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袅袅十里香。
朝行曳杖青牛岭,崖泉咽咽千山静。
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
百年俱是可怜人。
明朝且复城中去,白云却在题诗处。
---苏轼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
【青牛岭,一名多福岭。在富阳市万市镇,上接天目,通临安于潜,为古新城县诸山之宗。以地形高峻,恒易积雪,每逢雪后开霁,其景致尤为佳极,故名“青牛雪霁”,为东安(新城县)八景之一。唐代建寺于山巅,曰“宝福”。】
论坛为避八月酷暑,暂停组织户外登山活动。九月伊始,第一站便直指“青牛岭”。借东坡先生的《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为饵,并附风光图片若干,吸引了四十余驴欣然参加。
今天的线路,从万市小城坑下车(130米)进入小城坑山道---界门里(190米)---仰天坪---白杨湾村(400米)--城坑岭(430米)--多福寺高山村(520米)中餐--鸡笼岩(495米)----盘山公路下山---渚源村(150米)
【时间】2011年9月4日星期天
【天气】晴,最高气温30°c
【强度】*
* 【风景指数】*
*
*
【人文指数】* * *
(最高五星)

p1
从何家小城坑下车,约半里,就来到一小水库。
只见群山碧翠,绿水清澈,古木参天,危岩耸立。

p2 右侧一小寺,名“莲峰圣境”。高高的山门口,有一块岩石,斜向伸出,欲倒仍屹立,颇具仙味。好多善男信女都在忙碌,问之曰“明日菩萨开光”,个个面露笑容。

p3
沿库边小道进山,但闻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掬一抔,洗把脸,神清气爽

p4 山径穿过早竹林、杂树林,时而与山涧小溪相遇,虽然当地的气温也有近30度,但依然感觉清凉,
青草的气味在身边氲绕,清新淡雅,我们走得轻快又放松。

p5
初秋的山中,各色野花舒展开放。
还有野猕猴桃、山楂、毛桃已经成熟了,板栗、白果等等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p6 快到青牛岭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沿途零星的居住着几户山民,淳朴、善良而又热情好客,
看到我们一大队人马来,个个挥汗如雨,就捧出自种的西瓜,一块块地切给我们解渴品尝,
让我们感激涕零啊!在这私欲的时代,唯有他们保持着人类本有的纯真。

p7
一会儿,我们便来到青牛岭和多福寺。
青牛岭,传说岭边的一块岩石上有印有一对牛脚印,被视为仙牛,故名。
宋熙宋七年(1074)八月,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到新登县巡视时,得知有风光秀丽的青牛岭和香火旺盛的多福禅院,曾便策杖登上青牛岭。并留下了千古名篇《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从此,寺院香火日盛,前来烧香拜佛,欣赏苏诗的人们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诗篇。
从残存的断垣残壁和地形来看,其当年的规模,远非今日可比的,其建筑的气势和精致程度,也远非今日能及的。如今的多福寺,仅有一栋大厅,其大部分面积以湮灭在多福寺村基里了。

p8 如今,多福寺村也即将消逝。
政府已着手实施下山移民政策,村民们告诉我们,近段时间将全部搬迁下山,有的已经开始动手搬迁了,看着他们依依不舍、故土难移、无奈失望的表情,让我的心里也久久难以平静,因为我理解他们此时的感受。
上面的这些图片中的建筑,不久也将成为历史的记忆。那雕梁画栋颓败的木结构古建筑,还有精致石库门、土青砖砌筑的清水墙。
我不知道政府会是如何的规划和利用这片福地。我们拭目以待。

p9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俯瞰青山连绵似大海的波浪,心情也慢慢地舒展开来。试想那雪后的群山,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观?而雪后初晴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气象呢?我想“青牛雪霁”一定不会是徒有虚名的。

p10
据传,晚唐大诗人,“讨饭骨头圣旨口”罗隐曾来多福寺,在路过板壁岩时,突然天降大雨,就与同伴躲进了崖下那足有二间房子大小的石窟,并随手捡来一块石头当凳子坐下,揉着腿说:“脚管走得酸煞喽。”他见眼前有一根担拄,就捡起来把它拄在岩石下,与同伴开玩笑说:“这样拄着歇力,腿骨就不会酸了。”说也奇怪,大家突然都觉得腿骨轻松了许多。从此,凡去多福寺的香客,路过此地,都要在这里拄一根柴棍在崖下,一直流传至今。板壁岩崖下的空间,担拄密集。著名人士来到此地,都要在此拄一根担拄,以保佑体健。

p11 阳光从直立的崖壁上照下来,仰头望不到顶

P12
悬崖时断时续,绵延几百米。从山顶下山,有一石砌古道,直达山脚,如今被盘山公路切割成数段,留存的古道也基本完好,似乎还有人在维护。也许当年东坡先生也就是从这条古道上山的呢?
遥想当年,烧香拜佛者一定络绎不绝吧?因为古道的规模和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P13
俯瞰山下,山峦起伏如绿波荡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