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清明不上坟(随笔)

标签:
杂谈 |
分类: 父母 |













清明节,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不仅凝聚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道德情怀,还有中华文明祭扫逝者、缅怀先烈的祭祀文化。2008年国务院正式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可小城风俗闰二月的清明不上坟,而且节前还不能问好等忌禁。因为有“上坟祸事将临门”传言。
自古以来清明上坟是寄托我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遵重小城癸卯清明不上坟风俗,只有暂缓给父母上坟、给岳父上坟,给父亲、母亲和岳父献花,向他们说思念话。
润二月不上坟的风俗不是今年新规,而是有悠久的历史。逝去的爸妈及岳父应该知道:“在古人观念中,闰月被认为是虚月,也称为空月,在古人看来这个月份就是虚的、是不存在”的说法。我相信亲人会原谅我们,不上坟不等于不思念,我们在心里祝福爸爸妈妈和岳父在无灾无难无痛的天堂开心度日。
清明上坟祸事临门,如同魔咒一样束缚我们,不上凤凰山公墓祭拜,因为有把清明节称作“鬼节”的说法,为了日子安稳和平顺,我们不得不遵循风俗,虽然祸事临门是小概率事件,而落到自己脚上那可是百分之百痛的事件,因此我们“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小时候清明不放假,但祖宗必须祭拜。记得外爷外婆会把平时吃不到的鸡、鱼、肉等菜挑到祖坟园里,祭品摆放好后,放鞭炮、跪拜、祈祷。然后,再将祭品挑回家放到正堂屋里的祭台上“敬祖宗”,祭台是一张八仙桌,桌子北、东、西三面放置长板凳,南面空着不放凳子。桌子南面边上放上煤油灯,正中有香炉,香炉两侧有蜡烛。桌前地上放上烧纸钱的“灰盆子”和“拜垫”。桌上摆放敬祖宗的菜碗。外爷外婆给祭台上方的四位祖宗盛了饭。外爷外婆点燃油灯或香炉、蜡烛台,跪在“拜垫”上揖行礼后,喊两个舅舅、四个姨依次在“拜垫”上跪拜磕头,再唤亲人收礼,把折叠好的“元宝”纸钱放在“灰盆子”里燃烧,青烟袅袅……
大了,随父母到了小城,父母的工作忙,清明祭祖就很简单,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鸡、鱼、肉放到吃饭的桌子上,像外婆外爷那样点上两根蜡烛,持三柱青香,叩头祈求,然后喊我们叩头祈求。看到桌上的祭品,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我们喉咙管里都伸出了手,心里不是祈求祖宗保佑而是盼望着祭祀早点结束,早点品尝美味佳肴。
真正触及心灵的清明是2007年,因为父亲于2006年农历十月十三上天堂,过后是岳父2014年农历七月初九到天国,再后来是母亲2021年农历三月初七日去逝。从2007年起,我们不仅是清明上坟,还有大年初二、七月半、中秋等节日也上坟,伫立墓前轻声细语,表达我们思念生我养他们:祭跪坟头拜祖先,暝烟映眼泪悲然。清明挂纸思亲忆,满面愁容奠故贤。
今天清明不上坟,以前上坟后都我们遵循“最好不要走亲访友、到别人家做客”的风俗,不去别人家里做客,怕给别人家带去阴气,自己也不吉利,所以郊游。而今年清明怕对祖先人不尊重,所以在家祈求。
今年清明不上坟,不单是节日,还指节前十天和节后五天不问候不上坟,年老的我只遵循节日,其他时段赏春踏青。春光明媚、百花盛开,鸟语花香。北宋文人晏殊有诗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来了,梨花绽放后,杏花、樱花、桃花、油菜花依次绽放,雀鸟啼叫,喜鹊歌唱,蜜飞蜂舞,树发新芽,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入心,让我悲的清明,伴随了我十六年,在生命里程碑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每到清明悲伤之情由然而生,思念生我养我的亲人,愿他们天堂无忧没有疾苦,在极乐世界幸福快乐的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