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嵊山,探寻越王勾践的踪迹
(2020年10月18日)
【据唐代《括地志》说,勾嵊山“山有九层,亦名九层山,俗呼为九乘山”。宋嘉泰《会稽志》记载:“勾乘山,在县南五十里。旧经云:勾践所都也。”国语云:越臣于吴,吴更封越,南至勾乘,即此地,山南有勾乘亭。”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九乘山,在诸暨南五十里,旧经云:勾践所都也,又名勾乘山,其山九层。”】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的励志对联,脍炙人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想必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当年的战火烽烟早已散去,关于越王勾践的古迹难觅踪迹,但关于他的故事传说,一直在勾嵊山一带民间流传。
带着一种特殊的心情,在这个秋意渐浓的早晨,我们驱车百余公里,找到勾嵊山下诸暨牌头镇坑西村的一处山坳,已是九点多。一下车,大家目光纷纷被路旁的“兴越亭”吸引,亭内立碑曰“古越国遗址”。按照路旁的“越国古迹游步道导游图”指引,沿山坳进发,是一条宽两三米的土路,到山脚的水库边,便依山而上了,过马鞍岗,沿松林间的步道蜿蜒前行,经茅草山岗,按倒退马蹄印方向走,马蹄印没有找到,倒是一头钻进比人头高的茅草丛里,山路起起伏伏,踩在松软的土路上,走得十分轻松,到天灯盏,总也想不出为什么取这个有趣的地名,无法细想,便依杖继续按“王坟岗”方向,在杂树林间穿越,及至一个三岔口,立一块简易指示牌,一侧指向所谓农家山庄及勾嵊寺方向,前面的驴友不见踪影,驻足研判,还是右转上山方向,进入杉树林,到山湾,见一废弃遗址,应该为当年林场坍圮,树高林深,然后一段连续上坡,渐渐沿山脊而上,越过林间可见山下乡村田野,缓缓前行,豁然开朗,便是王坟岗,也就是勾嵊山主峰,山岗中央立着一块石碑写着篆体“越王墓”三个大字,细看旁边一列小字“公元***年”。伫立冈上,风吹拂衣,极目远眺,薄雾袅袅,远近山峰,支脉众多,层峦叠翠,连绵逶迤,岙谷幽深,草木葱茏,大概是“嵊”字的来历吧!
休憩良久,从上山路口侧面的山路下山,不久可见“小天龙”的指示。下山的路蜿蜒曲折,突然几块巨石耸立在前方,中间仅留一人多的间隙,这就是天龙石,当地人称之为“天门”。继续沿山脊向下,过小天龙,路旁几棵野棠梨,纽扣大的果子挂满枝头,下到山脚,一条山溪从山涧流下,叫浅水坑,从此有二、三米左右的林道沿山湾缓缓下山,过天子园,再出,天气竟然下起蒙蒙细雨,打着伞,一边庆幸老天的眷顾,不多久,出山坞便是一个叫摇石头的自然村,二三十户农家,属勾嵊村,村口有一个停车场及配套设施。
总的来说,这是一条古朴雅致,难度较低,沿线指示清晰,路况舒适,很适合登山放松,如果对吴越文化感兴趣,还可以寻觅一些古迹,如勾嵊寺等,探究一下勾践、范蠡、西施等人文传说,平添几分探寻的乐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