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慌”看“吉芬商品”
标签:
盐慌吉芬商品杂谈 |
分类: 时事关注 |
从“盐慌”看“吉芬商品”
By Yisa King (金立荣)
-
背景:“盐慌”
学习过经济学的人,想必对吉芬商品还是很熟悉的。在大学期间学习微观经济学或者是在考试过程当中,“吉芬商品”多次出现在我们的试卷中,但是老师或者学者却也多次强调了一件事情,吉芬商品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存在,即便是在芬兰那个时期的土豆而言,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吉芬商品。如此在经济学界这样的“吉芬难题”也多次引起了经济学家的讨论。
今天当日本的核危机事件引起国内的“盐慌”,进而连酱油在超市里面也不禁被抢购一空,不禁感叹“如此产品竟也成为了吉芬商品,不免感到悲切”。
-
“吉芬难题”的产生及其概念
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当土豆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消费更多的土豆。这种现象就是著名的“吉芬反论”或者“吉芬矛盾”,土豆这种商品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在此处我们必须明确一个现实问题:当时的爱尔兰,也就是1945年发生了灾荒,由于土豆成为当时的必需品,土豆尽管上升,当其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如此看来,在当时可以替代土豆的产品基本不存在,导致土豆价格上涨,而土豆却又是必需品,就变成了“吉芬难题”的一个代表个案。
看今天的“盐慌”事件,不禁感叹盐巴在成为人们必需品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个价涨需求量伴随增长的“吉芬事件”,连其可以替代的酱油也被民众抢购一空。
-
我国国内的“吉芬事件”
事件1:1988年的抢盐事件
1988年也曾出现了抢盐事件。曾有人抢购了足够用一年的盐和酱油,更有甚者,四百斤的盐巴被抢购回家。关于此次事件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物价指数攀升剧烈(根据1989年中国物价统计年鉴显示,1988年的物价成为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了18.5%,下表显示了自1950年以来的物价统计表),导致人们恐惧工资急速缩水,对于涨价的恐惧使人们奋不顾身的投身到抢购行动中去。
http://s3/middle/6d09e887g9eb05f178f22&690
http://s8/middle/6d09e887g9eb05ee9c727&690
事件2:2003年的“非典事件”
2003年,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的一年。对于我们这些在那一年高中毕业的一代更是深有感触。2003年的“非典”事件,令板蓝根在高涨的同时,出现了脱销。很多家庭更是出现了“白领”到“小商贩”的“华丽转变”笑话。
事件3:2011年3月17日的“盐慌”到“酱油慌”
关于今日的盐慌事件,在前几日在了解“碘仿辐射”的时候就有所预感了。商者更是借助这一观点大肆炒作,令各超市出现盐不曾见架,更有甚者,货架上的酱油也一扫而尽,今日看到消息约“……去的时候盐和酱油都没有了,老婆,我就买了几袋咸菜,反正也是咸的……”,不禁大笑“悲切”。去了超市买生活用品,看到空空的货架以及到处询问盐何时进货的人群,不禁在想明天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是不是也会被大家抢购一空。
http://s2/middle/6d09e887g9eb06704fdd1&690
某超市的抢购现场(图片来源: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chives/2011/157190.shtml )
-
如何看待这些“吉芬事件”
看着这些笑话似的的“盐慌”事件,不禁想这算不算“吉芬商品”?在短暂的抢购风潮过后,想必是一部分商者的开怀大笑,以及部分公民的啼笑皆非。
-
题外话:“盐慌”了,我们要“慌”吗?告诉你“No”
为什么我们要说No,首先让我们先算一笔账就可以一目了然
假定我们国内的人均日摄盐量为6克,按照十四亿人口来对待,我们国内一年的消费量为:
6克/人/日 ×365日 × 14亿人 = 306.6万吨
即便由于我国公民的人均日摄入量为10克(我国国内平均摄盐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那么这个结果也仅仅为511万吨。
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为6800万吨,远远高于我们所需要的消费量。
也许部分网民质疑了,我们不是担心盐没有,而是担心吃到被污染的盐巴。对此,我也提醒网民们不用担心了。按照目前我国产盐的境况看,我国盐来源主要有海盐和井矿盐,井矿盐的产量占到我国原产盐的一半。除此之外,生产的加碘食盐中有90%以上为井矿盐,即便是海水收到污染不能再提炼海盐,对于满足我国国内需求绰绰有余。这账一算,这个“吉芬商品”也太假了吧。
另外提一点,我们不要如此被动的去相信某种言论,我们现在缺少的正式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能多加思考,相信我们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籍的“诺贝尔”也会站在台上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