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017-04-05 10:03:31)分类: 论语心得 |
按照传统的理解,这句话的大意是说:
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完整过程是:
开始于诗教,立足于礼教,完成于乐教。
一、兴于诗
孔子在《论语》里,
多处谈到学诗的重要性,
说诗歌可以托物言事(兴),
可以观察社会显像,
可以聚集朋友一起切磋,
可以讽刺为政者得失,
近一点可以好好侍奉父兄,
远一点可以好好侍奉君王,
而且还可以多多认识草木鸟兽的名字。
甚至还说不学诗,连说话也说不好,
不学诗,好比面对墙壁站立。
总之,孔子是十分看重诗的教育。
《诗大序》中说:诗是人志向的寄托,
在心中是志向,而说出来就是诗歌。
而“兴”字,在《说文》里的解释,
大概的意思是:共同、起来、一起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兴于诗的意思是,
一群具有共同志向的人聚集到一起来了。
二、立于礼
立,在甲骨文中,
象是一个人正面立地站立,
本义为笔直站立的成年人。
这个意思一引申,
就是一个成年人不依靠他人,
独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再一引申,一个人要独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总要建功立业,做出一些事情来。
而“礼”是什么呢?
禮的左边的“示”是祭祀,右边的“豐”,
表示装有贵重物品的祭祀器皿。
所以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讲,
礼,表示了敬畏与尊重。
《说文》中说:礼,履也。
表示人之所以立足于世间的依据。
《易经》中的履卦,主要是讲与人相处的规则。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礼的意义,从表示敬畏与尊重,
人与神灵的相处的规则上展开,
延伸到人与人相处的规则。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都必须遵循一些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
这些规则就是“礼”。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就说: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立于礼的意思就是:
一个成年人要独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要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
就必须明白、遵循人与人相处的规则。
三、成于乐
成,是完成,成就的意思。
乐,是五声八音的总称。
《乐记》中说:
人类有感于天地万物,
于是有所动作,发出声音,
各种声音相互应和,所以生成变化,
这些变化相互和谐,就是音乐了。
音乐表现了人内心的情感,
但这种声音并不是毫无规则的噪声,
音乐的内部符合自然的节奏和韵律,
使人听起来非常愉悦和悦耳。
原始人听见音乐,就会唱歌跳舞,
唱歌跳舞宣泄情绪,就很快乐,
所以,音乐能带来快乐,
乐(yue)就是乐(le)。
所以,由此可以知道,
成于乐的意思就是:
最终人的成就来自于和谐所产生的快乐,
这个和谐包含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
也包含了人与自己他人相处的和谐,
同时包含了人与自己内心相处的和谐。
乐,包含了情感也包含了理性,
包含了自由也包含了规则,
因为没有规则就是噪音,
没有理性就无从谈自由。
但乐,也超越了规则和理性。
它是情感和理性,自由和规则
在更高层面的和谐统一。
四、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因为共同的志向,
一群成年人聚集到一起来了,
他们要明白与万物、与人相处的规则,
不断地磨合,不断地调整,
才能真正立足于这个世界,
才能真正做成事情建功立业,
最终,与万物、他人、自己和谐快乐地相处。
人的本性是不喜欢规则的,
向往绝对的自由,为所欲为,
但没有规则又不能立足于这个世界上,
那就需要不断地调整、适应、改造。
真正适宜于人的规则,
应该让每个人自然和谐地相处。
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就好像鱼儿在水中一样悠游自在,
水,已经不是一种束缚,
而忘记了水的存在。
回到最初的问题,
马云为何在企业中引用这句话呢?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到一起来,
为了一个“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志向,
他们必须理解规则、建立规则、改造规则,
有规则,才能让企业在世界上,
独立地生存,保持快速的发展,
但最终这个企业,要让他所服务的人,
提供服务的人都快乐,
才能有最终的,持久的成就。
阿里巴巴一直倡导:
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就是成于乐的价值观的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