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门:山水之间,理学之光
(2019年5月2日)
在嵊州,一直有东乡和西乡之说
,翻开地图,嵊州犹如一只蝴蝶,以剡溪为轴,东西乡为两翼,东乡依宁波,西乡靠金华。四明生在东乡,长在东乡,二十便外出求学,久居异乡,对西乡自然知之甚少。只知道,东、西乡甚至整个新昌嵊州,语言相近,但语气语调还是有差异,甚至一些风俗、文化、习惯等也有些细小的差别。乘五一假期,想去西乡看看,于是就选择了贵门。
从甬金高速到长乐镇,按导航的指引,汽车便进入蜿蜒的盘山公路,公路旁是笔直的参天大树,遮云蔽日,打开车窗,清新的空气充盈整个车厢,让人神清气爽,过南山水库,继续上行直抵山门,“贵门”到了。从山门下坡,慢慢进入腹地,贵门村庄便呈现在我们眼前。
来贵门,是奔着那座千年书院而来的。穿过狭窄的小路,来到西边的山上,远远看去,但见一座二层古楼横卧山岭之上,走近一看,整座建筑更像一座关口或城门,嵊州往来东阳义乌的古道,从中间的题有“古鹿门”的石砌圆拱门进去,约三、五米后从题有“隔尘”匾额的洞口出来,便是一个四方四正的天井,斜对面的石洞门上题有“归云”,穿过园洞,山风吹拂,山岭另一边的景色渐渐呈现,古道凄凄,古樟如盖,山下村镇隐约,远处青山起伏,回头一看,来处洞门上镶有“贵门”二字,据说出自南宋大儒朱熹笔下,这也就是“贵门”之名的出处。从“贵门”曲折返回“古鹿门”,南北两个石砌门洞和两洞之间高高耸立的四围石墙,这样的建筑形态,我在南方很少见到。从古鹿门西侧台阶上去,就是鹿门书院,这是一座四合院布局的古建筑,廊檐相接,东侧为更楼,西侧为书院。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吕规叔在此创办“鹿门书院”,以教相邻弟子习文练武,但学生大多附近穷苦人家孩子,学费不济,于是创办碗窑厂,勤工俭学,后逐渐发展到十八只碗窑,盛极一时,大概成为现在的校办工厂了。六年后,时任“浙东常平茶盐使”的朱熹来嵊赈灾,久与吕规叔有交往,便来鹿门书院拜访,对吕规叔的“耕读传家”之举十分赞赏,提笔写下“山有贤人即是贵,鹿门应改贵门题”,此即贵门之由来。传说,朱熹还在书院设席开讲,讲儒教,当然也将他的理学思想。
从书院出来,站在门前广场,山下是村居参差,白墙红瓦,绿油油的茶园漫山遍野,远山如黛,景色十分秀丽。贵门最具代表的上坞山辉白,更有其特殊的品质。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可见南方有嘉木,嵊州出好茶。
离开贵门,来到下游的南山水库。说起南山水库,大多数嵊州人都知道,也许是本地库容量最大的水库,据介绍南山水库大坝高达72米,坝顶长242米,宽6.5米,为黏土心墙沙壳坝,土坝之高全国罕见。大坝始建于1958年,历时三年,当时聚全县之力,父辈们勒紧裤带、艰苦奋斗才建成。如今站在高高的大坝上,眼前是湖光山色,碧波荡漾,烟波浩渺,大坝下阡陌纵横、村舍点缀其间。一派江南田园风光。如今我站在大坝上,脑子里仿佛浮现出当年千军万马施工的热闹场面,隐约听到前辈们的号子声回荡在山涧水湾,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鹿门书院,省级文保
贵门村
茶园
南山水库大坝
石夯和石碾,当年的压实设备
坝下风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