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古村 --广东乐昌市黄圃镇甘棠镇村游记

标签:
广东韶关市乐昌市黄圃镇甘棠镇村游记粤北古村旅游 |
其它的我就不说了,看韶关在线的文章,广东省乐昌市文化馆,很详细的。
韶关在线的文章:网 址:http://www.0751818.com
甘棠镇村位于黄圃镇政府西南2.5公里处,属于紫溪村委会,是黄圃的一座古老山村,是乐(乐昌)宜(宜章)古道上最后一个大自然村,又是在塘村至宜章的古道下,是两条古道必经之地,在陆路交通上十分便利,其地理位置是两省之关口处。
甘棠镇村始时是湖南九羊村的寮场。据《白氏族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斗湾白氏仕伦公派下,21世孙乐林率其子灿宣,乳名天申,租耕该寮场,在农耕闲余之时,做点货郎担生意。因为做人忠诚老实,做事秉着天理良心,事业异常顺意。不到几年,家庭经济积蓄殷实,就娶媳生孙,人丁繁衍迅速。数年之后,将这寮场购买下来,成了白姓的永久村庄(如图一)。而九羊村人的“卖完卖尽,就是不卖甘棠镇”的祖训,就成了地方上传言了。
白天申有了自家寮场后,更加积极奋博,正是人兴财旺之时,娶妻生子,很快藩分三大房派发展,而且在村庄的右上方寻觅着一处宝地,冬暖夏凉(自家饲养的耕牛,吃草饱后,跑去该地休息),后代子孙,在此创建祠堂,以纪念开基祖天申公,故名天申公祠。尔后陆续围绕着公祠两旁扩展,跟随人丁的增多,房屋亦加建。经几代人后,形成初具规模的大村庄。
甘棠镇古村的民居屋的建筑布局,是沿着山麓与对面溪水流向而建,成狭窄长形,依山势而向上,分层次排列,高低有序,有条不紊,浑然一体,全村纵巷分四大条,第二条巷顶,分别创建三间蒙馆(每个房派一间);第三条巷顶接塘村——宜章的古道,并建有凉蓬(土木结构的凉亭);四周为果园,进入村内,非经过凉蓬不可,形成守卫村庄的一个关口。第一、四两条纵巷,分别通往菜园与后山,便于农耕。各条纵巷旁,设置水沟与路配合,协调沟水流畅,雨天巷道不积水,行走方便,村内横巷道安排合理,每排屋宇门前有巷路与小水沟,巷路宽约2米,每户人家的大门口可放下花轿,新娘下轿直入报厅屋;白喜事,可出棺材。巷道横直宽阔,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畅,人在室内、室外,都感到舒适。村前为乐宜古道穿村而过,长约60米,迄今仍然保存着原有面貌,可供考察与使用。
甘棠镇村的古建筑屋,是清一色的清代建筑形式与模样,(如图二)都是青砖灰瓦,木梁结构,每栋屋宇建筑,占地面积在120米以上,因建筑不受土地的限制,显得大栋,无拥挤之感,这是一大特色,
其建筑以中轴线结构的房屋为主体。采用丁字门的房屋建筑结构亦有部分,而中轴线结构是大门开在正中,一般是大门上设置有鸿门、梁及雨棚、鸿门和梁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如:双龙戏珠,东方红日、八仙渡海、福禄临门等等。雨棚亦雕花,还置有卷棚,在工艺、技术上很有特色。中轴线开门的屋宇,有报厅和主厅两厅间,大多数采用木柱,木板相隔,叫中门,中门只有红、白喜事或重大事件才开,平常一般不通行的,只是从两侧小门出入。甘棠镇村的屋宇中门,有几户人家,做着活动的屏障,可以移动,其他村子的屋宇中门都是固定,当一栅墙使用,这又是此村的一大特色。过中门后,是天井,天井有两类:水天井和旱天井。大多数人家的是水天井,在下雨时,用作接雨水用,这类天井,既可通风透气,又可坐在家里观察天气,更重要的是采光用。大厅是屋的主厅,供待客和平日一家人吃饭,做红喜事摆席用。大厅中间还设有后座,也用木板木柱做隔板,在中间设置神台,用以纪念先人和法师,神台是宗族、宗教文化的聚焦点。而屋内的装修以各户的人力、财力、文化素质、社会地位去决定,大致形式一样,具体实际则有别。
村内还有一栋特殊建筑的屋宇,同是正中开门,而门上有花窗,有鸿门梁设建雨棚,屋前墙左右开有上下窗,下窗建有避雨檐,极有风趣(如图三)。左边的下窗的避雨檐,其图画、文字虽历经风雨剥蚀,仍然清晰可辨。左右上窗,皆绘有名花和芳草,屋檐出水下的墙壁上,分别绘有彩画,并书以诗、词、名句,保存尚完整,屋垛墙壁上亦画有各类图案、花、草,并书有诗文、词句,外观秀丽美观,设计独特,令人大开眼界。徜徉其中犹如走进一座大观园。进入大门即是主厅,有旱天窗,而无内天井,并有卷棚吊顶,大门顶上的墙上,书有“天申公祠”四个大字(如图四)。而大门顶上的内墙上,则写着“福自天申”,字体清秀俊美,笔力苍劲有力,其词的意思是:能建筑成并能住上这房子,是福气,这福气是天申公所给的。可见甘棠镇村的白氏子孙,念念不忘其祖先的功绩。
在历史上,全村有三间蒙馆,每房一间,到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岁,建成闻名乐昌的甘棠镇村别墅,它是“续其前徵,就便创立别墅,俾二三子藏修,息游得其所,相其位次,于今居之甘棠下手”。别墅等级是高于蒙馆的书房,从下面这段文字可以证实:“本书斋为教化之地,今有此胜举,不惟继先贤,自兹以往,弦诵有室,月课有堂,讲学观法有其处,而小子成人,于以有造而有德”。这明确地表明,建校办学,是培育人才,重视文化科学的美举。甘棠别墅的遗址内,残存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鸢飞鱼跃”石刻,这四个大字皆“龙飞凤舞”不拘一格,似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书法水平。该墙角下有一井(如图五),井水清凉可口,沁人心脾,让穿梭行走于古道上的人们感受到了甘棠镇村人的一番热情和修身赐福的美德。
甘棠镇村的文人,出自晚清时期,如白培锦(邑增生)等。白培钫、白培镜、白培湖均为庠生,白铎彤(补增生).可见在培、铎两辈出的人才可不少。甘棠镇出的人才在乐昌白氏族中占有很大优势,足以说明甘棠镇村是黄圃的一大文化古村。
甘棠镇村的四周相距1.5公里的范围内,都不产石灰石(青石),而整个村所建筑屋宇基石、巷道排水沟、村道路,包括古道全部是用青石板铺筑而成。在古时候,交通运输落后,技术不发达,全靠人力而为,世世代代如此,那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在黄圃地域内的大村,亦是罕有之事,这亦反映出该村人的财力之雄厚、人力之充足,堪称甘棠镇古村的一项奇迹。
甘棠镇村能成为黄圃具有特色的古村落,是有其因素的,如交通便利,两古道夹村而交接相通;地理位置优越,邻近湖南,离两界墟一公里多,又相邻曹家、吴家、老虎冲,湖南的香花树村;相距塘村,白石渡、宜章等地皆不远,所以甘棠镇村在地理上具备着诸多优势,对人口、对文化发展相当有利,所以人类都选择地理条件优越而居,人村之成也。
悠久的人文历史,每年都迎来许多学者前来考究。如二00四年九月初,有韶港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旅华团成员法国劳格文(教授)、法国宗树人(在华教授)、谭伟伦(香港中文大学助教)、曾汉祥(韶关大学教授)亲到甘棠镇村进行考察。他们对该村古建筑之特色和人文景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在这十里八乡,建筑与人文紧密相融的村落,并保存完好,恐怕要数甘棠镇村了。
主要报告人:
白焕位,男,68岁,黄圃甘棠镇村人,甘棠镇村村长。
白良忠,男,56岁,黄圃甘棠镇村人,黄圃小学教师。
欧荣旺,男,45岁,黄圃东村人,黄圃中学教师。
2012年4月4日我去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