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基于Eviews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基于Eviews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张斌
(太原科技大学
摘要: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有很多,有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对粮食产量的预测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有些因素的影响可以忽略。对粮食产量影响显著的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影响不是很显著的可以忽略。本文主要选取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来分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都有影响,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粮食产量;线性回归模型;多重共线性;Eviews
一、
无论在何时,粮食是人类生存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本国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们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分析近十年来的全国粮食产量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全国粮食产量的现状。粮食产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而且受到政策、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耕地总量将会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将会下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每年以0.01亩的速度在减少;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从2004年开始虽然有增长,但增长非常缓慢,2006年终于达到了人均1.2亩的安全标准。受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影响,2007年以后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很难达到1.2亩的安全标准。我国缺粮人口的比率虽然不高,但缺粮人口的绝对数则比较大。2000年以来,虽然农村贫困人口除2004年有所增加外,其余年份都在减少,2000年为3500万人,2006年为
作者简介:张斌(1989-),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1405班,产业经济学专业,联系电话:18536662296,通讯邮箱:215467021@qq.com。
产量的影响,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相应结论,并且就如何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提出相关建议。
二、 文献综述
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不仅是中国经济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且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学家的重视。许多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目前国内学者研究这一问题时大多采用多元统计方法,或者是简单的计量模型,主要是从某一两个因素进行的分析,从而预测粮食产量的。《1978-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和粮食产量关系的计量分析》(杨剑波)一文是采用计量模型检验科技投入增长对粮食生产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主要用到的计量方法有协整分析、协整关系的检验与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和动态调整模型。得到中国科技投入增长对粮食生产增长有显著影响的结论。美国学者布朗的一篇《谁来养活中国》的论文,曾引发了国内的大讨论。从国内粮食生产领域来看,2003年秋冬以来,粮价在多年低位徘徊后出现上涨,引发了新一轮对粮食问题的热烈讨论。而今年年初以来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尤其是猪肉价格的飙升,更引发了人们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三、变量选择与研究方法
3.1变量选择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针对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这三个因素做出研究分析,其中粮食产量为被解释变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为解释变量。数据为2000-2012年间数据,共13个样本,如表1所示:
http://s10/mw690/001ZOwx9gy6Xcu1ttCFb9&690基于Eviews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TITLE="44
3.2模型的设定
我们将数据录入到Eviews中后,我们可以作出粮食产量Y,与其影响因素农作物播种面积(X1)、农药使用量(X2)和有效灌溉面积(X3)之间的散点图,结果如图1所示:
http://s7/bmiddle/001ZOwx9gy6XcuwuZ2646&690基于Eviews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TITLE="44
四、回归分析
4.1初步回归分析
http://s2/mw690/001ZOwx9gy6XcuGeuLne1&690基于Eviews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TITLE="44
式中,括号内数字表示对应参数的t统计量的值,R2表示判定系数,同时得出了F统计量和D.W.统计量。
4.2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其中ESS为回归平方和,TSS为总体平方和,RSS为残差平方和,R2值越大,说明模型对被解释变量(因变量)的拟合的越好,因变量的拟合值与实际值(观测值)越接近。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0.96266,非常接近于1,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从而说明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能有效的解释粮食产量问题。
2.显著性检验
线性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包括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两种。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是通过分析t统计量完成的,因而也被称为t检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是通过分析F统计量完成的,因为也被称为F检验。
(1)变量显著性检验(t检验)
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必须对每个解释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即检验某个解释变量Xi是否对被解释变量Yi有显著性影响。由普通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的统计结果可得表4所示:
http://s8/mw690/001ZOwx9gy6XcuZdoCbc7&690基于Eviews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TITLE="44
(2)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可以判断方程的总体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推断模型中解释变量x与被解释变量y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否成立,即检验方程(1)的参数。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F(F-statistic)值大小来判断是否通过F检验。如果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则该模型的线性关系不成立;如果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则说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成立。
在前面回归模型的输出结果中,F检验的结果如表5所示:
http://s7/mw690/001ZOwx9gy6Xcv4JPg226&690基于Eviews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TITLE="44
3.异方差检验
http://s3/mw690/001ZOwx9gy6Xcvcn4qu22&690基于Eviews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TITLE="44
|
|
|
4.序列相关性检验
http://s3/mw690/001ZOwx9gy6Xcvlddrc52&690基于Eviews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TITLE="44
5.多重共线性检验
(1)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是产生多重共线性的根本原因。例如在生产函数中,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往往出现高度相关的情况,大企业的资金规模和劳动力投入量都很大,小企业则资金规模和劳动力规模都很小。事实上,多重共线性多半是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引起的。
(2)经济变量在时间上具有相关的共同趋势。例如,以时间序列作为样本的经济模型中,在经济繁荣时期,各基本经济变量(收入、消费、投资、价格)都趋于增长;而在衰退时期,又同时趋于下降。根据一般经验,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样本的多远线性回归模型往往存在多重共线性。
(3)解释变量中含有滞后变量。在经济计量模型中,往往需要引入滞后经济变量来反映真实的经济关系。由于变量前后期之值存在相互相关性,而滞后变量又作为单独的新解释变量包含在模型中,因此,滞后变量模型几乎都存在多重共线性。
http://s11/mw690/001ZOwx9gy6XcvvdPmy6a&690基于Eviews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TITLE="44
|
|
|
|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小为0.738,都很接近于
分别做Y与X1、X2、X3间的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Y=-123964.8+1.112X1
R2=0.703
Y=9845.6+8.148X2
R2=0.9256
Y=-34670.1+1.489X3
R2=0.9518
可见,粮食产量受有效灌溉面积影响最大,因此选择模型(4)作为初始回归模型,将其他解释变量逐个引入,寻找最优回归方程。
第一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变量X1,然后进行OLS估计,模型拟合优度提高,但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所有模型中不该保留X1,估计结果如表9所示:
六、总结
根据以上讨论,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都有影响,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是有效灌溉面积,所以想要提高粮食产量,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控制农药使用量是十分的重要。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产量是民生之本,增加粮食产量迫在眉睫。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增加播种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粮食的有效灌溉面积,也能提高粮食产量。
【参考文献】
1.严瑞珍.中国人眼中的中国粮食问题[J],经济经纬,1997(5)
2.吴玉鸣.中国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动态关联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8(1)
3.温铁军.“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J],经济研究参考,2000(1)
4.温铁军.21世纪的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J],国际经济评论,2000(11-12)
5.1986年、1992年、1997年、2005年、2006年度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6.
7.戚世均等.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及未来粮食生产研究[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2000(3)
9.向书坚,李选举.时间数列模型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统计与决策,1997(10)
11.
Based
Zhang
(School
Taiyuan
Abstract:There
Keywords: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