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影像】孙权故里--龙门

标签:
富阳龙门古镇龙门山古建杂谈 |
分类: 足迹印记 |
龙门,一个富春江南岸的千年古镇
在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因为没有现代工业的侵淫
传统的明清民间建筑,或古朴、或粗犷、或精致、或简陋
才得以一一保留
东吴大帝孙权的故里龙门,是个约7000人90%以上的孙氏后裔聚居地
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此地,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
古镇也因此得名
古村以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庙
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犹如迷阵,不信?告诉你古镇小巷墙上还有迷路的报警电话呢
行在斑驳陆离的古巷,犹如穿越时光隧道,恍然隔世
那密密匝匝、整整齐齐的,用卵石铺就的路面,光滑柔顺
更增添了几分生气
我的镜头,搜索着古老的里弄、墙面,甚至台阶、门窗、古井
避开现代山寨古建筑
也尽量跳出突兀的新建的民居
因为它们没有时间年轮的印记
转角,兴许会有惊喜的邂逅,也许就擦肩而过
总有无法预料的景象
工部,亦称“冬官第”,初建于明,后毁于乱战
门前磨砖镶嵌门楼是为纪念明清工部清水吏司主事,负责督造郑和下西洋八十余艘巨舰的孙坤而建
义士孙潮倾其家产,救济灾民,他感人肺腑的义举
门牌楼上漫漶的图案,斑驳的雕饰,演绎出一个鲜活的“义”字
义门不光是一座有形的建筑,更是一座无形的
它使“乐善好施”、“积善行乐”成为镌刻在龙门人心底的操
使“积善人家庆有余”成为孙氏家族千百年矢志不渝信奉的持家
陈逸飞
一部电影将他们串联起来
当《理发师》完成不久,陈逸飞也离开了人间,但留下了对龙门的绵绵情意
如今许多电影、电视剧在这里取景,许多新人的结婚照也在这里拍摄
人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耕读
“井”字形和“回”字形的平面布局,起居、寝食、议事等动静功能合理分
布幽居之所,别有洞天
柴米油盐、酸甜苦辣,让生活有滋有味
水草、鸟禽点缀其间,更富灵性
月上枝头,倒映出的依然是那轮千年前的明月
空灵、清幽,宛若一方大砚台的池水,昭示着读书乃是家族的最大希冀所在
没有比高中状元,考取功名更能光耀门楣的了
借自然之物寓示家族信条,这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掬起一捧清泉,映出的是一代代读书人,背负着家庭、个人的前程,寒窗沥血,宵夜旰食
看,砚池边,明月下,青衿书生还在踱步。。。
慈祥、苍老的太婆桥与那百年古樟见证了沧桑历程
受龙门山嘉树庇荫,得龙门溪丽水滋养
观雄山之佳色,闻秀溪之清音,龙门尽染灵气
夕阳映照在光滑的桥栏上
一对老伙伴倚坐其上
闲聊者过去,现在和将来
龙门,就是这样一个闲适、舒缓的地方
村民傍溪而筑,滨溪而居
民风质朴淳厚,邻里和睦可亲,世袭耕读传家遗风
古色民居沿溪堤次第胪列,高低参差,错落有致
出村口约三里,有同兴塔,高12米,六面七层
如今宽阔的19省道从山脚通过
民间传说村内一孝子,其母八十有余,却日思要看杭州六和塔
但路途遥遥,老母身体难挡,于是子在村口半山腰筑塔
请人抬轿载母绕塔一周,让母完了看塔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