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行马岭,踏古道、闯关卡、转石林、探幽谷,一路野趣
(2020年2月23日)
天下叫马岭的地方很多,这里是杭州富阳万市镇与桐庐交界的马岭。
十月初五(1636年)的早晨,年届五旬的徐霞客和随从一行,登上当时新城、于潜两县交界的马岭,正是秋风送爽时节。这段记录在他《浙游日记》中的行程,从无锡、苏州、嘉兴一路舟行到杭州,花了十多天时间,然后弃舟上岸,从余杭到临安,初四翻越上于岭进入新城唐家桥(今属富阳区万市镇),从三九山北麓入后叶坞,沿溪到洞山,有了灵隐洞,夜宿太平桥祠中,次日翻越马岭入于潜(今桐庐)而去。其线路已大致勾勒出来,如三九山、五尖山、唐家桥、太平桥、白粉墙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只是桥名与当今公路桥名大相径庭。游记对三九山和灵隐庵(洞山洞)的描写十分详尽,同时还记录投宿太平桥,挑夫逃跑,当时一定有些尴尬。
徐霞客走后的200多年后,时局动荡,清咸丰九年(1859)十月,南安乡民高保大筑砦于马岭,次年三千太平军与清军在此交战,烽烟四起,战况惨烈。如今关卡犹存,可见此乃兵家要地。
年前听说马岭古道经过修葺,还沿鳌坞山圈修了游步道。连日宅居,身体乏软,眼下疫情趋缓,天气晴好,想爬爬山透透气出出汗,于是决定周日去偏远的马岭走走。
驱车到马岭古道口,时间刚过九点。早春的田野里,已有闲不住的村民在劳作了,与他们闲聊几句便开始登山了,利用当地的杭灰石和传统工艺修整过的古道,尽力做到了原始风貌,还新建了两座古朴的凉亭,沿山涧而上,与当年霞客所见一样,“石皆峡蹲壑透,清流漱之,淙淙有声”,因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溪涧两边,石峰嶙峋,翠竹青松,间错如绣。一路有标记向导,直通山垭。东西绵延的马岭在这里形成马鞍型的隘口,一座关卡镇守其上,块石叠砌,形如城墙,中有圆拱洞门,古道贯通,非常时期,有竹木阻挡。登上关卡,居高临下,高山夹持,易守难攻,虽硝烟散去,势如当年。而后古道上,行者、樵夫、商贾各色人来人往,坐在门洞里,卸下疲惫,任凉风吹拂,世事变迁,已慢慢变老。
退回关卡约50米,有一岔口标注毅行线,是一条新劈的山径土路,依山而上,时而穿行在石林间,时而曲折蜿蜒,穿行林间,“林木透石而出,枝耸石上而不见其根,干压石巅而不见其窦”,几乎所有的树木扎根在石灰石裂隙中,咬定青山,在贫瘠干涸的环境里顽强生长,直到山顶,见到一圈石砌的断垣残壁,直径约5米,曰“炮台遗址”,从残墙上生长的树木,应该有些年份,北望山脚,村舍道路俨然在目,按照当时土炮的射程,作炮台也有几分可能。
告别“炮台”,是一条山脊线,竹林间山脊上,满是露头的片页状倾斜岩石,每棵毛竹也是生长在石缝裂隙间,正是漫山的“树坚强”“竹坚强”。山坡往鳌山渐渐抬升,山路转入一段横切山腰的平路后,下行进入又一片石林中,称“石林幽谷”,形状各异的石灰石千姿百态,或孤立,或成林,因背阴表面长满青苔。山路下探山谷,是一岔口,一向下,该可达山脚,另一块巨石架在山涧为桥,按箭头所指方向,复上行,见岔路,左可低鳌山顶,右行沿途多异石,古树古藤,穿行其间,达山脊,一坪地,乃打铁场,又下行抵山涧,岔口上可登鳌山顶,下行沿涧出,忽见对面山脊石崖壁立,高耸入云,连绵百米,脚下山涧涓涓而流,沟底石槽光洁,积水成潭,清澈见底。忽见两崖夹峙,山径凿壁而下,宽不盈尺,战战巍巍,称古云梯,颇觉幽异。而崖壁上所指的到挂猪顺挂羊,揣摩半日,难以领会。此后,山径横切山腰,择路下山,脑中诧异,为何不沿山涧而下,及至山脚,原来横切处山涧崖壁直下百米,崖脚建观瀑亭,只见崖涧山泉飞流直下。眼下枯水季节,倘若雨季,瀑布必定气势不凡。
山脚村庄,名浩坞,而应为鳌坞,更为取名之原名。山村整洁,乃居住之宝地。
马岭古道
马岭关卡
怪石嶙峋
林中毅行道
炮台遗址
山脚风光
山景
石林幽谷
打铁场
山涧清泉
山崖
古云梯、仙水池
瀑布
浩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