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乐昌市白石镇上黄管理区铜鼓岩游记
2012年6月30日
中午12点多,我们在邓中夏故居--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太平里乡邓家湾村出来,于13点多在国道S324与乡道X045一个叫香花村的三叉路口吃饭。饭后与湖南省宜章县杨梅山镇香花村委九羊村的村民邓国军和邓军田告别。我们就沿路返回,在车上我无意中讲到铜鼓岩,问在黄圃镇去远不远?“仁智山水”说不远的,那我们就去吧。就这样,我们就在黄圃镇转入到白石镇铜鼓岩方向。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盘山公路像条金色的腰带,从山顶弯弯曲曲地飘山下,飘到庐溪河旁,伴着匆匆的河水飘向远方。乡间公路,弯弯曲曲,像顽皮的孩子在捉弄人,不时露出一点点踪影,不时又隐没了。
我们沿着这条崎岖的公路蜿蜒而上,公路两旁挺立着松柏,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形成一条天然的绿色通道。浓阴蔽天的大山深处,这条横贯山岭的公路,高低起伏,若隐若现,宛如一条回环曲折、飘浮不定的带子。看到无数条纵横交错的小径,在山林间,在峡谷中,在大川里时隐时现。
公路依着山谷,穿过松树林,盘旋曲折,像一条浅色的带子,缠绕着翡翠般的山峦。这弯弯曲曲的“大道”公路,像一条没有尽头的长绳,缠绕山腰,越过山冈,在大山深处爬向远方.消失在遥远的天边。
我们到了白石镇就往右走,不一会就到了铜鼓岩。铜鼓岩位于广东省乐昌市白石镇上黄管理区,是当地著名的旅游点。铜鼓岩因其洞口左侧的方形巨石,拍出时发出“铜鼓”之声而得名。铜鼓岩是经多年滴积而成的溶洞,多层布局,洞内形成各式各样的乳石奇观。洞途深处,溪流潺缓可听,溪沙流水清澈见底。铜鼓岩内涵丰富,气势雄伟。
洞口左侧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镌刻着“小有天源”四个大字。进入洞口三米右侧有一奇石,2米见方,形状如鼓,拍击之声如铜鼓,故名曰“铜鼓石”,此岩洞遂称“铜鼓岩”。洞内一大厅可容上千人。而且大洞小洞,纵横交错,相互联通。洞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有如树,有如竹,有如笋,有如柱,也有如龟、如狮、如虎、如佛、如仙等等模样的乳石,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洞底有暗河,潺潺流水声十分动听。此洞到底有多长至今仍未完全探测清楚,相传有人走了几天几夜都走不到尽头。铜鼓岩历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附近上黄沙村出了一个秀才名叫欧通古,从小聪慧过人又好善乐施,在村中办起学堂教书育人。有一年当地遭遇百年不见的大旱灾,河流干涸,农田龟裂,连水井都滴水不冒。欧通古就带领大家四处寻找水源挖井救人。但毫无希望。于是人人都悲观失望,再也无心去挖井找水了,宁愿在家待毙。而欧通古毫不气馁,一个人独自苦找。有一天晚上偶遇一老翁指点,说只有凿开村旁那座石山下一个岩洞口,岩水就会大量涌出。欧通古就照老翁的话去做。经过七天七夜的连续作业,岩洞终被他凿开,立即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但欧通古却因过度疲劳而昏死了。第二天清早,村民们发现有一条溪水流到村口里来了,大家高兴之余就沿溪直上,终于发现那股泉水就出自欧通古独自“傻干”“凿岩取水”的石山下。于是人们爬进洞口,竟然发现一个可容千人的大洞厅,而且还有一块如同鼓形的大石块,然而却不见欧通古的踪影。大家都在岩洞中喊着“通古”“通古”的名字,但只听到洞厅巨大的回音“通古”“通古”。有人就轻轻拍了一下那块鼓形石,结果那石竟然发出洪亮的铜鼓声。于是人们就传说这“铜鼓”就是通古变成的。
在铜鼓岩游玩出来,刚好遇到坪石骑行户外(水牛湾车友)的老友。我们都不认识,但在QQ群中就很熟了,哈哈。他们是坪石镇最活跃的一班骑友,每星期都有几次大行的户外骑行活动。我非常的羡慕。在此祝他们玩得开心,身体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