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2014-01]安顶山赏雪

标签:
安顶山新年第一爬赏雪古道穿越 |
分类: 走遍富春 |
(2014年元旦
当2014年的第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时,我已经背着登山包,手持登山杖,踏上了去往安顶山的公交车。安顶山位于富春江南岸的里山镇,里山是典型的两山夹一坞的地形,近十公里的狭窄山谷,已经是房挨房,村挨村,挤满了民居。狭窄的公路只有一侧紧贴民居,一侧紧挨着里山溪,弯弯曲曲地通往谷底。
安顶山,海拔700多米,是这一带的最高峰,也是位于半山腰的小山村的村名。上安顶山的古道从谷底叫大坞底的自然村开始,保持得较为完整,且历年有政府的资金补助得以养护。
古道依山溪蜿蜒而上,时而穿过层层叠叠的茶园,时而隐入绿浪翻滚的竹林,时而穿过盘山公路和零零星星的民居旁。清澈透亮的溪水,一路潺潺流淌着,宛如这山中的精灵,变换着曼妙的身姿,依偎着古道。岁月悠悠,古道上的青石板被磨光,朝阳下泛着青光。
走在这样的古道上,仿佛脚下生风,约大半个钟点,大家就到了安顶村,站在村口,只见一条黝黑的盘山柏油马路盘旋而来,还直通山顶,于是当地的“三大宝”-----高山西瓜、高山云雾茶、高山冬笋,因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风味独特而声名远播,不少市民驱车前来采购和休闲观光,村民的经济收入越来越高。这个昔日破败的小山村,如今已是新楼林立,一派繁荣景象。仰望连绵的山岗,竹海翻滚,高山茶园里白雪皑皑,在暖暖的阳光下,熠熠发亮,这让我们无比兴奋,引得大家欢呼雀跃。
穿过焕然一新的安顶自然村,走在光滑的花岗岩台阶上,感觉已找不到当年的那份古朴与自然。有驴友说,真怀念过去那种石墙土坯房的沧桑感。我说,如果让你住那种摇摇欲坠的土房,没有抽水马桶,没有淋浴房,您愿意吗?驴友想了想,哑然。看来鱼和熊掌还是不能兼得哎~~
海拔越登越高,山上的积雪也越来越厚,美驴们纷纷趴上雪地,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拍照留念。冲上山顶,山冈上建起的观景台和长廊,瞭望四周,但见山峦起伏,重峦叠嶂,好一派锦绣美景!依山冈前行,当年的土路已经铺上柏油马路,蓝天下,山坡上,皑皑白雪,让我们感到仿佛置身北国,走过没膝深的雪地,同行的当地驴友还告诉我,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高山茶叶口味特别好吗?因为这高山上下雪后,积雪长期不化,病虫害被冻死,不像山下的茶园必须喷洒农药除虫才有收成,所以茶叶质量特别好。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同时土质,水质,气候条件等小环境,也应该是造就高山云雾茶的清甜甘口,风味独特的原因吧!
过杨树岗,远远看见三棵高大挺拔的柳杉直刺蓝天,我们已经来到大西庵。大西庵座西朝东,三面环山,形似莲花,环境优美,实在是一片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兵败,一路逃到大西庵,元兵紧追,在走投无路之时,幸亏有三位武艺高强的道长出手相救,打败元兵。朱元璋登基后,想起三位道长的救命之恩,便派官员打听他们的下落,但不料其中一位道士做过强盗,误以为官府要来抓人,于是自杀身亡。朱元璋见报恩不成,反误了恩人性命,便封道士为三仙明王”,并在大西庵塑像,受人祭拜。不过大西庵正殿神像都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只有几面泥墙,述说着当年的往事。
午后,我们沿充满故事传说的庵道下山,许多故事传说和遗址都与朱元璋有关,古道规模浩大,足见当年的繁华热闹。到山脚,便是渔山乡的大葛村。乘车回城。
透过竹林的间隙,雪山啊,仿佛就在眼前!
身临其境!
看她们疯的~~O(∩_∩)O哈哈~
安顶山上,那山景!
再来一张!
山坡上的杉树,像一个个哨兵,昂首挺立
雪中茶园
有一种云南梯田的感觉
安顶高山云雾茶的主产区
大西庵一
大西庵二
雪景一
雪景二
雪景三
雪景四
雪景五
下山的庵道
庵道直通渔山大葛村
这一路,上山容易下山难,短短半小时,腿上还是有点感觉的,酸酸的,涨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