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的叙事模式
(2011-09-07 22:07: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论文 |
《阿Q正传》之所以使人深刻,一方面是因为鲁迅通过对阿Q形象的塑造概括了“精神胜利法”这一腐蚀整个中华民族的严重痼疾,另一方面也与这部小说的叙事策略有关。
一部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好的主题,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叙事形式,这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作品。《阿Q正传》不仅是研究旧中国国民性格的典范之作,在叙事策略上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在其主题上,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两个:一是“画出沉默的国民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愚昧无知,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写的主要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通过阿Q的形象来反映当时的国民性格特征。
就叙事策略而讲,《阿Q正传》在总体上主要运用了零聚焦的叙事视角的模式。作者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对阿Q的外貌衣着,对其内心活动,其生活环境以及旁人对他的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鲁迅采用这一视角,从一个无所不知的角度将阿Q这一人物形象完整无遗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种叙述视角模式的选择,赋予作者充分的叙述自由,极有利于作品内容的展现。《阿Q正传》,顾名思义,就是为阿Q这一无名小人物立传。这种“立传”的写法要求作者对故事的主人公生平、性格等各个方面具有巨细无遗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立传的真实,客观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由于零聚焦对视角没有任何的限制,叙述者在讲述时没有看不到或感受不到的任何东西,因此他可以深入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甚至体会到行将就死的阿Q的灵魂深处的恐惧: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的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砍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话,而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全面把握,是全知型叙述者的一种便利。凭着这种便利,作者可以将人物的整个内心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从一个灵魂和身体的双重立体角度全面地把握人物,以达到最好的描写效果。
但实际上,人称和叙事视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叙述人称可以变换,聚焦的角度同样也可以变化。如传统的说话艺术中,说话艺人多以零聚焦的方式把故事中所有的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但有时会在描述某个人物时,就转而采用这个人物的内在视角来叙述故事的情景,从而使情景显得更为生动逼真。如当写到阿Q赢了钱却几乎落得失败这一情景时,作者便暂时搁下零聚焦叙事,转而采用了用阿Q的眼光来进行叙述,以便让读者从他的眼中感受所要发生的事情: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其实,在《阿Q正传》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零聚焦,还穿插使用了第一人称内聚焦和第三人称外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给整个的故事定下了基本的视角框架。这些视点的转换不会影响到零聚焦叙事的主体地位,其仍然是为读者提供无所不知的全面信息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
《阿Q正传》运用了视角模式转移,从而全方位、多角度而又戏剧性地揭示了阿Q这一复杂的性格特征。作品正是用这些叙事角度的模式,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因为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