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新昌丨盐帮古道与十八湾穿越
(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新昌东部靠近宁海,宁海产海盐,古时所用食盐必须从海边运输过来,因此在大市聚镇,过小将、巧英通宁海的深山冷岙间,形成了一条盐贩穿行的山路,如今山路早已失去交通功能,倒成为了驴友登山休闲的网红点,于是新昌人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盐帮古道。说起盐,想到小时候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将盐水倒在棉袄里为红军送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用盐票限量供应,为了腌菜的盐,也曾经翻山越岭去挑。
7月5日7:00时,36名驴友搭乘大巴来到青宅村,不大的村口停车场早已停满汽车和大巴,站满了人,大雨倾盆,我们冒雨下车,看了看村口的路线图,虽有驴友抱怨天气,甚至还有要退出的,但还是出村口,按指示牌一路前行,不出十分钟,雨竟然渐渐停了下来。雨后的青山苍翠欲滴,一条毛石砌成的古道依山而上,直到第一个路廊驿站壹号,整修一新,按当地原本应该叫泗州堂(息足堂?),站在驿站门口,远山如黛,近山若洗,云雾飘渺间,吸一口湿漉漉的空气,心旷神怡。然后古道沿山腰缓缓抬升,路随山转,雨后的树林里传出阵阵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蝉噪林逾静,鸟鸣林更深,而今天全无这种意境,只因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用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来形容毫不为过,十一点半,来到山冈垭口--峧头,早已人声鼎沸,但见山坡平缓,绿草如茵,俨然一座天然的巨型观景台,一侧远眺是影影绰绰新昌县城,一座孤立的翠峰,云雾缥缈,就是水帘尖,据说还有水帘洞。另一侧经过一面方塘,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跑过来,兴奋地告诉我那里有头大水牛,我匆匆赶过去,一头褐色的黄牛悠闲地啃着青草,正想告诉小男孩,这不是水牛时,小男孩已跑得老远。而眼前的景色就像久违的画一样,草甸间,数片梯田,几位农人忙着田间插秧,两口水塘,水面如镜,远山绵延,天空云影徘徊,山下的小山村,雄踞山岗,层层叠叠间,若隐若现,就是结局山村。
在峧头的接待中心旁用完餐,在牌楼下拍完集体照,一行人从古道下山,这里的古道,中间一块红褐色块石,两边是山石,宽约2米,蜿蜒而下,直到结局山村。特地去结局山转了转,这是一座千年古村,何以见得?从村口的那棵有1300多年树龄古榧树来推断,村子里有很多老房子,墙体是用石块垒起来的,这是亿万年前火山口留下的礼物,一种红色的块石,四四方方,岁月将它打磨的平整光滑,在湿漉漉的巷子里显出几分暖和。在村子里匆匆走了一圈,与大部队继续从同样的古道下山,山脚便是李家溪村,一个浙东常见的山村,两山夹一溪,溪岸是人家。
穿村而出,公路尽头,进入传说中的十八渡。对于十八渡,知道富阳湖源有段民谣:“湖源十八渡,渡渡要脱裤,一渡不脱裤,裤裆滤豆腐”。我到富阳时,遇山劈山,遇水架桥,山里早已通公路,也就不需要裤裆滤豆腐了,据说要当年靠小船或竹筏摆渡,而究竟有没有十八个渡,也没有深究过,也许就为了顺口,意谓渡口之多吧?
而这里的渡口,实际上就是常见的碇步,方正的条石从溪的这头,一字铺到对岸,溪水漫过碇步,只得脱鞋下山趟过,一队队人马从碇步上走过,清凉的溪水从脚趾间流淌,青山倒映,倒也十分有趣,趟到对岸,穿上鞋子,不出两三百米,又是一渡,那就索性赤脚走在岸上的游步道吧!游步道虽然是河卵石铺砌,但做的很精致,中间和两侧都选用较大的卵石,表面平整,走在上面一点不硌脚,想起小时候,夏天就不穿鞋,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能够快步如飞,长大了,就再也没有赤过脚走路,不禁唏嘘时光的流逝,也许是为了凑足十八渡,有的不足百米,便是一渡,闷着头,忽左忽右,这每一渡,都有一个美好的名字,水碓渡、鲤鱼渡、牛坪渡、莒龙渡、芦花渡、桃花渡、牛脖渡、菩提渡、乌云渡、双江渡、香潭渡、牛心渡、石斑渡、白竹渡、羊角渡、雷公渡、红岩渡。每一个渡,也都刻石为记,而碇步也从条石,变为溪中大卵石,最后三渡成了过水水泥路。而一渡渡下来,越往下,水越深,从没过膝盖到脚髁头以上,直到打湿了裤腿,一路念想,穿溯溪鞋多好?穿短裤多好?而深一脚浅一脚地跨过碇步,费时费力也费神。懵里懵懂在溪水间穿越,竟然不知道这叫什么溪?看溪边一钓鱼汉,便上前询问,说叫“丹溪”,“水这么大,是因为巧英水库放水的缘故”走过这十八渡,足足花了三个小时。而走到最后一渡红岩渡,穿上鞋子的那一刻,释然间,暖流从脚尖升起,有鞋子穿,真的很幸福,就算袜子和裤子还是湿乎乎的。
踏踏实实地走到村口,村子叫赤岩村,指示牌上地图上写有"莒溪十八渡",而这条溪叫莒溪?丹溪?龙溪?至今还没搞清楚。
赤岩村
合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