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到梅城之前,梅城给我的印象是模糊的,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级古城名叫严州府,位于浙西山区,还有就是曾经这里有一个师范学校叫严州师范。
这是怎样的一个小镇?
带着疑惑,乘工作之便前去探访。沿320国道到建德杨讯桥转弯约10公里,按路标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古镇。一条直街贯穿全镇,一路过去已很难找到古镇的感觉 ,停车问一店老板,古城古城墙在哪里?答曰:仅存一步行街依稀可辨,还有两塔尚存。我怏怏地问在何方?老板热情指路曰“一直相前,不远。”
不多久,一座白塔出现在我的右前方,急呼停车。白茫茫的水面对岸,一座低缓青翠的山丘上,一座八角七层古塔耸立其上,问路人知此乃“南峰塔”。又问另一塔,说往前从敬老院上山。我们驱车前往,一抬头北峰塔已进入我的视线,地势高而更显雄伟。进入敬老院内,老人很热情地为我指路,沿游步道上山。我一个人匆匆地往上爬,过半山亭,再上然后横切再上,已是满头大汗了,北峰塔已在眼前。塔外观六面七层,高约25米,塔中有砖砌中心柱,呈六面形。中心柱与塔壁内墙构成过道,顺时针方向可盘梯而上。登塔往南眺望,三江景色,尽收眼底,舟楫上下,船影点点,凉风习习,烟波浩淼,耳边传来隆隆马达声。再从其它窗洞眺望,景色迥异,青山叠嶂,云雾缭绕,这就是传说中的乌龙山了。怕司机等久,无奈匆匆下山,然而塔之风光已印象深深 。
然后又去步行街,两端的牌坊名“思范坊”、“建德侯坊 ”,明显缺少古意,是近代恢复而建。老街仅有的老店面,也经营着各色货物,面目全非。
虽然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浏览,走马观花,镇工业园区高高矗立的烟囱,这千年古镇,竟然已古迹难觅,不免心痛不已,怅然之情让我这样的P民仍然挥之不去。
回到家,百度并研读有关梅城的文章,粗略分析它衰落的原因,一是交通方式的改变,让过去以水运为主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出现,使客货流发生改变,这种情况在当地也还有一些小城镇走向边缘化。二是人祸,当年的日本侵略和内战所致。三还是人祸,文革的彻底的所谓“破旧立新”,对于梅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新安江水库的建设,把建德的城市中心移至大坝附近的白沙镇,也即现在的建德市城区,使政治、经济贸易的中心发生根本改变。
呜呼!三江水依然,乌龙山依旧,而一座千年古城就这样慢慢地消失,谁?能找回些许!以此记之。






从塔的窗洞俯瞰,南峰塔依稀可见,如果能见度高,能很清晰,
如果我的拍摄水平高,也可以看得清

牌坊,又叫牌楼,源于古代里坊制之坊门,至明清时已演变为一种标志性、纪念性建筑。《通训定声》云:“坊又为望,建坊言众所望,古制旌表节孝、巍科、上寿,皆给币建坊。”故牌坊除具有“立邑里之名”外,更具有标榜功德、旌表功名、颂扬节烈、褒奖孝义、表彰忠勇等象征意义,是以诏为国制。(转自网络)

古城墙已经仅存一小段了
镶嵌在古城墙上的一块碑记

城南西路的一栋老房子,还会存在多久,只有天知道
步行老街上仅存的几间店面,经营着各式现代商品,没有一丝传统气息
新建的仿古城楼,如果看得到,再过五百年,才是文保
------------------------------------------------------------------------------------
【链接。复制】
梅城是严州的州城,也是建德的县城。从三国东吴黄武四年(225)建县算起,作为县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从唐武则天神功元年(697)迁睦州州治算起,作为州城也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明初建省以来,严州即为浙江11个州府之一,其地位仅次于省会杭州而排名第二,清代前期也紧随杭嘉湖之后而位居第四。
在以水运为主要通道的时代,严州是钱塘江上游,徽州下游唯一州府,并位于钱塘江干流富春江、新安江和最大支流兰溪江的汇合处。严州是浙西的水上要塞。水上要塞决定了严州还是军事要地,留下了唐朝女中豪杰陈硕贞击鼓起义、宋朝农民英雄方腊点将、宋公明大战乌龙岭的传说和遗址。城有两湖,东西点缀,外有双塔、南北对峙。城内的思范牌坊、建德侯坊、明桂青柯、六合古井等名胜,可访古寻胜;城周围的玉泉寺、万松林、双塔凌云、奉真道观、乌龙岭、两江成字等景观,既可探幽猎奇。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后四十回所写的宋江征方腊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聊斋》历史名著的文化渊源。
--------------------------------------------------------------------------------------
1、三国吴黄武四年,孙权封战功卓著的名将孙韶(梅城马目人士)为建德侯,牌坊上的“建功立德”正是建德市的由来。
2、唐万岁通天二年,梅城为睦州治,中和四年,皇帝为他的妃子(梅城人)修筑睦州城,城墙临江一段, 城堞为半朵梅花形状。梅城因此得名。
3、北宋年间,方腊起义在睦州建都,宋江荡平方腊后,宋徽宗认为睦州百姓不睦,改睦州为严州。
4、刘长卿、杜牧、范仲淹、陆游一家三代都在梅城做官,陆游的《剑南诗稿》就出自于此。
5、清乾隆三十年《聊斋志异》的第一版本《青柯亭本》出自于梅城。
6、古镇宝塔两座,唐伯虎游览此地时,称其为“双塔凌云”。
7、《水浒传》中的:“宋江大战乌龙岭,乌龙神助宋公明”就在梅城的乌龙山。
8、唐贞元年间,在乌龙山南麓建玉泉寺,落成之日,灵隐寺的大法师们也前来参拜他们的祖师爷。
9、元末明初,李文忠为军中的总管金元七在梅城西端修建“七郎庙”。
10、明德年间,梅城人马景福造福于人,修建六眼井,严州知府万观用为该井题:“德沛甘泉”。
11、东汉末年丹阳太守吴景为他的姐姐三国的孙坚夫人,也就是孙坚,孙权的母亲,建“六合井”。
12、著名的红学家戴不凡先生就是地地道道的梅城人。
13、宋绍五年在乌龙山正中修建“澄溪道院”明代董其昌题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