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洞桥镇上林坞到万市镇围坞的穿越计划,领队声明:从没走过,属探路性质。而从卫星图上看,里程不长,山岭海拔最高也就500米上下,我估计应该不会太难。但野营俱乐部的风格我是知道的,不搞出点野味来,似乎对不起这个“野营”称号的。
【误上塘湾里】包车直抵洞桥镇上林沈家,问询村民说穿村后小路上山,二十人的队伍便熙熙攘攘地上山了,不久便是机耕土路,路随峰转,山下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丰收在望,小山村黛瓦白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小溪依村流淌,对岸青山茫茫,一派秀丽景色。山风微岚,行约五里,便来到山塆平缓处,海拔约400米,见有土房数间。房前农夫在劳作,面露惊讶,告知此地乃塘湾里,问偶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告去龙王坎,农夫摇头说,此路少有人行,久已荒废,你们何必吃苦,还是改线吧 ?我们又岂是萎缩之辈,硬着头皮几番周折,毅然前行,穿过小山村,翻过无名岭,唯一一条下山路豁然眼前,渐渐路迹断断续续,我们钻树丛,避荆棘,牵古藤,拉树枝,爬、拉、跳、挪 ,使出浑身解数,终于下到山脚的公路,花了约2个小时,海拔回到原始,估计从下车点进来也就只要十五分钟左右。呵呵!
【择路龙王坎】沿公路前进,山弯路转,路旁流水潺潺,清澈见底,芒花飘曳,山花烂漫,倒也十分惬意。不久便到龙王坎公路尽头,再进便是溪边野径,更是芳草萋萋,因人迹罕至,景色尤佳,无奈赶路要紧,不及细细品味。
领队决定:从左侧小道上山穿越岗头湾。
【艰难穿越】此时已过十一时,一干人急急上山赶路,山路过了半山腰就不见了踪迹。树影蔽日,杂草枯萎,前面的驴友披荆斩棘,奋力硬生生地劈出一条小路,大家鱼贯而上,直达山脊。此时方向是个大问题,导航在这里也很难发挥作用,几番周折,一队人马还是决定选择冲顶,沿山脊线跨过上林坞和围坞的分水岭,应该就算成功大半了。山脊绵长,石灰石在雨水风等环境的侵蚀下,形成支离破碎的乱石岗,落脚十分困难。更可怕荆棘丛时不时扎在你的手、脸等外露部位,那可是十指连心啊?!或勾住你的帽子、包和外套,让你进退两难,呵呵!
饥肠辘辘,跟着感觉走。山脊依然起起伏伏,直到尽头,找一条下山的通道,到处似路,又不像路,此时选准方向,就需要强行突破,下!
时间已近两时终于下到一山弯缓坡,一条干涸的山溪,但这足以让大家兴高采烈,群情激昂了。大家赶快开始午餐,坚信成功不会遥远了。酒足饭饱后,依溪而出,到垭口,原来我们还在半山腰,好在此时山路明显,大家就顺路下山,这一下又是近一个小时。
来到山脚,是个小山村。问一老妪,曰此地已是围坞,大家一阵欢呼,顿时轻松惊喜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我感觉:此时的山村特别温馨,村外的金黄的稻田特别亮丽,而通往村外的公路仿佛特别宽阔!
整整连续六个小时,少有停顿休息,一致认为:这次强度还是有点大的。

稻田黄了,秋天到了
山路弯弯

塘湾里,一个高山小村

路边的野花

塘湾里

秋色

好大一棵树

正在消失的村庄,大多人去楼空

下山的路,需要寻寻觅觅

当年的植树造林,硕果仅存

龙王坎的小溪(一)

龙王坎的小溪(二)

龙王坎的小溪(三)

龙王坎的小溪(四)

在灌木林里上拔

树和石

山脊上的喀斯特地貌

强行下山

山色

指点江山

围坞秋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