,殿中央是披红绸衣的城隍爷雕像非常威严,左右是土地山神,案前面有张四方桌,用于放贡品拜神用的。左右各有两根石基红木柱子均配有楹联,四面墙上镶有大理石制作的功德碑(按年度分刻捐款善士芳名),方园十几公里村民前来朝拜者洛泽不绝,香火非常旺兴。
据乡间老者传说,城隍爷非常灵验有求必应,每年村民要在此庙打一场醮,时间是2天2夜,这样能使周围村庄的农作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六畜兴旺!不管她性质如何?此处也算的上是廖家的历史文物,此庙曾经历过三次修复,最后一次是2010年碑记
云岩兴隆庙门联:
逐日阴谋暗算,
任尔烧香也无益。
随时问心作事,
见我不拜又何妨!
云岩兴隆庙门头对联是:
隆佑一方神威兴人文並顕
兴於万代恩德共山岳长春
传说中的明末遗臣李秉中: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自缢身亡,满朝文武,各自逃生,南赣副都御史、侍郎李秉中也弃官南潜。
有一天,李秉中来到了粤北偏僻的山区云岩乡出水岩村。为了生活,他只好隐姓埋名给村里的财主廖某做些短工,挑挖塘泥。
晌午时分,大伙歇息用膳 ,
家人捧出饭甑,廖某随口曰 :“双手捧甑子 ( 曾子 )”。李秉中脱口而出 :“ 一肩挑重泥
(仲尼)。廖某大惊,见来者轩宇不凡,一定是位很有才学的人。正欲交谈,廖某妻子姚氏欲找人代写礼单,李秉中见状,即从怀中取出端砚,用口呵气,砚心凝有水珠,随之磨墨,行文书写,一挥而就,廖某见之大喜。这件事在出水岩村很快就传开了。穷山僻壤的山村,好不容易得了一位“秀才”,村民皆大欢喜。于是出水岩村的廖家,便聘李秉中为私塾教师,启蒙教育子弟。
几年后,经过李秉仲的苦心教育,廖家一级附近的山村都出了一些读书人。从此,开拓了梅辽四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不少门生科场应考,取得了进士、举人、贡生、癝生的荣衔。日久天长,这位明末遗臣的名声,慢慢地在石灰岩山区传开了。因此,乡下人斗尊称他“李大人”。
晚年时期的李秉中,正处于清朝鼎盛时期,虽然他思想上仍然残存着反清复明的幻想,但由于大势已去,终于难成气候,只好在云岩青莲山隐迹佛门,投身于“嗜乐林泉,栽花种竹,吟诗月下,酌酒花前”的僧侣生涯。其择明月为侣,白云为伴,
既不想暴露自已,也不愿为朝庭出力,常常出没于深山林海,山村田野,留迹民间,寄托自己的情怀。《韶州府志》卷十二有李秉中登梅花镇帽峰山时的记述:”明侍郎李秉中曾蹑屐登此,有:‘绝顶浮云披锦绣,疏林滴水奏笙簧’之句。“云岩镇青莲山寺遗址现存碑刻多件,在《复兴青莲山碑》中记载:“公探幽构寺,题联云:野寺断人行,明月过来嘉客至;山僧无俗伴,白云飞去法堂空”。梅花镇石带村余氏祠堂门两侧,至今尚存李秉中为祠堂题联:“
宋代名臣归大谏, 岭南文学仰襄公。”歌颂宋代名相余靖。
云岩镇《廖氏族谱》中还载有李秉中的《青莲山赋》:“龙未灵兮,潜迹于潭;虎未威兮,隐身于岩,大丈人时未亨兮,且乐乎绿水青山……
”他的诗赋也正是他情感与思想的充分流露。 正如民间传颂他的诗
:“龙鳞参参虎斑斑,龙困深潭虎困山;有日龙虎睁开眼,惊破五湖奔破山。”这充分暴露了李秉中当时的反清复明思想。虽然他潜踪于佛门,但心中仍然梦想着总有一天,反清复明的力量会组织起来,推翻清朝统治。然而,明代皇朝的腐朽没落,正取决于它社会阶级重重矛盾的现实。对于取代鼎盛时期的清朝统治者,李秉中的愿望只不过是幻想而已。
梅辽四地,至今仍存着李秉中留下的文物。在廖氏祠堂中有李秉中的姚氏婆婆画像以及《青莲山赋》书法手迹;塘头下村廖炳南家珍藏有李秉中用过的端砚;出水岩村曾经收藏明朝宫庭带来的铜膜麟熏炉一座……
李秉中死后葬于云岩青莲山天门峰顶,墓地至今尚存。
桂花书院:
桂花书院位于出水岩村庄左边山脚下,书院坐南向北。砖木板瓦结构为一层楼房。面阔一间5米,进深二间10多米,通高约8米,面积130多平方米。左前为大门,中轴线排列,内有天井,课室1间,四面厢房6间,包括宿舍,厨房,杂房等。山顶风火式山墙,扇形瓦珰勾头滴水。四周有窗,以利于学童读书采光,曾有明末遗臣李秉中先生,在桂花书院执教十多年期间,他呕心历血,倾力传播中源文化,为珠岩廖氏培养了大批文人仕士,先后几十位学生考取了学位,有官至礼部尚书,省巡抚,县令,榜眼,探花等为朝庭効力。由于桂花书院年久失修,在文革期间己倒塌,十分可惜。
云岩地情之出水岩:
出水岩在今云岩镇境内,有一独立小山冈,冈之山腰有一洞口,流水潺潺,旁有小溪,旱冬不绝,且流经选家洞谢家村,此地下水源从何而来,无法查考,有时如喷泉,清洌甘爽,附近村民,取水饮用,乡中传说该泉最好用于煎药,药到病除,极为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