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统经典《三字经》里早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说,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男人在家庭以外奋斗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停留在家里尽父之责的时间越来越少,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慢慢淡出了家庭。参加过很多次从小学到中学的家长会,清一色的母亲,很多亲子教育的学习班,齐刷刷地一群母亲,就算零星点缀着几个父亲在其中,最后也会在一边接着电话一边夹着背包中提前匆匆退场。带着这个疑问与很多为人父者交流过,他们的回答大多是“没时间”、“太忙”、“顾不上”、“有孩子他妈呢”、“有保姆呢”、“老师管着呢”、“我在外面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孩子吗?”……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父亲只负责“生”,不负责“养”,家庭还需要“父亲”这个角色用来干什么呢?
很多为人父母者,对各自在家庭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所应承担的责任是混沌的,甚至带着很多错误的观念错误地教育了孩子很久。中国的文字里蕴含着太多的智慧,如果有心的父母,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家庭教育的文化。
“父”:父亲的“父”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从字形看出一个男人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就是父亲。而我更愿意从现代简体字的字形来解读这个字,父亲用“交叉的双手”稳稳地托起“两片天”,一片是为家庭遮挡风雨的天,另一片是在外面创造出一番事业的天。这两片高高挺举起来的,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幸福!
“母”:母亲的“母”字,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跪着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身上有两点。这两点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乳房,第二种是母亲关注孩子成长的眼睛。我赞同第二种解释,那是母亲的眼睛,母亲一辈子都放不下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中,不是简单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而是蕴含着特有的文化内核,教育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教育的极致,文而化之,“文”就是家长的存在,“化”就是感化、转化、内化为,父母的存在内化为孩子的一种情感能量和精神导向。倡导一个家庭必须有家庭文化,并不是指父母两个人必须要有高学历,父母两个人的存在本身是
“文”,“文”这个字最早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站着的人,他上面一个纹身。后来演变这个字的意思是具有特定称谓的人都可以叫做“文”。我们在家里唯一的特定称谓是父亲、母亲,在外面你可能有社会称谓,但是到家里面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一个。我们存在的这种状态,能够内化、转化、感化为孩子的精神内量,感化是指母亲所发挥的作用,内化和转化是指父亲的存在,转为孩子的一种精神导向。如果家庭教育缺乏这两个字,我们做得再优秀,也缺乏一个传输的渠道,有的父母很优秀,但是父母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没有文化的沉淀,这些优秀的品质,包括积累的人生财富,很难传递给孩子。因为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具有传承性,也就是父母身上的这些优秀,能够通过文化的方式,在孩子身上传承下去。
“母亲”这个角色,通过文化的传承方式,应该以怎样的管道导入到我们的孩子心里呢?通过学习教育专家们的经验,在此总结了以下三句话。
一、母性文化的“要能等”
很多家长很难等待孩子成长的过程,太着急,批评孩子的毛病一针见血,让孩子觉得怎么妈妈一开口说话就是带着武器的,出口就能伤人。孩子犯了点错误时,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妈妈就开始抓狂了。如果做妈的,能够缓一点,慢一点,静一点,当孩子有缺点时,先不要急于表现,先装没看见,用你平和的情绪给他养一养。要是发现孩子的优点了,也不要急于夸,用平和的情绪,平静的微笑看着就够了。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不要急于指,也以平和的情绪去看,他的错误在你平和的情绪中能慢慢给养没了。这种不争不指不批是要超越现实克服障碍的。目前对母亲最大的障碍是:学校要成绩,考试要分数。如果母亲在现实的这个障碍上绕不过去,她很难在情绪上和心态上平和下来,平和不下来的母亲的情绪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不具备孕育孩子心智的能力,孩子的心就没人管了,养孩子只养孩子的身,养不好孩子的心,外界的好的营养,孩子的心就吸收不了。
二、母性文化的“要能弱”
现在的很多母亲真正回归家庭做全职妈妈的只是少数,而兼顾事业和家庭的是多数,这类母亲大多能力很强,表现在做事方式上的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这些特点用在事业上,本是推波助澜的好事,但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就形成了对孩子的“强硬”和“强势”,不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太强势的母亲,一定会养出个很弱势很难自信的孩子。有的家长拉着孩子扯过来指着孩子的脑门:“他就是不自信”(非常强势的表情)。这么厉害的家长,谁在她面前都难自信。这种妈妈的强势已经把孩子想生发的东西给控制住了。生发的东西都很嫩,像嫩芽一样,妈妈的一阵狂风暴雨就把孩子刚长出来的嫩芽全给扫了。狂风暴雨是指情绪方面的。示弱是母亲的一种美,也是母性的力量,在孩子面前会示弱的母亲,她旁边肯定能站起来一个自信而坚强的孩子。这应是所有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内在的目标——自信而坚强。拿什么去培养?拿我们的示弱去养育去支撑。我们就能像一个弹簧一样把孩子撑起来。
三、母性文化的“要能柔”
曾经的“柔情似水”、“以柔克刚”、“柔肠侠骨”这些美好的词,都和女性有关,女性本身就具有这些特质,而做了母亲的女性,这些特质更应展现得淋漓尽致,可现在的现实并非如此,曾有教育研究机构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初三以上的学生:有多少同学希望找像自己母亲那样的女人将来做自己的妻子?97%以上的同学写的是NO,还有极个别的写:我宁愿去死。多可怕啊,不是母亲本身不美,而是失去了这一份母性本身柔的东西,美就变丑了。过去有一句话:子不嫌母丑。现在颠倒过来发展了,这句话很难做到了,究其根源就是我们缺乏对母性文化内涵的理解,社会制造的强势女性成功者越多,具备柔性特质的母亲就越来越少了。
现在很多孩子成长起来,男孩中的“伪娘”现象普遍,女孩中的“春爷”现象普遍,这种普遍现象的背后,就是母性文化与父性文化的变异与消失导致。不能不说,媒体对教育的正面积极的传播弱化也起到了负面消极的作用。电视台以收视和营利为目的的各类选秀节目、各类宣扬女权主义的电视剧,如现在有几个台正在热播的《婚姻保卫战》、《女高男低》……这些无形有声的宣传,带给女性与孩子们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一个家庭里的母亲,如果能等、能弱、能柔,面对家庭成员的时候,情绪把控在一种平和的状态,这种女性内涵的魅力就发挥出来了,只要谁家有这样的母亲,不仅这个家里的孩子能养得很好,这一个家族都能“养”得很好!
母性文化对于一个家庭如此重要,它是一个家庭的地基,而父性文化是一个家庭的天,在天地之间生养成长的,就是我们的孩子。父性文化的表现形态是两个字:风度。母亲用平和的情绪,父亲用风度,来解读自身的文化内涵。而用来承载“风度”的,就是以下三个内容:
一、父性文化的“要宽容”
第一个内容,就是所有的父亲要表现的“宽容”,父性文化非常核心的内容是身为一个父亲胸怀的宽广,宽容是在面对别人的错误,面对家庭成员身上不足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这种父性文化宽容的表现,能够为家庭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生活。这是一种有养料的环境,这种环境里滋生出来的营养能够滋润孩子的心、养好家庭教育的根。
一个不具宽容心的父亲,很难养出一个宽广豁达的孩子!
二、父性文化的“要刚毅”
刚毅是面对挑战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精神导向,引领孩子生命高度的一个关键点。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的坎坷和挑战,在面对挑战时,能否勇敢地去面对和接受,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到的功课,这门功课就是由父性文化的“刚毅”来传承的。
都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九零后是毁掉的一代”,是什么让80后、90后的孩子无法撑起一片自己的天空呢?究其根源,我们的父性文化中的很多特质没有发挥出来,做家长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太多地去“替代成长”,该孩子自己动手的,被家长抢着做了;该孩子自己去承受的风雨,被家长给遮挡了;该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的,也被家长一并给承担了。没有了自己去接受去挑战的机会,我们的孩子,又怎能传承父亲身上的刚毅的特质呢?
三、父性文化的“要坚韧”
坚韧是面对困难的和挫折时候的一种姿态。身为一家之长的父亲,在家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在外要为孩子立起一片天,这样的父亲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坚韧挺拔的,困难催不垮,挫折打不倒。当父亲以一种坚韧的姿态屹立在一个家庭里面时,他就是孩子的标杆和榜样,孩子的耳濡目染就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有位老艺术家,他与我们分享他的教子经就是,从来不告诉孩子要怎么做,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他所有做到的,就是严于利己,以很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事业,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时间,勤勤恳恳地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精耕细作,他留给孩子的,永远是对梦想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对求知的用情,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孩子心里树起来的,是一个学习的榜样。
“宽容”、“刚毅”、“坚韧”
这三个词加起来就是父亲的风度,“风”也是一种力量,“度”是一种分寸,拥有这三点的父亲,就是不说话,他的教育已经做完了。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教”和“育”,父母缺一不可,离开了谁都是有缺失的,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母亲是用情感的纽带,连接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母亲给孩子的这份情感,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份能量,这份能量象一个鸟巢,能孵化出孩子的自信和阳光。而父亲,是孩子的精神导向,父亲的这种精神导向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孩子成长路上的大步前进。正是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教育的相辅相成,成就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一位亲子专家说了一句非常动人的话,“教育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成长为“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的终身教育工作者,那我们中国的教育,一定是美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