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绿野、花海,还有菩提岭悠悠古道
(2018年6月3日)
急促的电话铃把我从沉睡中唤醒,电话里传来秋老急切的声音,一骨碌从床上跳起来,脑子里马上反应“不好,迟到了”,说了声“等5分钟到公交站接我下”,便套上衣服,刷牙、洗脸、背包,一气呵成,匆匆赶到车站已迟到15分钟,赶紧道歉,真是酒多误事啊!
迷迷糊糊晃悠了三个多小时,来到了宁波市鄞州区的雁村,一个号称“香格里拉”的小山村。据查,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东方群山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眼前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出,村民沿河而居,显得格外宁静安逸,也颇有几分香格里拉的味道。雁村也叫童夏家村,是昆虫学家周尧、生物学家童第周书画家沙孟海和油画家沙耆的故里,可谓人杰地灵。
沿溪而上,穿过古村,大都是原生态的传统老民居,沿河就地取材砌筑的溪岸上,联排的落地柱脚屋,黑瓦白墙,透着厚厚的历史感,出村口不久,便是菩提岭古道。当年,菩提岭古道连接鄞州奉化的交通要道之一,因岭南的山谷间建有一座菩提禅院而得名,除了两地交流也是上香古道。古道路面全用鹅卵石排列而成,迂回曲折,盘旋而上,刚开始古道有点陡,穿过层层梯田,稍上去,竹林与树林交织,再上去,古道进入竹林,道路也变得平缓起来,郁郁葱葱的竹木掩映下,有点潮湿,路旁石墙上,青苔或浓或淡,攀爬中,不是有山风吹来,有鸟鸣声传来,清幽中更添婉转。行至山坳处有溪水流过,清澈晶莹。我因酒精作用,完全不在状态,一路走走停停,已拖在最后。
攀爬约一个小时,来到菩提岭巅,视野豁然开阔。向南望去,山脚的奉化裘村尽收眼底,远处的一片海湾依稀可见,回望岭北,群山起伏,连绵逶迤,白色风车一架连着一架,矗立在曲折蜿蜒的山岗上。一条宽三四米乌黑的柏油路将它们连接起来,公路两边金黄的金鸡菊盛开着,为公路镶上美丽的金边,这条网红路号称“宁波最美风车公路”,名叫白岩山风车公路。路随山转,风车公路沿着依山冈而建,蜿蜒曲折,路边开满了金灿灿的花朵,蜂蝶飞舞,还有大片大片的茶园,似层层绿波荡漾,走进茶园,清香浮动。
今天是周末,一群群驴友和自驾游,抄着各地口音,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今天是多云天气,少了蓝天白云的衬托,巨大的风车背景有些单调,菩提岭古道和石梅古道,正好遥遥相对,徒步得走半个大回环,大概两个小时,我们这些驴友,本来就不喜欢行走在生硬的柏油路上,不在烈日下的暴晒,更有山风徐来,应该是徒步最好的天气。一直向前,眼前尽是花的海洋,抬头还有风车相伴,舍不得这番蜿蜒美景,看不厌这连绵青山,停不下这远方的脚步。
这条因建设风车基地而建的临时道路,因势利导铺上平整的柏油,两边种上普通的金鸡菊,于是华丽转身成为景区,成为大众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让当年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古村古道,声名远扬,不得不佩服决策者的智慧,而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也定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红利。
按计划我们从石梅古道下山,从风车公路一个不明显的路口下山,严格来说不能称路口,只是路边的一个缺口,然后穿越一片茶园,泥路湿滑陡峭,有几处不得不借力茶树枝干,下到一条水泥路上,沿水泥路下行不久,可见古道入口明显的标志,石梅古道与菩提古道差不多,全程掩藏在竹林中,取小石块整齐铺砌,雨后湿滑,还得步步小心,直到山脚便是雁村。
今天,我们的线路是:雁村-菩提古道-风车公路-石梅古道-雁村环线,全程约十二公里,用时约5小时。
菩提岭上,白云驿站
《部分照片来自驴友和手机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