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书院--广东省乐昌市秀水镇朱家村
韶州历来都有读书的良好风尚,诞生了许多书院,且书院群落彰显勤奋好学的翰林之风,成为韶关文明史上亮丽的一笔。
青一色的青砖蓝瓦,青一色的雕梁画栋,仿佛在这古老的村落里,显得格外的潮湿,太阳的光斑从天上漏下来似的,一丝一缕,一片迷离。走在村中一条长长的幽径,寻找着逝去的书香……书院,这个比学堂更古的名词,留在童年的记忆里,也留在武侠小说的字里行间,仿佛金庸《书剑恩仇录》的情节是从香火缭绕、钟声清亮的书院里演绎出来的。
书院这一名称,始见于唐代。到了南宋,书院最为发达,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是培养中、高级人才的教育基地。此时,书院的风气才开始渗入广东。据记载,书院入粤的路径有两条:一条从福建传进潮州;另一条则是从江西经韶州传进省会广州。
韶关是广东北部门户,在古代,由于受交通、地理因素的制约,每当北方比较先进的文化样式南移,它都会得风气之先。书院如是。据传,韶州的相江书院(1170年)、潮州的韩山书院(1090年)、遂溪的文明书院(1100年)和廉江的松山书院(1100年)属于我省最早的书院之一。
从唐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历史上的韶关地域,共有书院44间,而最早的书院要数北宋年间的孔林书院。据说,这所书院仅在宋代就培养出103名进士,为岭南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韶关,比较知名的有以下几间书院:相江书院、紫阳书院、道南书院、宁阳书院。
紫阳书院:大师遗风
意蕴悠长
紫阳书院屹立在乐昌市秀水镇朱家村河滩南畔,是当地较大宗祠。此书院于20世纪40年代初建,50年代改为朱氏宗祠。坐南向北,俯视涓流潺潺的辽水,背倚苍翠如黛的仙人顶。
据说,“紫阳”为“朱子之学”,大理学家朱熹的父亲朱松曾在皖紫阳山苦读,后朱熹将其作“听事堂”,称“紫阳书堂”,朱氏以此为书院名,旨在倡导先祖学道。
祠堂长约30米、宽15米、面积1716平方米,巍峨耸立。主建筑拴在祠内中轴线上,分前楼—中厅—上房,两侧为厢房、套间,上下二层,共34间。前楼二层墙脊弧形拱翘,逐层递减,且面饰浮雕,两边雕蛟龙。正脊浪纹曲线绕成,自然流畅。角翘飞禽,气势非凡。墙顶牙纹,方柱檐,下设平箕。门额嵌“紫阳书院”匾,顶正中竖镶“梯凤阁”石匾。上房(后厅)与中厅装饰同出一辙,柱角蹲1头石雕小狮,玲珑可爱;下部浮刻对联“沛国家风高日月,考亭世第寿山河”,其寓意深远。后壁置木雕神龛,悬“孝思堂”匾。
整座建筑古朴端正,精湛装饰,是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精品。虽然现在沧桑斑驳,仍厚重凝重,意蕴悠长。
书院教育的历史渊源
据史载,韶州大部分书院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四书》、《五经》,宋以后是理学大师的著作。由于这些书院所聘任的教授在当地都略有名气,颇受学子崇敬,因而教学效果尤为显著。如相江书院创建不久,汤露任教授;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韶州曾出现四人同登进士的盛事;明朝永乐三年(1405),韶州知府黄荣“尤倦倦于学校,躬自考课,勉励生徒,多底成材”;永乐十一年(1413年),韶州知州沈源“朔旦课试生徒,至日中方罢”。
据《韶关市志》记载,当时粤北的曲江、乐昌、始兴、南雄、仁化、乳源、翁源各地书院、县学蜂起,科举考试中进士就有88人、解元20人、各种贡生406人。粤北书院群落彰显勤奋好学的翰林之风,宋代名臣余靖就是从当时的韶州书院脱颖而出的。
粤北书院的办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参加科举,以弥补官办学校数量的不足。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科举制,既是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又是文官制度,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从而保持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在当时,科举制所奠定的依照教育程度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无疑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文官制度,它具有认识价值的特殊之处,确立了知识优先的原则,并根据每个人的教育程度、学习水平来划分其社会地位,分配社会资源,从而奠定了一种知识社会、学历社会的雏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