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4日
洪庄金沙地)
在洪庄杨家畈葵花田里转了一圈,只见千万朵葵花间人头攒动,便寻思着到哪里去爬山,山越老师掏出地图,指着图说“在附近,你可以去探一下谢胜岭,强度也不大”,于是呼了秋老、皓儿红和阿康,组成临时四人小分队,按图索骥直奔谢胜岭而去。
城里不知季节变换,对于生活在小城的我们,虽然不至于连季节更替都没有感觉,但对农事生长就不一定知道多少,而今天我们徒步在马路上,两边绿油油的的庄稼作物长势喜人,让我们感到特别的亲切。你看,正值扬花时稻穗挂着细细白白的花蕊,高粱正抽穗力争向上,玉米已结果挂满枝干,甚至还有一小片棉花,正在开花结铃,还有瓜果蔬菜……
这一带,以弹簧制造为特色产业已有悠久的历史,农工结合,老百姓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大多数村民建起了新楼,可这里的农户爱护土地,没有寸土农田抛荒,还把田间地头的农作物料理得井井有条,确实已是相当难得了。
对于本地的公路,我是相当熟悉的。于是沿着通往杜墓的横铜线,至杜墓岔口,左转新生村虎尾坞方向,沿公路走,没有问题。但要找到通往谢胜岭的古道,必须十分留心,“路在哪里?路在嘴里”,一遇老乡,就询问路况以防多走“冤枉路”。穿过田间小路,跨过两座简易的小桥,从茶园间的山路上山,一会儿就到垭口了,此时两条分叉,一条清晰往下,一条布满柴草漫天横道,隐约看到山下有一片水面,对照地图,也有一水库,难道这就是谢胜岭,转念应该是吧?不是说很低吗?于是大家一合计,先下再说,不久过了水库,朝对面的山村而去,向一位大姐一打听,说“这里是紫芳坞”,“哎呀,这下我们走错了,那谢胜岭”“你们去谢胜岭,要返回去,上山岗,有一凉亭。”没办法,大家只有重新返回上山,细细一想,这就是吃了教条主义的苦啊,山越给我的地图是七八十年代的版本,时过境迁,地面建筑也是会有变化的呀!!!
原路返回,穿过柴草漫天的山径,在竹林里转了一个弯,就看到山岗垭口的一座凉亭,严格的说是遗址。当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路廊凉亭,如今常年失修,已是断壁残垣,大家乱发一通感慨,便匆匆下山而去,经过地图中的水库,走过一段机耕路和公路,便是今天计划探路的终点--千家村。稍息,乘公交回。
这是山越老师交给我的地图(红线是我们走的正确线路)
一位勤劳的农民
公路边,一座即将被野草湮没的农居小楼
据说房主在城里买了房子,这里就没人料理了,我猜若干年后,这种现象会很常见
农业
农村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山区农村的景象(新生村)
1、玉米,本地人称“六谷”,也有叫“玉蜀”
2、高粱,大多数农户是种一些,用来吊高粱酒
3、4、水稻杨花,本地已基本种植单季杂交水稻
5、6、棉花,现在本地很少见到有农户在种植了
从田间过简易小桥
小桥下,流水潺潺,竹影稀疏下,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片田园风光
回头看看,景色也不错
就是看到这个水库,走了错路,就当探路,那也的吸取教训的
谢胜岭上的凉亭,断壁残垣,多少往事淹没在废墟中
终于见到地图中标有的水库
机耕路
再回头,看看翻过的谢胜岭(最低处)
到千家村,探路结束,全程约12公里(含错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