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细顾·北京(首博明清文物精品展.玉器)
标签:
首都博物馆北京明清文物精品玉器旅游 |
首都博物馆的三层为常设的展览《北京明清文物精品展》,该展览从北京多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精品中,选取荟萃了最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及北京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重点展示明清时期北京历史文化,当然,作为帝都来说,北京也是在明清这个时期达到辉煌的顶峰
展览分为七个单元,前前后后看了大半天,金子银子啊,这些俗的东西最好看,当然,玉器也是,这一篇就贴些玉器的照片,首都博物馆早都给人写烂了,不过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拍出的文物也别有风味
http://s8/mw690/6d104e13td1ad17d889e7&690
黄玉,颈两侧饰夔龙耳,腹部雕琢三螭作追逐状,器底阴刻篆书“乾隆年制”款
http://s8/mw690/6d104e13td1ad17f35927&690
此壶玉质纯,光泽。花形钮,腹部饰花蝶纹,琢刻精细。执壶为清代宫廷重要的陈设品
http://s3/mw690/6d104e13td1ad1884ec72&690
明代玉器制造业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是北京和苏州。苏州琢玉的代表人物为陆子刚,他是明代玉雕行业的杰出代表,生活于嘉靖、万历时期,太仓州人,所制玉器选料严格,大多为新疆和田青玉。工艺上应用绘画透视技法,以及各种雕琢工艺,并将诗文印款琢于玉器之上,把中国书画艺术与玉器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化了玉器制造工艺的艺术魅力。此件玉樽为新疆和田玉,把下有阳文篆书“子刚”两字款,它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出土的唯一带“子刚”款的玉器
http://s3/mw690/6d104e13td1ad17a78962&690
http://s6/mw690/6d104e13td1ad17b73425&690
青玉,玻璃光泽强。双耳为两背向立童,杯腹前后均刻有诗句及“伯仁”二字款,足底阴刻篆字“永宝。伯仁即文伯仁,明代嘉靖时期画家,文征明之侄
http://s11/mw690/6d104e13td1ad18961f3a&690
此器出自万历棺内,玉执壶是明代玉器中极有特点的玉器皿,造型受瓷器等工艺的影响,图案丰富,造型浑厚.该壶兽吞式流,盖与柄有玉链,腹部刻“卐”、“寿”二字及牡丹纹,雕工刚劲有力,下承金托
http://s12/mw690/6d104e13td1ad188c6a8b&690
此器出自万历棺内,爵身呈元宝形刻龙纹、如意纹及“万”“寿”字,金托内嵌红蓝宝石,錾刻海水江崖、勾连云纹及双龙戏珠等纹饰,取意“寿山福海”、“万寿无疆”
http://s16/mw690/6d104e13td1ad17af491f&690
http://s4/mw690/6d104e13td1ad17a7dff3&690
万贵墓位于右安门外关厢,1957年被东庄农业社社员挖菜窖时发现。万贵,《明史》有传,可算得上是明代前期的名人,他生于洪武壬申年,卒于成化乙未年,官衔为骠骑将军锦衣卫都指挥使,也是一位父以女贵的典型
万贵的长女万贞儿为明宪宗的宠妃,即史上知名的万贵妃,其与朱见深演绎了一场旷世的“冬夏之恋”,以长朱见深19岁的高龄始终将宪宗揽于自己成熟、温暖而又丰腴的怀抱,不仅每晚陪寝,甚至宪宗外出游乐时,也一刻不离地厮守着他,“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这样一位女扮男装、威风凛凛保护在前的半个娘,怎能不令懦弱的朱见深充满恋母情怀而始终将宠爱集于她一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万贞儿的父亲因此从山东诸城县衙里的一名小吏而得到了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官位,她的兄弟也加官晋爵
万贵去世时,“上悼惜赐宝镪贰万缗斋粮布为丧葬资,命礼部谕祭,工部营坟域”,地位可谓荣显。宪宗在位二十三年,朝政由万贵妃操纵,整个朝廷权柄几乎都掌握在万氏家族手中,而其搜敛的财物更是不计其数。在万贵与万通墓中,出土的文物仅金银器每座都有数百两之多,这件白玉双螭耳杯便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明代玉杯是当时的特色器物,此件玉杯是同期玉器中的代表作品,杯两侧镂雕螭虎,螭首额头上有阴刻“王”字,带有元代遗风
http://s14/mw690/6d104e13t7b5e1c0e55fd&690
明清时期玉带钩的用途由实用的腰带扣,演变为装饰性的玩赏之物。造型趋于统一,以龙首玉带钩为主流。工艺上明代较粗宽,清代较细腻,光亮度高.特别是清代还出现了较多的翡翠龙钩
此件带钩青白玉质,带土沁,为“苍龙教子”图纹样,龙首为钩,钩背上浮雕一子螭,阴刻细毛发飘拂,圆钮上附一金别子。墓主万通是万贵的弟弟,万贵的长女为明宪宗宠妃,正因为这种戚族关系,万贵及其兄弟辈都封官加爵,显赫一时
http://s10/mw690/6d104e13td1ad18b37b89&690
青白玉质,莹润细腻。扁瓶的方唇上雕一周回纹,颈上菱形的回纹框内雕云纹,两侧各一只夔耳。腹上浮雕夔纹,圈足上饰一圈回纹
http://s11/mw690/6d104e13td1ad184ede9a&690
http://s12/mw690/6d104e13td1ad18394c1b&690
196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打算在德胜门外小西天西南角修建房屋,挖掘过程中,发现了5座墓葬,很快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派专业人员进行发掘清理。在这5座墓葬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的1号墓--黑舍里氏墓
该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制作精工,且多珍稀之物,计有瓷器15件、玉器30件、水晶等2件、金属器8件、墓志1方,其中以瓷器、玉器最为丰富和精美。通过出土的墓志记载,使人了解到,墓主人为黑舍里氏,为一为早夭的七岁小姑娘,法名叫众圣保,生于康熙戊申年(1668)七月十三日,死于甲寅年(1674)十二月二十七日。她的祖父为索尼,父亲为索额图,都是清朝初年的权倾一时的朝臣。索尼为满族正黄旗,康熙时为一等公、辅政大臣;索额图是索尼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家族背景显赫。墓志中说她从小聪明,三、四岁就像成人一般,性格温厚,做事合乎礼数,孝敬长辈,但是却得了急病,突然死去;死后埋葬在德胜门外的索家坟
该玉佩即是出土物品之一,玉鸡心佩是汉代常见的物品,清代的鸡心佩多仿汉制,该佩以镂空技法琢制,一面雕螭纹及鸳鸯戏水;一面为凤鸟,依附于祥云之中,琢刻线条细密流畅
http://s11/mw690/6d104e13td1ad184a975a&690
此玉佩为镂空碾琢流云纹,两面纹饰相同,琢刻线条纤细、繁密、秀丽,抛光极好
鸡心佩前摆放的为密云县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的两件玉扳指,扳指由古代的鞢演变而来,到清代已演化为纯粹的装饰品。右侧翠扳指通体光素,琢磨细腻,绿色鲜亮浓艳,显得极为高贵精美;左侧为黄玉刻诗扳指,此件扳指上琢刻“乾隆御题”诗
http://s1/mw690/6d104e13td1ad18802850&690
带扣用整块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镂雕两只盘螭,中心宝珠上螭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钮,方形玉扣上浮雕一兽,将两扣相连,开合自如,琢刻精细
http://s8/mw690/6d104e13td1ad181ae967&690
http://s3/mw690/6d104e13td1ad1850ec02&690
青玉色青白润泽。两面纹饰都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刻。一面为仙人、叠嶂、松树、祥云、蝙蝠、仙阁、仙人持杖在前,童子持桃在后,上方阴刻七言诗并戟金。文字为“御制燕肃邃谷仙传:古柯天矮蟠溪涧,泉出深岩度石桥。仙侣谈元契真宰,都忘寒暑运朱杓。臣永星敬书”。另一面雕祥云松鹤图,诗情画意,层次分明
http://s15/mw690/6d104e13td1ad1834211e&690
山子青白玉质。器物呈山型状,山峰高低错落有序,造型虽小但乖巧别致,玉质莹润洁净,打磨圆润光亮
http://s9/mw690/6d104e13td1ad18263af8&690
山子是玉雕摆件工艺中的一种,这种工艺多表现山水人物题材,要求制作者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构思能力和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制作时先按玉料的形状、特征等进行构思,顺其色泽,务使料质、颜色、造型浑然一体,然后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法则,在玉石料上或浮雕,或深雕;使山水树木、飞禽、楼台、人物等形象构成远、近景的交替变化,以取得材料、题材、工艺的统一。“山子雕”技艺是扬州玉雕的传统技艺
http://s16/mw690/6d104e13td1ad17dda7df&690
http://s15/mw690/6d104e13td1ad17dfce7e&690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在晋和唐宋文献中,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此间器物即为明清时期玉雕合卺杯
该杯为明代创新形制,为两圆筒连成。筒上线浮雕简化回龙纹,两筒间夹抱鹰和熊各一。熊在下,四肢着地,垂首,鹰在上,双爪攫熊耳,双翅分开贴于两侧筒壁,尾于杯后侧并于其上透雕一兽首,其下饰分开的带式纹并与熊尾相连,鹰熊谐音“英雄”,构思巧妙
http://s5/mw690/6d104e13td1ad18ae1f44&690
杯的质地温润,用一块玉料制成。羊首圆雕而成,羊身部分则巧妙地挖去中间的玉料形成凹槽,以是为杯。杯身通体雕瓜棱纹,口、底部分亦随弧线的形状而变化
http://s1/mw690/6d104e13td1ad18af7780&690
痕都斯坦约在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地区,此地盛产玉石,玉雕业发达。痕都斯坦玉约在清乾隆时期开始进入内廷,乾隆帝非常喜爱,在他近800首咏玉器诗中,有30余首咏题痕都斯坦玉器的诗文。在乾隆帝的督办下,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特设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专门工作,所仿器物被称为"西番作",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家族中的新成员
此件玉碗为白玉质,温润细腻,局部有褐斑,碗壁薄不足1毫米,重45克,饰两层纹饰,口沿内壁光滑,外壁琢卷草纹和五瓣花,腹部琢外凸内凹的细瓣蕃莲纹。整器轻薄剔透如蛋壳,纹饰繁密柔美,琢刻技艺高超,抛光技术堪称一绝,是清代宫廷造办处仿痕都斯坦薄胎玉器中的代表作
http://s16/mw690/6d104e13td1ad1817fb0f&690
http://s7/mw690/6d104e13td1ad17f2d396&690
青玉质,色泽柔美、莹润。壶的两侧高浮雕双螭为耳,螭做爬行状,四肢及头部相接于壶身,双眼前视,颇为有神。从壶底足开始向上浮雕云纹、海水纹,浪花翻转,云纹流畅,动感十足。口有圆纽小盖
http://s15/mw690/6d104e13td1ad1812b04e&690
http://s9/mw690/6d104e13td1ad181a2e78&690
翡翠为料,绿中夹白,光亮润泽。瓶扁平状,方唇,长颈两边各加一个“S”形耳,溜肩,圆腹上阳雕团花纹,扁盖之上为宝珠钮
http://s14/mw690/6d104e13td1ad1832b81d&690
碗以整块翠料制成.敞口,圈足为八边形。腹上起八道棱.碗造型规整,抛光极好
http://s15/mw690/6d104e13td1ad17ad2a4e&690
http://s14/mw690/6d104e13td1ad17d7335d&690
玉是中国文人雅士追求的一种文化品位的象征,玉质莹润,就像人的一生一样,人们渴望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一生,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佩玉给玉带来千年的生命,其实有时候一些文化现象的传播是需要人们去爱去追求。这件玉器打磨精细,通体散发出有清宫玉器中极有代表性的光泽。该器器型特殊,口沿外镂空凸雕八角菱花形,上嵌红绿宝石,为清宫仿欧洲艺术的代表作
http://s4/mw690/6d104e13td1ad17f6e6d3&690
此器前端雕飞凤,后侧透雕蟠螭,构思巧妙,工艺细致。觥为古代青铜彝器,清代玉觥多仿其形与纹饰,但造型多变,清宫中除实用外,还用于陈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