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标解读
(2011-06-16 09:08: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研培训 |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标解读
一、人文与社会课程是什么?
本课程在取材范围上,以我省现行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类内容为基本课程内容。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通过黑龙江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分析,人类智慧的张扬和赏析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属于人文社会类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对黑龙江地域内人文社会类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为主要手段,以加强人文教育,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目的,以加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重视学生对人类经典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重视学生心的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爱好、兴趣、人格和选择,通过对社会和自然等问题的探究,参与研究和解决身边发生的现实问题等活动,深化对个人、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三、课程结构
三个学段,螺旋上升。
一个中心,贯穿始终。
两条线索,相辅相承。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我与黑龙江
四、教材编写的依据
1.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看,教材编写之初编者也曾经在哈尔滨的小学生中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生虽然身处黑龙江省,但对黑龙江还缺乏整体的、全貌的认识,对自己居住的城市与黑龙江之间的关系,黑龙江省的风土人情、民族史话、物产名胜、政治经济乃至龙江人的精神文化等人文社会知识还缺少基本的了解。作为黑龙江未来的小主人,不了解龙江,就谈不上热爱龙江、更谈不上为未来贡献龙江今天做好积极的准备。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门课,以对黑龙江的社会认识为媒介,以对真实的社会问题探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行为能力。这样一门课程在我省属于开创性的。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尤其对于以前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强烈的探究的愿望;从调查问卷看,学生非常渴望了解自己家乡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精选黑龙江经典事例的基础上在教材的形式上多花些心思,要把它写成教师用来开展教学的“教本”,学生用来学习的“学本”,以及课外阅读的“读本”。要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和表达的需求;要给学生的思考留一点空间、设置一点难度,使学生“够一够,就能够摘到桃子”,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要通过教材的引领,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了解调查研究的必要步骤和基本方法,了解怎样将结果写成调查报告。
3.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选择身边的可感知的事物作为切入点,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
1.注重突出学生生活的感悟教育
在教材编写时,充分体现了向生活回归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身边可以触摸到的事情入手,在课程资源的选取和学习情境的创设上面向现实生活和真实社会,引导学生拓展知识、关注社会的同时,养成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反思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也建议各位授课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各种生活体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体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龙江生产与发展问题,感悟人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深化对黑龙江自然与社会的感悟理解,丰富内心体验;使学生拥有将学校学习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对接并实际运用的机会,使分科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整合;使学生在学科学习、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对现实情境里真实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在不断质疑、批判、应用、校正、完善中向综合化、熟练化方向发展,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观念和习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注重突出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的实施希望实现四个平台的要求,即:知识理解应用建构的平台、能力素质迁移发展的平台、个性潜能发展的平台、人文素养提升的平台。这样一个定位就决定了这门课程不是以往意义的乡土知识的普及性教材,而是承载了更多的课程目标。比如在知识上,它不局限于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课本上现成的知识,更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体验性知识、生成性知识,尤其关注学生在本课程进行中,学完一个单元或该课程很久以后还能忆起的那些知识。这些知识能够跨越时间和文化进行转换,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理解被看作是本课程知识的顶级部分;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获得不局限于一个学科领域,而是在现实生活背景下更为有用的综合技能,比如对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进行观察、发现、捕捉,分析、整理、综合,特别是对解决途径的辨别、选择和探究等等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本课程从引领学生感受龙江起步,通过对黑龙江社会的“感受”“认识”到“热爱”到立志“贡献”环节,加速学生对社会由“亲近”到“关注”到“融入”到“发展”的这种系列化的由浅入深的情感和行为的转变。
要达成这样多维的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生掌握的知识一定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一定不是单一学科的,而是综合的、多学科交叉的;一定不是完全在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体验的、生成的、发展的(和个人生活经验融为一体的);一定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习得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方式一定不是仅仅讲授的,而是以活动的、探究为主的。
仔细研究教材老师们会发现,教材编写中特别注重对课程实施中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和探究环节的安排。本册书的主编
赵亚夫老师的本意也在于,通过这样一些探究活动的设计,引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运用已学知识重新构建新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在实处,也为中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学中建议老师们注意运用探究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设计实践探究教学活动时,在主题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近,以及资源使用的可能性。探究活动所设计的概念可以是学生熟悉的,也可以是学生不熟悉的,但这些活动都应与日常应用或已掌握的知识有关,探究使用的课程资源要保证本地区能提供,或者学生拥有书本、网络等获取资源的途径。从问题的难度看,探究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选择实践的场所和探究主题,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层次应不断递增,所运用的表达技能也应不断趋向复杂和多样。教师应注意不同的实践探究活动的要求及蕴藏于活动细节中的各项学习指标,要保证实践探究活动的针对性、指向性和有效性;在教学实施中,实践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搜集信息的训练,某些课侧重在实践体验活动,某些课侧重于解决问题途径的选择探索。我们期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创造性思考,期待学生通过实践研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与结论,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实现能力素质的迁移和发展。
3.注重突出学生亲近社会行为的养成教育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的定位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学中应注意以黑龙江社会真实发生的、一切视作人类文化范例与结晶的经典性内容作为载体,通过对其蕴涵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分析、黑龙江人智慧的张扬和赏析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亲近社会、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的小公民意识和行为能力;同时也不回避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视角、中国视角反观我们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批判意识、主人翁意识,这是未来黑龙江的主人必备的素质,同样也是更深层次热爱家乡的体现。
六、小学《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教材分析
第三册教材主体内容
基本内容:黑龙江自然状况,以此为基本内容展开学习。
主要目的:知道我的家乡在黑龙江,黑龙江是我们的家乡。
三个单元:自然状况是基础,
对一个地区来讲,自然状况是基础,人则是关键因素,因此,黑龙江人文与社会的学习关键是对黑龙江人这个群体的认识,对黑龙江人身上所凝聚的精神的理解。本册教材只是带领学生初步聚焦黑龙江人,对其外在的鲜明的特点进行感受,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单元从认识黑龙江地图起步,逐渐指向黑龙江真实的生活,并逐步扩大学习的范围。
从宏观的黑龙江开始,逐步具体到学生自己的家乡,并将其和黑龙江联系起来。
从课堂学习开始,逐步将学生的视线引到外面的世界,促使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尽管此时学生的能力有限,但对生活特征的捕捉将有利于其今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教师应该基于上述特点,分析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法,
第四册教材主体内容
基本内容:黑龙江民族和民俗,以此为基本内容展开学习。
主要目的:知道黑龙江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这些构成了黑龙江独特的文化。
三个单元:民族和民族社会习俗是基础,
对一个地区来讲,自然状况是基础,人则是关键因素,因此,黑龙江人文与社会的学习离不开对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的特别是对其风俗习惯的认识。本册教材只是带领学生初步聚焦黑龙江的民族和民族及地方习俗,对其外在的鲜明的特点进行感受,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核心观点:龙江是多民族大家庭。
各民族在同自然环境抗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特色成就和文化。这些文化和成就在继承与发展中成为我们黑龙江人的宝贵财富。
教材特点:
本单元以走访民族家庭为核心,展开对黑龙江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认识。
本单元从学生做手抄报开始,引出本单元的主体内容。
本单元从四个角度组织教材,一个是少数民族如何居住,重点分析的是满族的弯子炕,在其他部分也涉及到一些居住问题,如鄂温克人的“仙人住”。这些居住的习俗有许多经过发展成为黑龙江人的习惯,如火炕。第二个是从生产到生活,黑龙江的世居民族许多都经历了从渔猎到农耕的过程,教材以达斡尔族为例,分析了他们从渔猎到农耕的过程,从生产到生活的发展,从日常生活到休闲娱乐的进步。第三个是从生产到文化的发展,以驯鹿文化为例,展示民族文化问题。第四个是以歌曲为例,提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本单元从居住这一具体问题开始,逐步扩大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生产,扩大到文化,从外显的问题开始,逐步深入到习俗和文化这些内隐的东西,并提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从具体学习开始,逐步将学生的视线引到更广阔的范围,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尽管此时学生的能力有限,但对一些问题的感受同样有利于其今后对社会的深入认识。
七、中学《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教材分析
(一)总结构
初中《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教材以黑龙江人为核心,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未来三个纬度搭建教材总体结构,组织课程资源。
(二)初中三册任务分配
第一册围绕人与人这一中心问题,从生活、人口、民族、社会组织四个角度,通过对黑龙江社会中相应问题在学习,掌握对此类社会问题的认识方法,进而学习和体会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形成综合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上述学习,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训练,提高相应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了解家乡的目的,增强对家乡的情感。
第二册《资源与利用》,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中心问题,从土地、矿产、森林、水源四个角度,通过对黑龙江人的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奋斗历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所凝聚的精神财富的学习,掌握对此类与自然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认识方法,进一步学习和体会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学习,深入进行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相应思维能力。在第一册形成的初步了解家乡、增强对家乡情感的基础上,更为关心家乡的发展,初步形成志愿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情感。
第三册《开拓与创新》,围绕人与未来这一是心问题,通过对我省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分析,深入进行社会问题认识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综合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深入进行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在第二册形成的关心家乡发展、志愿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为家乡添光彩在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为发展龙江、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意志的愿望。
(三)三册目标程度分配
三册目标在地方内容设计上采取各自独立的方式,在情感的态度方面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在过程方法特别是思维品质方面采取螺旋上升和略有分工的方式。
第一册在资源利用上以认识资源项目和利用单一资源为主。学生活动以小范围熟悉的环境的简单活动为主。
第二册在资源利用上以认识具体资源内特征并展开具体运用为主,学生活动以较大范围和较为复杂活动为主,并适当涉猎不熟悉领域。
第三册在资源利用上以综合运用资源为主,学生活动主要以陌生领域为主,以自己简单活动为主。
(四)、教材的版式结构
在继承优秀传统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教材版式结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多种学习路径的提供,关注不同特质学生发展,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1、教材总体结构
每册书包括前言、单元、方法指导三部分。单元包括单元页面、课文、单元活动、信息库、单元学习日志五部分。
2、各部分功能特点
(1)、在教材结尾增加“方法指导”,为教材中预设的学习活动提供进一步的知识支持。不要求学生掌握。
前言:阐明教育宗旨,概括学习内容,提示学习意义。
单元:承载课程目标,引导学习历程,落实教育任务。
方法指导:解释相关方法概念,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方法指导
(2)、在单元内增加“信息库”和“学习日志”,为学生有个性、有选择地学习提供资源支持。为教师有个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性学习。
单元页面:展示单元整体面貌,提示学习目标,引发学习兴趣。
课文:以具体情境为支撑,以研究历程为路径,以各地可用资源和以资源为依托的活动为网络,展现教育目标,引领学生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每一个主题为一课,每课篇幅在4页左右,包括文字、图、正文和其他内容。
单元活动:综合单元学习任务,与教材正文相互配合,围绕正文相关内容提供资源支持,为不同特质学生根据自我学习需要展开不同程度的学习提供更大程度的支持。为不同特质的教师和不同地域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更大限度地摆脱教材的限制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
信息库:以正文为文,与教材正文相互配合,围绕正文相关内容提供资源支持,为不同性质学生根据自我学习需要展开不同程度的学习提供更大程度的支持,为不同性质的教师和不同地域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更大限度的摆脱教材的限制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
学习日志:从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应用三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学会学习。
(3).正文形式不拘一格,强调情境,突出自学和探究。
正文的基本结构如下:
主题——情境——问题——活动——认识
在通过教材正文叙述课程主体内容、提供基本学习资源、引领基本学习历程的基础上,设置如下内容,实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目的。
情境:课文一般以一个具体的情境为线索展开,作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基本路径,作用是引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提供展开思考的问题源和深入思考的背景支持。
问题:课文中围绕情境设置问题栏目。问题的类型不同,包括思考性问题、操作性问题、知识性问题、人文性问题、课上问题、课下问题、单一问题、综合问题等。问题的数量远远大于传统教材。
问题设置在教材不同部位,置于一定的情境下,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问题具有思考的空间,以疑问句形式出现,具有开放性。其中有的部分还提供了作答的表格等。问题的解决依赖本课所学知识,其中的部分内容需要依赖信息附录或周围资源。
目的是突出教材重点,深化教材内容,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思考,提示思考方向,促进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锻炼、运用与展现。
活动:基本功能是将学习任务教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进一步展示课程主题的丰富内涵,引发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为有深入探索愿望的学生提供学习线索和研究课题或方向。
活动类型包括课上和课下、思考类和操作类、研究性和合作性以及自主性等。活动依托的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重要资源两类。基本资源包括教材正文提供的资源和信息库提供的资源,作用是使学生有个性地开展活动,保证学生能够有个性地开展活动。重要资源包括当地社会生活资源、网上资源和人类共有文化资源(主要来自书上),当地社会生活资源的作用在使各地学校和学生能够有个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并从教材设计上予以保障。网上资源和人类共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在使学生正确利用人类文化资源,学会利用上述资源。
围绕内容的拓展:围绕某一典型问题进行的开放式拓展。配以具体图表。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具有教育意义。包括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图表:包括实物照片、结构示意图、各种表格等。图下配文字说明,提出阅读要求或思考的问题。基本作用是展示成就,引发问题,促进思考,深化教材内容,拓展学习范围。
关键性论述:在每课中就关键问题设置明确论述版块,如“民族”,以帮助学生和教师确认知识点。但数量不多。
认识:认识是教材设置的隐性目标,形成的认识有三类:
一是富有人生意义的认识。
二是综合性认识。
三是贴近生活的认识
认识的基本范围:
一是我省相关人文内容的认识。
二是一般概念上的认识。
三是方法性认识。
四是人文体验。
总之,《人文与社会》教材体现了三级课程体制下地方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国家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落实。学生通过学习更加热爱家乡,形成为发展龙江、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意志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