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2017-05-04 08:42:44)
标签:

西京古道

广东韶关

乐昌市

云岩镇

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17年5月
  杜牧说:“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说的是西京古道。
  李白说:“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他说的也是西京古道。
  在韶关乳源县大桥镇收费路口,进入大桥镇,镇上有”观澜书院“、”通济桥“(明代,重修)。走”坪乳公路“方向,离镇1公里左右的地方,在高速路下有个涵洞(因为没开发,路边没有路标,见高压电线竿就是),这个涵洞往山上走就是保存完整的古道,也就是“猴子岭段”。山顶有”心韩亭“,纪念韩愈。沿路走,几公里左右就可以到达红云镇,这里有”止仰亭“等景点。还建有古道保护馆,可以向文化馆人员了解相关古道情况。红云镇再往北几公里就是乐昌管辖的云岩镇,在开封村,沿公路往北几百米靠右有个小碎石路,1.5公里左右可以到达下开封村,左手边的山坳就是当年的古道(有几个古亭)。沿古道走几公里,可以一直走到云岩镇内。镇内古道已破坏,在镇口又可以找到古道路入口。一直往北就是仙红庙村,有”思源亭“。
  另:在去红云公路的左手方向,还有一条分支古道,到核桃山村,一直可以通到沙坪镇,这里保存完整,路途也有几个古亭,石板路)。 
  下开封桥村西京古道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云岩镇开封村委会下开封桥村,秦汉时期开辟通行。现保存较完整的下开封桥段往东南约3公里接乳源县红云古道,西北通出水岩、云岩、桃李坑,全长约15公里,面积约18000平方米。然后北出梅花、关春、吴塘、武阳司、三星坪、老坪石往湖南宜章。下开封桥至梅花路段每隔5华里分别保存有下开封亭、洞心亭、步坳亭、思源亭和壁石亭。0.8-1米宽的古石阶路从中穿过。自古以来就是贸易通商的西京古道,京珠高速公路也基本与其平行穿越岭南岭北山脉,说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对研究西京古道自古以来商贸往来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
  离出水岩村3公里,就是开封村,分上、下开封,在下开封,找到西京古道的入口,这里保存完整,几公里的古道基本没有什么破坏,这是古道和一个很具特色的古亭(用石堆围住):
  沿着古道一直往北行走就到了红云镇,当地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开始保护古道了,这是令人庆幸的地方,在到达乐昌的云岩镇,在盘曲的京珠高速公路旁,"西京古道"静静地、静静地诉说当年的历史。 
  下开封桥村石凉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云岩镇开封村委会下开封桥村附近,下开封村西2百m山西坳,近南北跨遒劲古道,与坪乳公路并驱,清代建筑。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东西走向。采用框式纵联砌置法拱砌形式的关隘石亭,属城门拱圈式无梁殿。通面阔4.64米,通进深5.95米,面积28平方米,顶部厚1.25米(石块加填土),西门门首上阳刻行楷“少安毋躁”,东门上阳刻行楷“宾至如归”,亭内现存“新建亭碑”四块。额镶0.3m宽,0.2m高“下开封亭”匾,字迹难辩,2门同形,北门严重脱落。在夕阳映衬下显得斑驳苍茫,如1位退役兵,只提当年勇。亭内拱顶中间有一石块,上刻楷书“嘉庆十一年修建并记”。亭内为西京古道,宽2.5米,东往乳源县红云乡。西往出水岩、梅花、湖南等地,亭门外以西7米处有一石筑照壁。亭建筑别具一格。对研究乐昌市亭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价值。

  这是在坪乳公路到青莲山寺的路口,往京港澳高速桥下进入青莲山寺的路口拍的,沿古道走,往亭的后面就到下开封桥村,往前面就到出水岩村。
(相片提供是廖桥新2017年5月1日拍摄的)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凉亭对面就是坪乳公路到青莲山寺的路口,京港澳高速桥下进入青莲山寺的路口,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在下开封桥村石凉亭沿古道往下走,到田间的山脚下,也有个凉亭,因破旧,找不到时什么亭的痕迹。这是在坪乳公路到青莲山寺的路口,往京港澳高速桥下进入青莲山寺的路口拍的,沿古道走,往亭的右面就到下开封桥村石凉亭,往左面就到出水岩村。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长亭外,古道边,是高山俊岭,行走在2000年前的古道上,似乎有种上京赶考的感觉也闻到了荔枝的香味。沿着古道一直往北行走就到了出水岩村暂歇息亭,当地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开始保护古道了,这是令人庆幸的地方,在到达乐昌的云岩镇,在盘曲的京珠高速公路旁,"西京古道"静静地、静静地诉说当年的历史。 拾阶而走,古道依然保存那么完整。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出水岩村暂歇息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云岩镇出水岩村委会出水岩村附近,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南北走向。修乡道Y793线时拆除,二OO四年利用原材料,按原样在原址上重建。现亭面阔5.15米,进深8米,面积42平方米。混凝土结构,亭内为西京古道,南往下开封亭、乳源红云乡。北往云岩镇政府、思源亭、梅花、湖南。对研究乐昌市清代古道上亭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广东韶关乐昌市云岩镇古道凉亭

   再往北走就到了仙红庙,这里也有一个古凉亭,曰思源亭,
  山(岭)脚下村洞心亭,原建于清代,后倒塌,20世纪60年代重建。南北走向,青瓦砖木,夯土结构。通面阔一间4.4米,进深一间6米,面积26平方米,抬梁穿斗式九架梁。亭内为西京古道石阶路,往南距开封凉亭500米,进入乳源县红云,为两县交通要道,商贾往。
  高墩头石拱桥:位于云岩镇出水岩高墩头村附近,始建于清代,东南与西北走向。采用青石条纵联砌置法拱彻,一跨拱。桥长13米,宽3.5米,面积40平方米。该桥西北100米是高墩头村,东南往青莲山,青莲山上有明末遗臣南赣副都御史李秉中墓。是梅辽四地群众生产生活活动的必经之桥,2011年11月,被乐昌市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桂花书院位于出水岩村庄左边山脚下,书院坐南向北。砖木板瓦结构为一层楼房。面阔一间5米,进深二间10多米,通高约8米,面积130多平方米。左前为大门,中轴线排列,内有天井,课室1间,四面厢房6间,包括宿舍,厨房,杂房等。山顶风火式山墙,扇形瓦珰勾头滴水。四周有窗,以利于学童读书采光,曾有明末遗臣李秉中先生,在桂花书院执教十多年期间,他呕心历血,倾力传播中源文化,为珠岩廖氏培养了大批文人仕士,先后几十位学生考取了学位,有官至礼部尚书,省巡抚,县令,榜眼,探花等为朝庭効力。由于桂花书院年久失修,在文革期间己倒塌,十分可惜。
西京古道具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
西京古道,原路线从英德浛洸经乳源县城至湖南宜章,全程500余里。乳源县城北上湖南宜章,由县城西大富桥上腊岭过风门关,途经龙溪(今南水水库)、均丰(今大桥镇)、白牛坪(今大桥镇)、出水岩(今乐昌市云岩镇)、梅花(今乐昌市梅花镇)、武阳司(今乐昌市老坪石)等地,计程160多公里。据清康熙《乳源县志》、清《韶州府志》等史料记载,乳源境内历史上的这条古道,是一条开辟较早、历来就是乳源县境内贯通南北的重要道路。路出县城南门,经大富桥上腊岭,到小梅关后折而走北,翻越县境西北部的崇山峻岭,到湖南的宜章,北上西京长安。《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刘彻平定南越后,把广东的龙眼、荔枝等岭南佳果列为贡品,每年定期要岭南各地向朝廷进贡。东汉建武二年(26年),桂阳太守卫飒开凿了一条从浛洸(今英德浛洸镇)经乳源至湖南宜章接上直达京都的道路。此后,向朝廷进贡龙眼、荔枝及生鲜等贡品的驿马不停地传送。因路途遥远而又崎岖险峻,路途中又有恶虫猛兽频繁出没,许多人马或因疲乏至病或遭毒虫兽害而身亡。东汉永元十五年(103年),临武县令上奏朝廷,求朝廷免贡岭南龙眼、荔枝等物,言明"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朝廷恩准,从此停止龙眼、荔枝岭南佳果等物进贡。
  西京古道开凿以后,曾经历代多次重修。部分重修事实已可见诸有关史料。其中清《乳源县志》记载:唐代曾经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刘浚等以石砌筑路面,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知县吴邦俊从乳源县城至湖南宜章全程修葺。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裘秉钫修凿梯云岭,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当地乡民重修梯云岭路段。路面或用石块铺筑,或凿山石开成,宽处三四米。
  西京古道路途险峻,"层山叠嶂,若登梯然"。县城西南的腊岭,高四百余仞,"壁立峭拨","设险天成",山顶有凿山开道凿成的过道,并筑有石室凉亭(今毁),古称"风门关",古人有"石磴崔嵬倚碧霄,中开一窦过行轺"之句。梯云岭古人称为"万仞梯云之山","乳邑扼要之区"。并有"上出云霄,拾级而登如蹑梯"的记述。猴子岭,当地人称为猴子额,即猴子的前额。猴子额更为险峻,山坡陡峭壁立。有碑记载:"西北地最广而险,自县城逾腊岭过风门五十里许而上梯云之山,又四十里许至通济桥村,其望壁立直上,崎岖最难行者,则俗所乎猴子岭也,行者常苦其险且峻"。西京古道又因乳源县境内地势高低悬殊,气温差极大,相隔数十里之内气候截然不同。尤其是冬天的气温差,猴子岭以上的白牛坪与梯云岭以下的龙南俨然两重天地。清康熙年间知县裘秉钫在新修县志序中写道:"深源白牛坪,岭表奇峰插天如入云际,余两过其处,适遇大雪,冰凌深数尺许,行至梯下,无雨花片雪,若别一洞天。"西京古道虽然峻险,但自其开凿至今,历代重修,今仍保留较完整清代修筑的路段有,梯云岭段约3公里,猴子岭段约2.5公里的石筑路面。
  西京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村庄密集,古桥梁,古凉亭,古村宅民居今仍历历在目。
  人们所熟悉的"亭",常见于名山胜地和花园别墅里那种有顶无墙的风景亭。古代建在西京古道途中专供行人歇息的"凉亭",现在还保存完好的有梯云岭亭,大桥的象兑亭,乌鹑岭的官止亭,新谷显灵坳的续成亭,猴子岭的心韩亭,烂泥坳的乐善亭,白牛坪的仰止亭,三元圩的寿德亭,还有核桃山老虎冲的纳凉避雨亭,共计有9座。
  这些凉亭,建筑形式一种是长方形石块垒墙,梁架双坡屋顶,两侧山墙筑成高出瓦面的风火墙,也称"马头墙",门置两山墙之中的房屋式造型亭;另一种是使用拱圈石纵联砌置法筑成拱券,两侧筑墙设门,顶上覆盖厚土的石拱桥式亭。这种造型的亭现存有梯云岭亭和烂泥坳的乐善亭2座。现存凉亭的平面均为单间长方形,内空30-40平方米左右。风火山墙式和拱券式两种造型的凉亭形成它独特的建筑特色,有别于名山胜地和园林别墅里常见的通透式风景亭。采用风火山墙和拱券式两种建筑方法,造型美观,建筑坚固,犹存古制,能耐大自然恶劣气候的雪压风摧。白牛坪地处高寒,每年到了农历十一月就进入了冬令季节,"风雨随即凝雪,顷间深至二三尺"。为遮挡风雪剥蚀,凉亭都采用长方形石块砌筑,而建亭处属石灰岩地区,建筑的主要材料石块便于就地取材,避免了长途运输之苦。
  有建亭碑记载:西京古道是古代乳源的交通要道,无论昼夜寒暑,来往客商不绝于路,且路途之中又无歇息之所,来往者常叹"过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凉,受冬霜之觱烈"之苦。明清之际,各地乡民纷纷在古道沿途修建凉亭,几乎达到了五里一亭,行人"自此风雨骤来有所避,患炎热汗下亦可纳凉"。
  凉亭的功用主要是供长途跋涉的来往行人歇息,纳凉避雨。一些凉亭旁边还设有茶亭,有专人在此烧煮茶水,供过路行人解渴。猴子岭的心韩亭,乌鹑岭的官止亭至今存有"施茶"石碑。凉亭除了供人歇息以外,它在建筑造型上也非常讲究,风火山墙的凉亭,看上去很象石牌坊,足可以其美的造型增添山川秀色。凉亭又有浮雕和石刻,从那刻在亭门上方的名称,如"仰止"、"心韩"、"暂歇高车"、"寿德"等等,意味深长。亭门门簪和两边的浮雕石狮子和古人"天官赐福"图像以及门柱两边壁雕传说中"八仙"宝物、动物、植物等图案,妙趣横生。凉亭又因其建筑材料、建筑方法和选择地形配合得当的作用,亭内爽气迎人,清风拂面,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正如"仰止亭"石刻楹联所书:"聊且停骖明月掩映怀始适,偶尔托足清风堪挹意恬然"。凉亭有抒情写景的佳句,又有恳切真诚的忠言,在那荒丘偏野的漫漫长途,山高路险,亭中常刻有联语告戒行人:"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亭碑文还有愿行人如意吉祥,一帆风顺的祝辞,实可令人大德获寿,福荫无穷。
  岁月流逝,一座座古亭成了历史的陈迹遗留在西京古道上,已不为人所睹目。然而,在它古老的躯体上,却遗留着古代建筑、交通、经济贸易等丰富的历史文化痕迹可供今人作参考。
  西京古道沿途,村庄密集,基本上都是客家居民,属客家围屋布局,这些村庄其建筑特点是:一、以姓氏为聚居点,一个姓氏为一个独立的村庄并建祖堂或叫祠堂(客家人又叫"厅厦")和大门小门。厅厦大门必定是一个同姓同族人居住在同一个村庄的轴心,而厅厦大门是这个村庄的公共活动场所,红白两事均在这里举行。二、厅厦的正面墙上都设神龛(有的地方叫"太子殿"),神龛正中供奉观音佛像,左右两边安放历代门宗先祖的牌位。三、村里居住户必须以厅厦大门这个轴心向左右两边延伸,并且要按地理风水要求规划进行建筑。四、户与户之间同墙共檐,穿壁串梁。五、多数村庄的大门前面都有宽阔的大门坪,坪外设有水塘。六、每家每户的正厅都安放固定的八仙桌和大板櫈,并视这张八仙桌为一家的镇家之物,既庄严又神圣。八仙桌的桌面绝大多数用柏树作料,从砍树到请木工加工,到八仙桌的安放都要选日子,八仙桌安放好以后,不能随便移动。
  西京古道沿途的这些古民居,现有的村庄历史最长的可以上溯到明朝中叶,如大桥镇的大桥老屋村,最初立基于明宣德年(1426-1435年)间,距今560多年。大桥镇的石角塘村,最初立基于明正统年(1436-1449年)间,距今550多年。这些古民居是我们今天研究西京古道和客家文化珍贵的实物资料。
传说

至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人们最早把"蓝关亭"与韩文公联系起来的说法,可见诸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蓝关亭,即西京古道途中的一个凉亭,韩文公,即韩愈,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

(一)蓝关亭的兴废。

蓝关亭,是西京古道途中的一座凉亭,位于大桥镇的白牛坪,地名叫"天顶壳"的山坳中间。1986年文物普查时,蓝关亭四边墙还剩下条形石块砌筑的墙框,从墙框和亭内地面镶铺的石块可以看出,该亭为南北走向,内空进深7.8米,面宽4.3米,四边墙用条石干砌筑成。选址和留存残墙的建筑构架均与现存完好的"心韩亭"、"仰止亭"、"寿德亭"基本相同,可以推断蓝关亭是一座如上述三座凉亭结构、造型相同,即四边墙用条石干砌,梁架双坡瓦面,山墙是风火墙,风火墙中筑拱券门,门额有"蓝关亭"石刻字样的凉亭,而这个凉亭应该是清代重修的。据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收录明朝韶州太守赵霖吉的《蓝关》诗表明,蓝关亭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凉亭。凉亭几经兴毁,蓝关亭的建筑年月已不可考,其存留的条形石块筑成的墙框和石块地面,1986年以后全部被人拆损殆尽,只留下亭遗址西边(今公路边)一口永不枯竭的天然水井。

(二)韩文公与蓝关亭。

韩文公,即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他常自称"昌黎韩愈"("昌黎"即今辽宁义县,韩姓是当地望族),后人称他为韩昌黎。又因他死后谥号是"文",后人也称他为韩文公。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唐大历十三年(778年),10岁的韩愈随其兄韩会(被贬)到连山。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35岁,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51岁,在京都(即陕西长安,现西安市)任刑部郎中,是年正月,唐宪宗迎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的佛骨入宫供奉三日,一时京师城内王公大臣们,掀起疯狂的迷信活动。在此情况下,韩愈上《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正月十四日,韩愈离开长安,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到达潮州。离长安时,正值寒冷季节,只见秦岭云封雾锁,蓝关大雪塞途,行马踌躇。韩愈见到侄孙韩湘,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句。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三下广东,给人们留下了不朽的传说,尤其是韩愈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西京古道白牛坪沿途,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曾一度兴起崇韩热潮。民间有不少关于韩愈过"蓝关"的传说,又把天顶壳对面的一座山命名为"文公山",蓝关亭以南几百米处还筑有"韩文公墓"让人祭祀,白牛坪路段也被称为"文公路",清代建的猴子岭亭和白牛坪原红云镇政府所在地的凉亭也因崇韩分别命名为"心韩亭"和"仰止亭"。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心韩亭碑还叙述:"爰考古迹,岭颠白牛坪有韩文公墓焉,公以忤上,贬粤岭者,再为连州牧,路经于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乳源知县裘秉钫还在白牛坪建韩文公祠以祭祀。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中摘录了部分有关蓝关亭与韩文公的诗文。其中:明朝韶州府太守赵霖吉的《蓝关》写道:"昔年冒雪冲寒度,今日依然见斗山。应是圣明开瘴厉,故全贤达化愚顽。一鞭往迹迷茫里,千古芳踪咫尺间。衣被流风深仰止,不辞拙笔赋蓝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乳源知县裘秉钫的《蓝关怀古》写道:"萧萧匹马万层梯,过客伤心武水西。再贬岭南忠更着,一生肮脏道非迷。绵连岫岭云初暗,磊落岩泉雨后凄。欲洗磨崖搴薜荔,徘徊落叶数猿啼"。清代嘉兴人俞正声的《过蓝关步庞瑰叟韵》写道:"古今幽胜在青山,犹忆昌黎度此关。地以人传名不灭,松因月上鹤初还。千年仰止缘非浅,一日留题分岂悭。断草芳烟踪迹杳,仙风未许俗情攀"。这些诗句既充满了作者对韩愈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西京古道历史的悠久,崎岖、险峻和漫长。
  西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科研价值,西京古道是一条开凿较早的中原通往岭南的主要道路,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一)西京古道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西京古道,作为南北交往商道更显突出,故唐、明、清三代均有重修记录。今沿途保留的古文化遗存,有东汉时期桂阳太守卫飒"凿山通道"开凿的梯云岭"云梯石级",有明清时期重修的青石板铺筑的路面和石筑凉亭、石拱桥、古碑刻、古民居、古书院等。西京古道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道西风瘦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古道风韵。是一条有文字记载、历史悠久、路线长、有些路段还保存完好的连接海陆古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资料表明,陆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长安,海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时岭南的徐闻、合浦,西京古道始于东汉,是在海陆丝绸之路开通后开辟的,又延续于唐、明、清三代重修,可见一直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从道名到实在的历史作用,都表明这是一条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古道。
(二)西京古道较早的为岭南传输了中原文化。
  考古发现,乳源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今乳城镇侯公渡河头廖屋背夫山,地名叫横石山已有人类居住。夏商之际,侯公渡泽桥山出土的文物,说明先民在经济文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史称青铜器时代,从散存的战国青铜剑、青铜矛等器物表明,从这一时期起,先民开始从蛮荒时代步入文明时代。汉代西京古道的开通,并曾一度成为"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必由之路,沟通了中原与岭南的联系。中原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岭南山区的开发和繁荣。秦汉以后,北方民族的大迁徙,大量的中原人民南迁,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并与当地的土著俚人杂居,融合。同时更进一步地沟通和发展了乳源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联系。南北朝(420-589年)时期,今桂头镇(古属曲江)出现了辅助南陈皇帝陈霸先开国的大将军侯安都这一叱咤风云的人物,成为粤北地区最早有史书记载的历史名人。五代十国时期建立了云门寺。宋代,干道三年(1167年)建立了乳源县。明清之际,乳源地区经济文化和生产力高度发展,西京古道沿途的古桥、古亭、书院、古民居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充分说明了当时乳源经济文化商贸往来的繁荣景况。
(三)西京古道是珍贵的文化遗存。
  西京古道及沿途的古文化遗存,是开发旅游,研究古道文化和客家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奔向高度文明的步伐越来越快速,人类社会的新旧交替,推动社会由古及今。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以自己的真实性和形象性,帮助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充分利用文物古迹,研究古道文化和乳源客家源流及历史文化,丰富和发展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西京古道及其沿途的古文化遗存,是一部重现历史,凝聚文明,反映先民生产、生活、风俗民情,记述先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的宝贵资料。因此,它是开发旅游、研究古道和客家文化的珍贵资源,西京古道及沿途的古文化遗存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科学的发掘,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巡游古道,不胜感慨,人赋诗一首为证:古道悠悠两千年,岭南一脉接中原。先人开僻古今路,东风骏马奋扬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