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古城,地处江南水乡,城内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桥,成了古城重要的交通工具。据史书记载,自嘉定建城的八、九百年以来,有名有姓有记载的古桥梁有51座之多,大多数桥梁,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除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只在发黄的古籍中留下了片言只语;其中的一部分,也在近三十年的建设浪潮中被弄的面目全非,名存实亡;只有其中的十三座,才幸运地保存到了今天。
 
一、仅仅留驻在古籍中的桥,共计27座。
        
众安桥
   在护国寺前,旧名“香花桥”。梁天监年间(502----519)建造。明万历三年(1575)铺砌砖石,更名为“安民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黄鋐重建。
 
 迎恩桥
   在西侯馆左,练祁河北岸,本名徐塘桥。清乾隆四十六年知县姚学甲重建,改用现在的名称。
 
 聚星桥   
在学宫西,跨新渠。明万历三十一年教谕王善继建造。
  北保安桥   
在聚星桥南,跨野奴泾。宋绍定元年建造,俗称永康桥。
 南保安桥
   在永康桥南,绍定元年建造,久已废弃。永康桥南,向无河道,而南门内堑桥,何时开始建造,,已无从查考
疑即此桥的旧址。
  拱星桥   
在县暑东北,跨清镜塘。宋嘉定十二年知县高衍孙建造,俗名东清河桥。元天历二年僧人善长等重建。
 圆通寺山门桥   
在拱星桥东。明弘治十一年建造。
 仁里桥   
在拱星桥北,跨吕墅泾。明洪武年间本县人黄琮建造。旧名“千秋桥”,又名“大德桥”,俗名“黄家桥”。明万历四年修葺。清道光十八年、光绪三年重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原嘉定一中修建操场用的石砣拖过桥面时,压断了桥中央两块较宽的条石,只剩两块较窄的条石支撑着石护栏,当年重修。
  昭庆桥
   在陆家桥北昭庆寺,俗名“大佛寺桥”。《龚志》载有“通济桥”,旧名“望京桥”,即指此桥。
  须家桥   
在登瀛桥东,清乾隆二十二年重建。清道光中期废弃。
 永昌桥   
在东水关内。明万历三十二年建造俗名“仓桥”。
登平桥
   在西门大街,俗称“赵公桥”。清光绪三年修葺。
 
  广平桥
   在太平永安桥西。宋咸淳四年建造,又名永平桥。清乾隆元年修葺。
  宮保桥   
在孩儿桥西。明万历年间本县人徐学谟建造。
 政先桥   
在宮保桥西,旁有“三皇庙”,故又名“三皇庙”。
 庙泾桥   
在合浦门内。宋嘉定十五年建造,清乾隆元年重修,俗称内水关桥。
  玉带桥   
在集仙宫前,跨玉带河,亦名迎仙桥。元大德十一年道士孙应元建造。明弘治九年修葺。
 北杨树滨桥   
在聚兴桥南滨口。
  大通桥   
在关庙东。明嘉靖年间知县李资坤。清光绪六年修。
 小通桥
   在大通桥北,李资坤建造。
 明德桥
   在东南城一图。明万历三十八年建造。桥南旧有“明德书院”,因此叫“明德桥”。
 北万安桥   
在广平桥西,野奴泾口。
 南万安桥   
在北万安桥南,跨野奴泾。元泰定年间建造,俗名乾泾桥。
 何家滨桥   
在宮保桥西
何家滨口。
 成德桥   
在学宫南,偏西。
 仓桥   
在县暑西仓巷北,跨清镜塘。宋端平元年知县郑士颖建,俗名“清河桥”。
 清河桥   
在昆福寺巷北,仓桥西,跨清镜塘。宋嘉定年间知县高衍孙建造。元至元三年圆通寺住持善学重修。
 
二、名存实亡、被改建的面目全非的桥,共计11座。
 
彩虹桥   
在永宁桥北,明朝本地人徐学礼建造,俗名徐家桥。
 佑文桥
   在宾兴桥南,旧名砖桥。明万历四十年改用石砌,并用今名。《程志》说是清崇祯年间所致,并非事实。
 孩儿桥 
  在广平桥西。宋至和年间由本县人赵国安建造。开禧年间桥北徐公坊酿酒,屡次耗损,很疑心是他的佣工所为。一天晚上,酒坊里的人露天坐在月下,见几个小儿手里拿着盛器,从酒坊里出来
,跟踪追上去,到了桥头就不见了。才知道酒屡耗损,是桥栏上所雕的一群孩儿在作祟,于是凿断其足指,怪异就此息灭。王鸣盛的诗:“汀花岸草拂鱼蓑,处处春城荡桨过。闻说石孩曾盜酒,至今桥畔醉人多。”
 回春桥   
在佑文桥南,旧名“显庆桥”。宋淳熙十年僧人德谦所建。明万历年间李先芳修,改成今名。清嘉庆九年,由盐商叶日森、朱九如,改用石砌。现跨横沥河、“韩天衡展览馆”(原永嘉纱厂)的后门。
 澄清桥
   在县暑东夹道东,跨横沥河。明万历二十六年,知县王福征建造。桥所处夹道当地人称为“蒲鞋弄”,弄内有一澡堂,故桥俗名“混堂桥”。
 项泾桥   
跨项泾南口,梁天年间建造。
 登云桥   
在西门外吊桥处,跨练祁河,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建造。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换成石墩,清嘉庆十五年(1810)黄通理修葺。
  聚星桥   
在德富桥南,俗名沈家桥。
 耆英桥   
在沈家桥南。宋嘉定年间教谕瞿仲渊建造。明万历年间废弃。疑为现跨横沥河的塔城路桥。
仓 
桥   
在北门外盘陀子宅旁,跨横沥河。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僧性天铺砌砖石,改名安福桥,唐时升写了记叙。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本县人徐泾、郁瑞春复建。陈瑑写了记叙。唐时升记叙中说:“五湖向东灌注,三泖向北流,其支流都到嘉定城下,向东北出娄江入海。堪舆家认为应使水流曲折会聚,以留清明之气,使嘉定县人物更盛,民财更富足。所以在北面应当设置石桥。过去是以木为桥的,不十年就倾侧了,溺死的人年年都有,。人们互相警戒视为畏途。由僧人性天改木为石,计价银六百两。开工于万历戊午年秋,完工于天启辛酉年春。桥长一百二十四尺,高二十七尺,宽十四尺”。
陆家桥    在时家桥北,又名永安桥。崇祯七年建造。
 
 三、保存至今基本完好的桥,共计13座。
 
登龙桥   
明成化四年重建。登龙桥,跨练祁河,由嘉定知县王选在南宋淳佑五年(1245)始建,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建。由于它在原来的县衙前面,元代嘉定县升为州,因此俗称州桥。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练祁河,长13.0米,宽5.90米,净跨5.70米,矢高3.0米。石阶桥面,南北各13级。1949年修缮时改为弹石缓坡桥面吗,九十年代再修时恢复了石阶。州桥地处嘉定城中心练祁河与横沥河和城内四条大街的交汇点,又是县衙门与孔庙的中心点,周围聚集了许多商号,上世纪60年代之前,桥面两侧都布满商户棚屋,中间只留两人擦肩而过的信道,后加宽桥面,从南大街到北大街,鳞次栉比的都是大小店铺,桥南正对南大街,右边为中下塘街的栅口弄(俗称杀狗弄),目前尚保存着嘉定原汁原味的老民居;站在桥上,近可仰看金沙塔的雄姿,远可眺望夫子庙大成殿的金顶。桥北为城中街、东大街、北大街三街汇合处,是嘉定旧时最热闹的去处。
 
平永安桥
   在登龙桥西,跨练祁河,俗名“察院桥”,是因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桥北堍设有都察院行台而得名。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但至少在明代成化年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由瞿长发等重修。现桥身上几块石灰石拱圈,据专家考证是明代之前的遗物。当时南北桥面均有石阶,1949年再修时改为弹石缓坡,是目前唯一一座弹石缓坡的古桥。单孔石拱,南北走向,跨练祁河,长20.0米,宽3.60米,桥孔径跨4.70米,矢高2.20米。桥南堍为中下塘街,延伸向南的弄堂似两把木工矩尺,故称“矩弄”;桥东一段中下塘街因街口有一道木栅,又称“栅口弄”。北堍为城中街,旧时周边有照相馆竹刻社、书摊、布庄、铁匠铺等,正对桥堍的察院弄北端弄西,原有一砖墙、毛竹梁、稻草屋面的“永乐剧场”,是嘉定开埠以来的第一个剧场,五十年代中后期拆除。几年前太平永安桥上尚有轻型机动车通行,现已得到控制。
 
 时家桥    
座落于嘉定镇北下塘街,东西走向,垮北横沥河,石板桥平面三架。桥东原为朱家宅,九十年代拆除新建李园二村;桥西原为时家弄,沿吕墅泾向西到北大街的黄家桥(仁里桥)。九十年代填河封路造房,时家桥于路西被封死,失去行路功能。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邑人时谐行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三家平梁桥,花岗岩石质。长22米,宽1.70米,高2.60米,中间跨度为5.80米,桥墩为竖直石条板。桥东有五步石阶,桥西和路面平齐。两边桥额题刻“时家桥
 光绪十六年冬月重建”。两边石护栏均有缺失,砖砌水泥粉刷代之。石阶基础稍有塌陷,保护情况一般。
http://s6/mw690/002tzvmggy6Q7Ckr0Bn75&690
 
 登瀛桥  又名“熙春桥”。 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6--1224年),由教谕瞿仲渊建造。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俗名“小学桥”。  单孔石拱,南北走向,跨练祁河,全长24。0米,宽3.0米,桥孔净跨5.40米,矢高2.80米。桥面原为弹石缓坡,2001年重修桥面和护栏,桥面改成石阶十三级。桥南原为东下塘街,可通杨树浜、集仙宫和嘉定结核病医院,九十年代末建民居后,桥南仅为小区步行的出入口,基本丧失通行功能。桥北为东大街,旧有育婴堂、城隍庙,现城隍庙依然香火旺盛。保护修缮良好。
 
 普济桥  在济川桥东。原名“通济普福桥
”,改名的年代不详,俗“管家桥”或“管家弄桥”,旧名“东市桥”。 元至元元年(1321年),圆通寺住持明了建造。南北走向,跨练祁河,全长21.0米,宽4.0米,桥孔净跨5.30米,矢高2.50米,弹石缓坡桥面,本世纪初改为石阶桥面。桥南原仅为东西想的东下塘街,朝南并无出路,现为鸥尚超市的停车场。桥北为东大街,正对管家弄,直通秋霞圃。现管家弄及周边民居已拆除,代之以“陆俨少艺术馆”。基本丧失通行功能。
 
 永宁桥  澄清桥北,俗名“圆通寺桥”。始建于元正二年(1342年)。东西走向,跨横沥河,单孔石拱桥,长14.5米,宽3.5米,桥孔净跨6.3米,矢高3.2米,石阶桥面16级。桥西原有圆通寺弄通往北大街,弄南有解放初渡江南下部队搭建的砖墙、毛竹粱、稻草顶的礼堂,故俗称“军人礼堂”,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嘉定老城厢地区集会、娱乐的重要场所,八十年代拆除,建有“秋霞楼”,将永宁桥西去的道路阻断,失去了行路功能。桥东为北下塘街,桥旁原有三弄(东大街为一弄,现小商品市场处为二弄)向东到“秋霞圃”。虽1990年对桥面、栏杆进行了修缮,但由于在桥北侧的拱圈石缝里,修缮不久后便长出一颗构树,虽年年砍伐,可年年发新芽,长新枝,最大的树疙瘩直径有30公分,根系深深扎进拱桥的石缝里,致使拱桥石逢皲裂,拱圈变形,石阶沉陷,桥栏散落。虽2013年区文管会对该桥进行修葺,但级别较低。
 
宝庆桥   
跨北横沥南口。元朝本县人林畴建造,俗名“东浦桥”。
济川桥
   在宝庆桥右侧,跨练祁河,明嘉靖年间建造。
 
聚善桥   
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初建时很可能是简易的木桥,因早期的地方志记作“牛桥”、“虬桥”,估计当时没有正式的桥名。建造石桥在当时条件下是一项大工程,不会没有名称。明代后期万历四十年(1613年),才换成了条石。明天启二年(1622年),对“牛桥”进行了重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才成为今天见到的摸样:单跨圆拱,南北走向,跨练祁河,桥宽4.80米,其中石阶宽1.90米,两边弹石斜坡各0.95米。桥孔净跨9.30米,矢高5.0米,南北两侧石阶均24级,桥额刻有桥名及纪年题款,拱圈石及北拱圈枕石上刻有捐资者姓名。全长28.3米,望柱、桥栏、石阶全部采用花岗岩石材,并正式起名为“聚善桥”。在民间一直称之为“女桥”,是因为该桥天启二年重修时,许多妇女捐出金银首饰作为修桥资费而得名。又因“女”同“虬”的嘉定方言发音相近,民间亦有称之“虬桥”的。一座桥,集“牛桥”、“聚善桥”、“女桥”、“虬桥”四个桥名于一身,在嘉定的古石桥中可能是孤例。桥南是西下塘街,原有成丰面粉厂、裕源恒粮行和县中心医院,现已建为“金地格林”小区,桥被封死,完全失去了通行功能。桥北是嘉定唯一尚存的老街---西大街,桥堍有著名的味之素大王吴蕴初故居、善牧堂旧址,稍东有古韵依旧的唐家弄。
 
 
 
宾兴桥
   又名清云桥,在学宫东。 始建于宋淳祐九年(1249年),知县林应炎建造。咸淳年间知县史卿重建。明天顺年间,邑人徐瑄改用石砌。清嘉靖八年(1803年)知县李资坤重建,更名“青云桥”。清嘉靖八年,本县人浦永元、金璐募资重建,钱大昕作了记叙。单孔石孔桥,东西走向跨南横沥河,位于学殿湖的东北首,正对桥西为孔庙三牌坊中的“兴贤”牌坊,北侧沿河为嘉定著名的“当湖书院”,有“吴中第一”之美称。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的嘉定孔庙,有“仰高”、“兴贤”、“育才”三大牌坊,有象征孔子弟子的七十二石狮。桥东原为南下塘街,街宽约3米的弹石路,北侧为粮库,向东有小路直通嘉定名医葛存惠故居,现为汇龙潭公园的西大门。东南有“明忠烈侯黄二先生纪念碑”,西南为学殿湖,湖边有“魁星阁”,湖中有“应奎山”,原“五龙戏珠”的旧景再也无法重现。桥体全长18米,宽3.6米,桥孔净跨6.9米,矢高3.4米,石阶桥面50级,东南侧桥联石阳刻“放生河界”四字,至今仍有善男信女来此放生。 
 
德富桥   
 又称“日晖桥”,当地百姓亦称“石灰桥”,可能是“日晖桥”的谐音。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解放后重修,跨度约23米,宽约3.3米。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跨南横沥河北口。桥长19米,宽3.4米,桥孔净跨8.4米,矢高4.0米。桥西首为
  弄,长仅25米,就是南大街上的州桥
。西南为法华塔及塔院,岸边泊水处有“金沙夕照”四字石刻阴文。桥东为南下塘街的北首和东下塘街的西首。德富桥地处横沥河练祁河交汇处,同州桥、东坡桥、宝庆桥四桥相望。坐在正对南横沥河、练祁河北的“陆家馆”品茶,透过南窗,德富桥的雄姿一览无余。石桥阶面32级,南北桥面两侧分别有石阳刻“迎潭水南来涵需圣泽,障娄桥东去容与中流”和“一江澄练塔影虹垂,四海回澜冈身尤卧”楹联各一副。现是州桥地区通往博乐广场的主要道路之一。
 http://s1/mw690/002tzvmggy6Q7C3XEPK80&690
  高义桥义桥   
在虬桥西,旧名高僧桥。明万历重修。清嘉庆十一年知县吴桓首先捐款重建,改用现在的名称。钱大昕写有记叙。
 
北项泾桥   
又名乐善桥。 经考证,此桥从形制、加工工艺、表面泡浆状况等均为元代的构件,在嘉定境内现已难见元代石桥。清曾重修,时间已无从考证,民国重建。花岗岩材料,东西走向,跨项泾。三架平梁,长14.0米,宽1.80米。桥额有阳刻正文:“北项泾桥
 民国七年冬月里人重建”十四个大字。桥南是西大街,有嘉定人家喻户晓的“常林书场”,桥东是历史悠久的“护国寺”,桥北为著名的“北圣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