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日
上午10点多晋祠游览后,就到天龙山石窟游览
在上山的门口所有的人都要检查,因我们都是军人,门位就给我们通过,我也不知道他们查什么,后来听说是山上防火的问题。汽车沿着陡峭狭窄的盘山道蜿蜒向上走了半个多小时后就到了。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天龙山石窟以其造型的娴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为后人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坐太原到清徐的小巴,或者坐8路公交晋祠下车,然后绕道晋祠后面上天龙山,沿着盘山公路一直走即到。

沿台阶下山,走不多久就来到了“觉凉亭”。亭内立了一块石碑,上写“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避暑宫遗址”。


从觉凉亭拾级而下,转过凉亭所在的高崖。岩壁上长着两颗紧紧抱在一起的松树和柏树。山石上刻着“古松抱柏”四个字。可惜那棵松树已经死掉了,真的是“生死相依”啊!

进入大门后即开始顺着石板铺就的台阶逐步向下,习习吹送的凉风令心情越发放松。远处是层峦叠嶂,峭壁苍岩,近旁是奇松翠柏,野花烂漫,耳畔有泉水淙淙,鸟鸣啁啾.

白龙洞建于公元560年,正殿三间,由巨石砌(砌字在白龙洞门口的简介是写“沏”字,我真搞不懂)成,神台祀龙神,相传有求必应,洞西凿一石凿池,池内水深约2米,清澈透明,水质上佳,含人体必须之元素十几种,有延年益寿之功效为饮用极品。据说潭中有一白龙,故称“龙潭灵泽”,属于天龙八景之一。



白龙洞旁边的崖壁有冯玉祥的诗刻:“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唯此二事。”

还有“览胜留题”四个大字,乃是山西按察使提督学校副使贺邦泰所题。


遥望远山,郁郁葱葱。俯瞰山下,密林中露出圣寿寺院。清风徐来,心眼开阔,难怪高欢选了这样一个好地方!


在天龙山东西两峰陡峭的山腰间,分布着大小不同错落高低有致的石窟(据说共计25个),远远望去,就象是琼楼玉宇的雕窗,很是诱人。然而走近去仔细观摩,才发现原来没有一个石窟是完整的,几乎所有的佛像藻井和壁画都遭到了破坏,只剩下斑驳的颜色和残损的佛像肢体。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那些开凿于东魏北齐年隋代晚唐以及五代年间的石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日本侵略时期被大肆盗毁,许多佛头藻井和飞天壁画被刀凿斧劈,支离破碎,然后被带出国门,散失在日本和欧美各国。







远望西峰漫天阁全景









上山的路上拍到的松鼠。



游完后原路上山返回,到天龙山石窟大门已经是中午12点了,租的车以为我们在山下等,就开到山下了。等他开上山来接我们。游完天龙山,在景区外吃过午饭,就直奔山西应县。
在吃午饭时,在店里拍的做刀削面。


下一篇:横穿中国(黄河、长城)之旅(二十四)--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