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http://s10/middle/6d093dbftb0465766e859&690 品为官之道" TITLE="看叶县县衙 品为官之道" />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目前中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县衙建筑。位于河南叶县东大街。叶县明代县衙不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还是一座五品县衙.
叶县县衙的戒石铭,是县衙内唯一一座碑式官箴。“戒石铭”碑正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碑背面则是由北宋著名书法家、曾任叶县县尉的黄庭坚书写的官箴,内容是: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大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污;
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
卷棚中间的楹联是: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卷棚两梢间的楹联为:
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
山色壮金银唯以不贪为宝
官要不贪
百姓之福
作为高级别官衔的标准,卷棚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为官者引以为荣的资本,在叶县县衙悬挂这样的楹联,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实际上是在提醒:
不管官做得再高,也要严于律己,亲民爱民。
唯其如此,才能拉近“官”和百姓之间的关系。
大堂楹联
“我如卖法脑涂地,
尔敢欺心头有天”
对着的是跪石。这样设置,用心明显:一方面申明为官者严格执法、主持公道,若不是这样,愿意接受一切处罚;另一方面则告诫涉案人员要遵守法纪,实话实说,否则天理难容。肝脑涂地,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复恩》:“臣终不敢以隐蔽之主意而不显报让也,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最有意味的是三堂中间的楹联,上面写着:
今古今古今今古
古今古今古古今
这副颇具哲理意味又不无警示意义的对联,原本遗失,是叶县一位老先生记起的。民国十二年,老先生还只有12岁时,随当时是秀才的爷爷来见知县,当时他见过这副楹联,爷爷硬是让他背了下来。
这副楹联究竟是谁的手笔?现已难查证,翻看叶县历代职官简表,仅老先生来到县衙的民国十二年,叶县就有两任县官,一个是邓良才,一个是秦起忠,但即使是这两人,是否就是他们的手笔?是否是前任的手笔?说不清了。另外,在虚受堂,楹联为: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所有的建筑前的匾额、楹联以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而令人赞不绝口,使人看一眼就会烙在心上、印进脑海,感觉要比那千篇一律的“明镜高悬”来得真实。如大门廊柱上的抱柱联
“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
是清同治六年、叶县知县欧阳霖到任之初所撰,不仅表达了作者作为一方父母官愿意接受群众监督,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坦荡胸怀,同时还表白了作者清正廉洁、体察民情的决心与情操。而大堂卷棚的廊柱上的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以及
“山色壮金银惟以不贪为宝;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
的两副楹联,则深刻地表达出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对为官者的期望。楹联作者身为地方官,能自觉与百姓一等,视百姓为衣食父母,的确难能可贵,使看到这两副对联的人都深有感触,这两副对联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可谓警世名言,绝无仅有。二堂正中檐柱上有楹联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意为弘扬人间正义、学习古今德操完备之人;三堂两侧廊柱上有一副醒目而特殊的楹联:“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以有限的两个字的变化来开启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世界上一切可气、可怒、可恨的情绪都随着这有限的两个字而融化了,多了一分恢意、一分恬静、一分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