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型的生命》--你身边有这种浪费资源三十年的饕餮吗?

(2011-05-20 10:34:16)
标签:

教育

啃老族

出国留学

学习型人才

“学习型的生命”
----你身边有这种浪费资源三十年的饕餮吗?
   候燕

http://www.dance-china.net/attachments/month_0904/0904191239e361670cfc172f2d.gif


孔老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有价值的生活就是在二十三十岁时,达到四十五十岁的境界’?

这是非常困惑的一件事,如果要到三十岁方才算是奠定了学识的根基,那么三十岁之前就一直处于学习的状态。一个在单纯学习状态下生存三十年的人,在我个人的价值观上就等于是一架吞噬父母经济精神财富,消耗浪费社会资源的饕餮机器了。

无法想象这个学习了三十年的“人”突然一朝离开学校,离开父母要去独立面对整个社会体系,能够安全的活过十年而达到 ‘四十不惑’的程度。更不要说熬到二十年后“知天命”的境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习体系,升华纯粹到了一切都要为其让步的程度,为了孩子上学所有的大事小情都要做出让步。

小孙子早上八点半要到学校,七十岁的爷爷早上六点就得起床取鲜奶,卖早点。奶奶则负责侍奉‘小太爷’一切更衣,洗涑。

每天放学的小学门口都能看到小小一点的‘太爷’‘太奶’在大声指责旁边束手而立的所谓家长为什么来接晚了五分钟,全然不顾大马路上车来人往的观赏,窥视。更不顾这匆匆赶来的人是怎样奔波了一天的工作,又扛着疲惫,挤车倒地铁穿越半个城市的站在这里。

升学到初中,高中以后,家里要支持孩子的学习,无论怎样的家境,总是要想尽办法配备一台个人电脑,虽然不能是新式双核,起码也做到功能俱全,殊不知,自从电脑进屋,这学习型饕餮就抛去了一切往日爱好,钻在屋里研究程序,学习应用,家长自觉欣慰却无暇注意到网络游戏的日渐火爆,网上污染的暗影重重。直到期末一声轰然炸雷,天天泡在电脑前的‘太爷’居然计算机考试不及格。连基本的文档应用都不会操作。说起各种游戏程序的安装,汉化却头头是道。

暑假寒假休息的饕餮们每日闷头大睡到午时以后,起床搜寻食物,洗涑打扮便离家而去。晚上如若赶在父母休息前进了家门,必是手头不裕,寻求赞助。入睡前会喊一声“你们早上走的时候,轻点。天还黑着呢,老把我吵醒。”

一旦天宫施恩,考上某所大学,更是万里长征熬出头式的唯我独尊,二十出头的饕餮,事事要求独立独行,不受约束,享受生活。大意就是每个月壹千元以上的生活费要按时存进户头,之后要及时根据电话或短信通知补充军饷。此外家里一切生老病死,母亲摔断腿,父亲进医院,皆不与我相干。大学压力大,学习紧,除了谈恋爱之外也无暇顾及其他。

历尽补考,****终于熬到大学毕业,一本重重的毕业证朝父母迎面砸来,找工作吧,看看谁谁谁的父亲是局长,人家自然进了机关。谁谁谁的母亲是经理,当然开着车就去了公司。那么这些既不是局长又不当经理的老爹老娘们,就只好拿着毕业证四处碰壁。饕餮则在家上网,逛街,谈恋爱,聊天说着“黄金甲也就那样,还不如我拍那”“什么中小型企业,我怎么能去那种地方”“除了世界五百强,爷还那都不去”。。。。。

父母挤破了头,也无法给孩子找到满意的工作时,饕餮提出,考研,出国,留学。“我这样的人才,就得出国才能被赏识”。一看孩子如此积极向上,追求进步,头脑发热的二老自然砸锅卖铁,求人托事把此爷送出国外,瞬时感觉门壁生辉,

“孩子出国留学去了,读硕士,读得好的话,就支持他读博士”

“是吗?多不容易啊,去那个国家了?”

“德国,机械强国啊”

“是啊,德国,那多先进啊,孩子真争气,学什么专业啊?”

中国古代文学。”

。。。。。。。。。

日月飞行,沧桑渐远。几年以后饕餮衣锦荣归,穿着父母供给的名牌西装,提着父母供给的精致笔记本,带着父母供给包装的金发女友。深情款款拉住两位迟暮老人的手“我尊敬的父母,儿子不孝,没有能在两位老人身前尽孝,此次学成回国,必然身报成人大恩。”二老不禁潸然泪下,孩子真是有学问啊,说话都听不懂了。

此次“海龟饕餮”求职,历经数月,转战京沪,最终于一跨国公司达成共识,二老于是拿出退休金张灯结彩,大宴亲友,席间无不感叹唏嘘,不尽赞羡。饕餮更是尽兴大醉,连声咏叹“我这样开天辟地,定国安邦之材,终于有了开拓一番事业之地呼”。殊不知好景不长,忽一日“海龟饕餮”大怒返家,工作不足一周,便炒了老板的鱿鱼。问其原因“我这样的人才,叫我去摆会议室的桌子,临时也不行啊,那简直是侮辱。”

自次之后,饕餮的数百封制作精美的简历,数十次酝酿充分的面试,均如石沉大海般没有任何起色。一年后金发小姐自己买票返回了德国。两位老人为了贴补家用,在家门口的小胡同摆了个豆汁摊,每天四点起床出摊,十点收档回家。其余时间二老相携在社区的老人之家下下象棋,学学书画,其间间或有个身材高大,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跟随在左右,老人们之间都互相传送着“哪是他们德国回来的儿子,硕士,很有学问哪。”

http://www.dance-china.net/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