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寻踪」-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安徽滁州)

标签:
琅琊山摩崖石刻醉翁亭丰乐亭欧文苏字 |
分类: 丁酉记行 |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位于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文物群现存唐代至民国摩崖石刻及碑刻400余处,其质量和数量在安徽省江淮地区位居同类魁首,这些石刻主要分布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醉翁亭、琅琊寺及丰乐亭三个区域内,早年,琅琊山景区开发程度不如今日,陆续去寻访过三四次,看到了大部分可辨认的石刻,搜集整理一篇,以作存档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丰乐亭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的丰乐亭部分其实是独立于传统意义上的琅琊山风景区之外的,早年这里尚数野地,不对外开放,近年来丰乐亭经过环境整治对游人开放
丰乐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为州太守欧阳修建,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该亭历代均有修葺,现古建筑群呈长方形,第一进即“丰乐亭”,传统苏式四角亭,二进为保丰堂,最后一进为“危楼”
丰乐亭内外至今尚存苏轼所书欧阳修撰文的《丰乐亭记》碑、吴道子画《观音像》及“与民同乐”满汉文摩崖石刻等刻石多方,此外在保丰堂壁间镶嵌有刻石多方,惜文革俱毁,稍许可辨认的年代约为清末
保丰堂壁间被毁的石刻之一
丰乐亭得以入选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的重要原有便是欧文苏字的《丰乐亭记》碑,该碑原镶嵌于丰乐亭内壁,是琅琊山碑刻中的精品,《丰乐亭记》两块三面,碑青石质,高2.35米,宽1米,阴刻苏轼楷书欧阳修的《丰乐亭记》
吴道子的观音像,位于《丰乐亭记》碑阴,应为后人摹刻
丰乐亭景区除以上几块碑刻外,还有刻于清代的“与民同乐”满汉文摩崖石刻,该摩崖位于丰乐亭院落西北30米处,此外,原保丰堂内的明天启元年(1621)滁州判官尹梦璧绘画题诗的“滁州十二景”没有寻到,应已毁
丰乐亭航拍图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醉翁亭
醉翁亭是琅琊山最为著名的景点,也是滁州的名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我国传统的四大名亭之一,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为琅琊山僧智仙为滁州太守欧阳修所建,因欧阳修自号醉翁而得名。该亭自建后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平面呈方形,边长7.33米,通高3.5米
醉翁亭周围现存摩崖石刻及碑刻多方,是国宝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的核心区域,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欧文苏字的《醉翁亭记》
该碑刻存于醉翁亭古建群内的宝宋斋,宝宋斋位于醉翁亭西侧,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建,现存为清代遗构,东西向,前后辟门,斋长7.2米,宽2.2米,高约2米,砖石结构
宋宝斋内空间狭小,光线暗淡,加上玻璃反光,碑刻风化,琅琊山这最为著名的北宋碑看的很不尽兴
此外,在醉翁亭东有两块游人喜爱留影的摩崖,分别为“醉翁亭”和“二贤堂”,后者据考题字者为杜易,二贤指的是王元之和欧阳修,这两块石刻年代不晚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是琅琊山摩崖石刻中南宋石刻的代表
作为一整组建筑群,醉翁亭其实还包括了西侧的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等,这些建筑四周都散布有大量刻石,著名的包括有历代重修醉翁亭的相关碑刻,明万历年间南太仆寺卿沈思孝所刻的“解醒阁记”等等,相较于欧文苏字的《醉翁亭记》碑,价值差了不少,但是观赏方便,结合醉翁亭本身建筑群,分外增辉
http://s8/mw690/001ZPAH1zy7cnp8BB5Be7&690
http://s5/mw690/001ZPAH1zy7cnp8BvBWa4&690
http://s4/mw690/001ZPAH1zy7cnp8AVVxd3&690
此外古建群外还有“让泉”、“洗心亭”等题刻多处,都很醒目,这里不做详细记述了
http://s5/mw690/001ZPAH1zy7cnp8BvBWa4&690
http://s4/mw690/001ZPAH1zy7cnp8AVVxd3&690
此外古建群外还有“让泉”、“洗心亭”等题刻多处,都很醒目,这里不做详细记述了
醉翁亭古建群航拍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琅琊寺
琅琊寺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命山僧法琛建,后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为清、民国建筑,周边尚存碑刻及摩崖300余处,其中琅琊山唐代摩崖皆集中于此
由于琅琊寺周围摩崖石刻及碑刻众多,质量和数量远超醉翁亭和丰乐亭片区,所以每次这里都是我耗时最长的,只是由于这些摩崖大部分布于寺外未开放地区且风化严重,所以很难寻找,传说中的琅琊山摩崖石刻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命山僧法琛初建宝应寺(琅琊寺)的题记石刻便位于琅琊寺旁,可惜去了两次都没找到。好在宋朝刻石的找到些许,加上其他的较为知名的石刻也算圆满,现摘录较为珍贵的几方如下
北宋治平元年(1064),杜符卿与监郡张及甫、许长裕游琅琊开化寺摩崖题刻,张及甫是北宋仁宗张贵妃丛弟,治平元年任监郡,即滁州判官
http://s12/mw690/001ZPAH1zy7cnr1HLpF0b&690
南宋乾道九年(1173),辛弃疾与友人登琅琊山摩崖石刻(唐代摩崖就和这差不多,没有资料对着看真认不出来)
http://s13/mw690/001ZPAH1zy7cnr1HK3yac&690
南宋乾道九年(1173),辛弃疾与友人登琅琊山摩崖石刻(唐代摩崖就和这差不多,没有资料对着看真认不出来)
http://s13/mw690/001ZPAH1zy7cnr1HK3yac&690
北宋治平二年(1065)杜符卿谒继诠诗摩崖石刻。游琅琊山谒长者诠公,因尽西岩之石以记之尚书职方员外郎知军州杜符卿寂照三乘法,冥通万佛心。传灯光祖印,演教茂禅林。莲座花成雨,云庵地侧金。因怀会稽祓,兰梵许登临。治平二年四月八日
山僧 继诠 刻崖
http://s16/mw690/001ZPAH1zy7cnr1HrCncf&690
http://s16/mw690/001ZPAH1zy7cnr1HrCncf&690
北宋治平四年(1067)燕度、燕雍、阎士良摩崖石刻。皇宋治平四年,岁次丁未,十一月十有三日丁亥,右谏议大夫、新知潭州燕度与弟郡守、司农少卿雍同游琅琊山。属吏阎士良书
http://s4/mw690/001ZPAH1zy7cnr1HRFF03&690
http://s4/mw690/001ZPAH1zy7cnr1HRFF03&690
大雄宝殿后壁的唐吴道子观自在菩萨像
祗园内的最大摩崖民国年间的南无阿弥佗佛
纵观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其体裁丰富,集诗、书、画为一体,是我国文学宝库及安徽摩崖石刻中的精品,但是和安徽省前几批入选国宝名录的石刻群比起来,则相对分散,逊色不少,而且保护环境堪忧,期待今后景区能将摩崖石刻部分做精,多一些标识,也让我等人不用来回穿山入林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