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紫薯绿道到新安江发电站
(2019年7月28日)
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倡导打造“三江两岸”绿道,即沿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的南北两岸建设慢行系统,沿线区县纷纷出招,倾力打造,并已初具规模。建德沿新安江建设的绿道,紫色的路面,长3.5公里,网友为其取了个有趣的名字---“紫薯绿道”,一时成为网红打卡地。盛夏时节,建德号称“17℃”清凉绝美避暑胜地,秋老召集徒步建德紫薯绿道活动,一时应者云集,37个座位很快爆满,换49座大巴,也瞬间满员,看来晃晃悠悠的活动,也颇受欢迎的。
7月28日一大早,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建德城区白沙大桥旁的江滨公园,公园依江而建,绿树成荫,亭台楼阁,是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站在岸边,厚重古朴的石拱桥和新型飘逸的系杆拱桥,犹如两道彩虹,飞架南北。然而更让我们赞叹的是脚下的新安江,不仅清澈见底,碧绿如蓝,更是以少见的常年保持17℃,成为传奇。这都来自于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千岛湖深处70多米的江水,而农夫山泉的取水口也在这段江上,可以说,这里常年24小时不间断流淌的是满江的“农夫山泉”。公园延续到“九姓渔家”,说起九姓渔民,虽有耳闻,但知之甚少,据说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完胜。陈友谅兵败后将剩余将士携带沿赣东北来到严州,主要有“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这九大姓氏,此后朱元璋怕陈友谅部下反明,下旨将其逐入渔舟,不准上岸居住、不准与岸上通婚、不准读书应试,直到解放后才得以上岸。
在“九姓渔家”旁,正在举行17℃新安江“夏日冬泳”国际挑战赛,据说当日有三千多人下水参赛,场面十分壮观。而过了九姓渔家,便是“紫薯绿道”,漫步绿道,江风吹来阵阵清凉;今天的驴友,尤其是女驴友,卸去往日厚重的登山装备,休闲靓丽,在青山绿水间,踩着小清新的那一抹紫色上,一路漫步,绿道依江而建,路随山转,景随路移,十分惬意。“水清、雾奇、风凉”,一直是建德新安江的亮点,今天艳阳高照,虽然没有水雾升腾,但水清和风凉还是让我们切切感受到了,看,岸边清澈见底的江水,波光粼粼,从埠头下去,伸手可及江水,清凉透心,想起一句公告词“晶晶亮,透心凉”。
绿道的终点在紫金大桥桥堍,也许受紫金大桥这个紫字的启发,选择了活泼的紫色路面,加上自然相得益彰,与新安江的零距离接触,造就了今天的“红得发紫”。登上紫金大桥,过桥徒步一公里多,便来到新安江水电站大门。大门的一侧,镶刻着1959年周恩来总理为新安江水电站的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电站的建设,在建国刚十年的中国是一件辉煌的成就,这在我们的童年也有深刻的印象,那是有一种香烟叫“新安江”,两角四分钱一包,包装上就印有大坝图像。农村装电网的电灯时,就说这是新安江水库发的电,特别新奇,而新安江电站又是那么遥远和神秘。
这次我们来到电站门口,就购票进入电站参观。走近大坝,高大的坝体着镇守铜官峡,坝体外观上,留下当年木制模板的痕迹,可见当年国家是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勒紧裤带,建设如此大型的工程。走进坝体,宽大的硐室内,一排发电机发出呜呜的轰鸣声,将巨大的水能转化为电能,照亮千家万户。从电梯直上105米高的坝顶,几台橘黄的吊机高高耸立,上游凭栏远眺,一湖秀水,青山为屏,乃千岛湖的秀美风光,下游一江碧水蜿蜒东去。
参观新安江电站展览馆,有工程建设、视察参观、科技进步、综合效益等内容,十分详尽。从电站出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行程。
千岛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