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省清远市飞来峡游记

(2012-08-24 16:55:54)
标签:

广东省

清远市

飞来峡

游记

旅游

                                                       广东省清远市飞来峡游记
                                                   2012年8月18日

        

       “风光誉南国,古迹遍峡山”,是人们对飞来峡(又名飞霞)的评价。

       我很久就想去清远市飞来峡游览,一直都没机会去。这次在阿国的组合下,我们于2012年8月17日早上8点从广州出发20几人开了几辆车去飞来峡游玩我们车队在广清高速收费处等齐后前往市清远

       车在广清高速行使,车窗外跃进眼帘的是久违了的田园景色。连片的稻田郁郁葱葱,公路上人车稀疏,斑驳的阳光引来了度假的好心情,打开车窗,泥土的气息灌满车厢,久在樊笼里,今日返自然。 经过1小时车程,我们到达了清远市。这时阿国、特手、管木头等几人早就在那等我们了。我们把车停在他们小区后,坐上“管木头”联系好的中巴到清远翠竹园旅游码头,坐游船沿江直上飞来峡

      下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水面宽阔暗流涌动的北江,而这段长约九公里的北江就是著名的飞峡。此时暑气蒸人,乘船游峡,好在船一动起来,江风一吹,轻松了许多。愉悦的心绪如烟岚般缓缓溢出,弥散在清风荡漾的江上,听船底流水潺潺,看远山兽脊踊跃,江风习习,两岸连山、村落,缓缓向船尾跑去。站在船头,有种“船在江中行、人在船上走”的感觉,与当年李白慨叹长江三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不相上下。虽少了猿声,但四面飘忽着的鸟雀声却也让游人心旷神怡。站在船头抬头仰望,只见山峰高耸入云。山上云雾缭绕,恍如仙境。

      飞来峡位于广东省北江中下游清远市区东面,因峡谷北岸有古寺飞来寺而得名。宋苏轼诗云:“天开清远峡”即此也。峡东起潖江口,西至白庙圩,全长九公里,最深水处为三十六米,峡水深蓝湛碧,两岸青峰绕翠。两岸有最高、二高、龙女、明月、凤凰、仙人等七十二峰夹岸对峙。 飞来峡风景点颇多,如飞霞古洞、藏霞古洞、锦霞蝉院、紫竹林寺以及下游的飞来寺等像繁星点点数不胜数,而众多的石刻更为那些书法爱好者所青睐。

       我们到达的第一个景点是古寺飞来寺来寺在飞来峡北岸,始建于南朝,汉景帝时被道教徒列为全国策十九福地。历代名人如韩愈、张九龄、沈佺期、苏东坡、朱熹,海瑞,屈大钧、袁枚等都慕名前来、留下不少碑刻及摩崖石刻。关于飞来寺的创建有两种传说:一说是轩辕黄帝二庶子化为神入,将安徽舒城上元延祚寺连同开山祖师贞俊禅师一同用神力搬来此地,故名飞来寺,北江峡谷也因此得名飞来峡;另一说是高僧李飞创建,因此得名飞来寺。飞来寺与韶关的南华寺、鼎湖的庆云寺,合称为岭南三大古刹。 

         从飞来寺游玩下船后已经中午一点多钟了,刚好船家也做好了午餐。因阿国,特手、管木头他们几个早有准备,在市场买了好多好吃的清远有名的菜,再加上上船时在小鱼船买了几条大鱼和家也加做了几个菜,使我们午餐非常丰富。

        我们一边午餐,一边沿江北上,毕就到了飞来峡景区,也叫三霞景区——藏霞、飞霞、锦霞,它们是国内会道门至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庙观。其中飞霞洞建于民国初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洞府,全部建筑物有两万平方米,飞霞建筑有布达拉宫的气势,故称“小西藏”。

        再乘坐风景区的小巴直上飞霞古洞前的乐善山房,我们放好行李后就想去游玩,没想到刚出门就下起了大雨,只好在路边的凉亭躲雨。无巧不成书,我们迷彩自主部落的到几个地方都是9男女或9男9女。(在广西游有2次,2011年河西走廊游和这次凉亭躲雨都是9男女迷彩自主部落的人开玩笑说都是“狗男女”,哈哈。)

      雨停了,我们跨过一座登极桥便站到了飞霞古洞的门前。飞霞古洞是清朝麦长天先生出资兴建的,是以道教为主,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修道场所。建筑面积2.4万多平方米,其依山傍势层层叠叠,阶梯枕着屋脊,是游洞也是爬山。因为其建筑的独特格式,有人称其为广东的布达拉宫。该建筑群包括礼耕书屋、桃圆静室、养性楼、乐善山房等诸多景点。其或为一院落或为一陋室,但处处都有楹联,如“飞极原无极,霞天别有天。”、“礼法陶镕修士德,耕耘寄慕古人风。”、“报功崇徳,本正淙清。”等等,无不体现了古人“耕读传家”孝敬父母尊敬祖先的思想和要求乐施行善清心寡欲的心灵境界。洞内一处名曰麦长天故居,其中的盆盆罐罐已无从考究是否麦老先生用过,但麦老先生的简历却使人惊叹,他不只是修建了飞霞洞,更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处捐资修建有寺庙道观。

     我们在飞霞古洞右边后门上,就到了轩辕黄帝祠, 轩辕黄帝祠楹联  “名山修道高千古,仙洞观型合众心”。  再往上爬是长长的一段石阶,石阶陡而曲折,爬上几步已经汗流浃背气喘嘘嘘。天不作美,下了雨后路上很滑,对于我们这些生活稍稍改善就想贪图享受,不愿多行几步路的人,爬起这么长的山路来确是一个挑战。时不时有人坐在石阶上休息,有人停下来品评山谷的野花和路边的石刻。爬山是对人极限的挑战也是对人耐性的训练,山路艰难曲折,有人望而却步,也有人踌躇满志欲征服而后快,然欲速则不达,往往奋力冲上一段路就坐在路边休息,只有看后来者居上的份了。即便正常的行走,时间久了也会腰酸腿疼举步为艰,这时候就只有靠坚强的意志来支配自己一往无前,这正如大师们坐蝉,不堪寂寞之苦不忍肌肤之痛又怎能成为德高望重的宗师。我们上来一处山腰平台,这里有修行精舍和长天塔,有长天日出的美景,然而我们来的不是时晨也就无缘领略了。回望来路,那些楼阁亭台已掩映在苍翠欲滴的丛林修竹之中,空山人静,鸟雀啼鸣。修行精舍内传出出家人虔诚的颂经声,此情此景不觉使人静气舒心,爬山时的兴奋和喜悦慢慢沉寂下来,而逐渐升腾的是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对万物生灵的感叹。

      我们下到乐善山房已经19点了,此时真有点饿了,放下东西大家就往“饭厅“走去,吃饭是在一个叫礼耕书屋里面吃的

       吃完晚饭后,我们就在礼耕书屋前的山腰平台跳舞联欢,真有点象模象样的晚会,哈哈。洗刷完后,又在此地闲聊到深夜2点才依依不舍的去休息了。

      18日5点我们就起床,天还没亮,我们就拿着手电沿着弯曲山路到松峰观日亭看日出,等日出时云太多,太阳好似小小姑娘一样不敢露面,只是隐隐约约的看到一点。天亮了,我们看到飞来峡山峰险峻,奇形怪状,山上树木葱茏,极目望去,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大气真得有几分“一揽众山小”之感 
     下山在礼耕书屋吃好早餐后,就拿起行李下山了,途中经过藏霞古。藏霞古洞位于飞来峡东段北隅的伯公坑内,座北向南。由三仙殿、观音殿、报本祠、定福真君殿、三元殿、正门、头门、水月宫、紫桂庐、养真庐、盥漱亭、风雨名山亭、观海亭、达摩亭、藏霞善径石牌坊等组成,总面积为1.3万平方米。上述建筑物的始建年代不一,最早建的是三仙殿,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水月宫、三圣殿、报本祠、紫桂庐、养真庐、盥漱亭等建于清同治后期。正门、头门、风雨名山亭、观海亭、藏霞善径石牌坊建于清光绪年间。最迟建的是定福真君殿,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藏霞古洞建筑用材讲究,构建精巧,建筑布局层层相接,鳌顶飞檐,青砖绿瓦,为区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群。藏霞古洞为道教潜修之地,庙宇建筑群建于密林幽谷之中,每天上午和黄昏,天空中有云霞飘到此地便很少流动,且经久不散,整座庙宇便深藏于云雾之中,“藏霞”之名因此而来。庙宇所依后山,还有“石佛”(天然大石,形如佛雕像)、“琴音树”(为一棵大榕树,用石头、棍棒敲击其不同部位,便会发出不同的“琴音”)、“达摩脚印”(平面巨石上一人形大脚印)等自然景观。古洞同时保存有数十件清代至民国时期各地名人的碑刻、摩崖石刻及楹联(其中有清代榜眼朱汝珍题写的“藏霞古洞”门额和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名山洞府”门额),具有较重要的文物价值。藏霞古洞洞观今保存完好。
       再往下走,沿着藏霞古道往下走几百米就到了锦霞禅院。锦霞禅院四面青山环抱,古木参天,庭前溪涧环回,桃花摇曳,幽然有如世外桃源。锦霞禅院"两霞"分界边,与飞霞、藏霞鼎足而立,号称"桃源村"。这里桃梅满院,"桃花蟠结千秋果,源水潆回十里村",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沿着藏霞古道继续下山,不一会就到了江边,上船前往江对面的紫竹林寺游览。清远紫竹林寺,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座落在山清水秀的飞来峡北江山边,紫竹林寺始建于唐朝中期,有一千多年历史,后被毁。1999年,由80多高龄的比丘尼释传行老师傅带领众僧尼开始重建,2000年报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开放。这里的师父们生活很清苦。住持是释传行老比丘尼是一位很慈悲的老法师,心里念念为众生,她曾经摔断了腿,很严重,儿子给她两万块钱治疗(老法师出家前在寺庙当义工),她全部拿来装佛身,自己就采些草药治疗,后来好了。寺庙里现在大雄宝殿、地藏殿、六祖殿。
      在紫竹林寺 中午吃斋后,紫竹林寺的主持叫人在寺内的龙眼树上摘些龙眼给我们带到船上吃,真谢谢她,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下午2点多坐游船返回,结束了这次广州战友2日游--广东省清远市飞来峡。
       在这里非常的感谢阿国,特手、管木头他们的热情周到的款待,也感谢2天来一起游玩的战友们,我们的欢声笑语使我难以忘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