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我与子夏,过犹不及
(2013-09-27 15:13:4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您想成为君子吗? |
子张 颛孙师
我与子夏,过犹不及。
我与老师都属鸡,差了四轮------四十八年。我是老师中最年轻的学生之一。
我是陈国人,犯过罪。有教无类的他老人家第二次南下时收下了我。老师去世后,我们同学都守灵三年,之后不久,我回到故乡设教收徒,可是那时的“陈国”以为楚所灭……
他第一次南下到陈国,正在因为我国与楚国交好,惹得吴国不开心,所以派兵打我们,夺走了三个县,以示教训,所以孔子呆了没多久就回卫国了。
第二次他老人家直接从卫国到了陈国,而且一直就在陈蔡之间,一呆三年,要不是那次七天绝粮的事,要不是楚昭王死在战场,说不定孔子就在淮河边呆下了。
那次七天绝粮的陈蔡之厄,是孔子的一生三次生死之难中最危险的,也是很著名的,因为这苦逼的饥饿,居然差点动摇了子路、颜回、子贡等人对孔子学问的自信!
但是诱发这个事情的,却不是出于恶意。
当时的蔡国已经是楚国的属地,分成上蔡和下蔡。陈蔡两国走的很近,亲如一家,我们的陈缗公当时是亲吴远楚的。所以,当听说在陈国呆了三年的孔子以及学生要去见楚昭王,陈蔡两家都就有些担心,尽管有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孔子对陈国了如指掌,如果把国情悉数告知楚昭王,那不就糟糕了?所以就把孔子一行团团围住,不让西去,也不让东归。还好后来子贡动用了一些手段,联系上了楚国,楚昭王派人解了围,否则把老师一行饿死在陈蔡之间的话,中华历史不知如何了。
陈、蔡,小国,飘摇于吴、楚、晋国几个大国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属时运不济。
小国之人,格局难免有些小。
论语中记录,我国的陈司败有一次问:“(鲁)昭公知礼乎?”孔子回答:“知礼。”
陈司败为啥问?实际他早有答案。听到孔子问答后,心里嘀咕,但是没直说,等到孔子离开了,就与当时一起在陈国的学生巫马期说开了:“我听说君子是不互相包庇的,难道我听岔了?你们国君娶了吴国的公主吴孟子,是同姓,这不符合周礼啊。但是你们老师说你们国君知礼,那么哪样才算不知礼?”巫马期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了一句:“我真是幸运啊,即使有过错,别人都看得到。” [1]
在另外一个国家的大夫面前说自己国君犯错,不太体面,因此孔子的这句话说的非常巧妙:没有直接承认自己错了,也没有怨陈司败故意刁难,只是说,我很荣幸啊,一旦有错,就有人知道------后面没说的半句的是“我就会有机会改正错误”。
确实有错必改,不文过,不贰过,是很难做到的,而如果其他人知道自己的这个过错,他们常常提醒自己改正的话,那么自己改起来就容易多了。而能够交到这样的朋友才是一种荣幸!
后世评介我时,有人说“子张才过人,失在邪僻文过”。我不知道具体指什么,但是我对老师给我的教诲,是牢记的,甚至有一次怕自己记不住,就把两个字写在自己的腰带上!
这两个字是“忠信”!
有一次,我向老师问“行”。
老师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 能行得通吗? 站着, 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 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 [2]
我那个时候没有车,没法刻在车梁上,于是我就写在腰带上,让老师的“忠信”两字教诲时刻提醒我。
老师以忠和信对我做教导,不止一次。
比如我问政,他说“居官不倦怠;执行要忠心” [3]
还有一次我问“崇德辨惑”。老师也说:只要是以忠信为主,向义靠拢,就是崇德。同时他用男女之情为例,来说什么是惑:爱他希望他生,厌恶就希望他死,爱恨之间,又想他生有想他死,就是惑!
这个崇德我明白,但是对于辩惑,我不太理解,老师常常用诗经里来回答我们的问题,而诗经中常常是男欢女爱的,此间的映射关系,很难把握。把握得比较好的只有子贡、宰我、子夏等。 [4]
“崇德和辨惑”的问题,樊迟同学也问过,老师的回答却是用反问句“先做好事情再想得到什么,难道不是崇德吗?一生气一冲动,就忘了自己是谁,还忘了亲人,难道不是惑吗?” [5]
你们可以看到,老师认为我子张的修德之道是:以忠信为核心,向义靠拢!
就连我去问老师学问中的核心概念“仁”的时候,老师说的也是“信”,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我问是那五项”老师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具体解读之: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无论我问行、问崇德辩惑、问仁,老师都以忠信回答我,我的理解要不是“缺啥补啥”,要不就是“这是我的强项”。不过我对“宽以得众”这四个字印象深刻,而且我觉得仁者行天下,这个说法,也很有气势!
在老师的最后一批学生中,我和曾参,算是很好学的,老师也很耐心。
我一开始进孔子学院,当然对学长如子路、子贡、冉有等很是仰望。所以我也想当官为政!
于是我问的比较直接:“做到怎么就可以去从政做官?”
老师说:“尊五美,屏四恶,就可以了。”
我追问:“何谓五美?”
老师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我问:“何谓惠而不费?”
老师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也就是说,以民为本,施惠于民,就不会浪费。然后,他不待我接着问,就直接把后面的“四美”也解释了:“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那么什么是四恶?
老师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里核心的意思是,对于百姓,不知者不罪。延伸之,实际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这个四恶可以理解,但是五美就有点奇怪,我明明问为政,老师直接说“君子如何如何的”,我知道老师在课堂里,说了很多君子三达德,君子九思,甚至也与子贡学长说君子有四恶,等等,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难道只有君子才能为政吗?
我自己的理解中,为政就是做官,做官就是为了得到俸禄,所以我一开始到孔子学院是为了“学干禄”的。在入学的时候,我就问老师如何“学干禄”。老师的回答,似乎是在矫正我:“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 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做到这两点,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7]
看来所谓为政,做官,都是如何做人,如何做君子!
也许老师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也是这个意思,他说过“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所以君子忧道不忧贫。
对于君子,对我一个陈国过来的有前科的人来说,似乎奢望,因此我没敢想。我觉得自己能够成为“善人”就不错了,老师说要做善人,就要“践迹”,就是亦步亦趋的追循前人的足迹,否则“不入于室”。 [8]
在当时的社会分层中,老师有自己的“五仪”分法,就是圣人、贤人、君子、士和庸人。君子又非我所及,善人不在其列,那么做个合格的士,如何?
当时同学中,很多人都抱有这个做“士”的想法,大家对士的理解,各有不同。比如曾参就说“因为任重道远,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而且要有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大气”。我对士的理解是“士”要做到以下四条:遇见危险不怕舍命,遇到利益要以道义为先,祭祖要恭敬,奔丧要发自内心的哀伤。 [9]
这里我提到的“丧思哀,可也”的说法,实际上隐含了我对当时丧礼繁琐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在当时的同学中比较盛行,比如宰我学长甚至提出过,对父母之丧,只要守孝一年就够了。当然他的观点被老师狠勊了一顿。我则对君主守孝三年不说话,这一点很是不赞同,但是我不敢像宰我学长一样直言。 [10]
我提出的“士”的四个条件,后来我又加了一个字,就是达:我认为士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达”。
于是专门问过老师:"老师,士怎样才可以叫做达?"
老师反问说:"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
我回答说:"我觉得,所谓达,就是在国君的朝廷里要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要有有 名声."
老师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而已,是闻不是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这样的人, 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很通达;至于有闻、有虚假名声的人, 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却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可以有好名声。”
老师的话,说的很清楚,闻达是不一样的,不能用闻来代替达。 [11]
那么我以谁为榜样,才能做到闻达之士?
最好是曾参说的“慎终追远”才好,不是吗?那么如何站得高看得远?老师的指点非常奇特,他说,只要你做到对“诽谤和挑拨”免疫,就可以达到“明远”! [12]
这个回答,如此晦涩,我只好试探着问孔子:如何预见十世以后的未来?老师是按照“礼”来梳理的。他分析道,殷朝继承了夏礼,有所损益,但依然可知;周朝继承殷礼,有所损益,但依然可知;按照这个推理,如果后世继承周礼,那么不是十世,就是百世也可知。 [13]
老师的这个推理,让我茅塞顿开:既然如此,我何不直接对接夏朝圣人、以他们为榜样呢?践迹于“禹、舜”圣人?即使是亦步亦趋,但又何妨?
我找到尧舜这两位圣人为榜样后,依照老师的“践迹”的方法,严格模仿学习,后来我也用这个方法来教导我的学生。也许做的有点过于刻板,后来的荀子,以这个为由,说我们以及我的学生们“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甚至于说我的这个儒家分支是“贱儒”,我觉得有点过了!
我也不是说我没有缺点,我倒是愿意听老师的判断,他说我“辟”。就是比较偏激,说话比较容易剑走偏锋,这样就很容易伤人--------尤其是同学。
我可能是和其他弟子关系处得最差的一位。
子游说子张难能而未仁,其意思是说子张自视甚高,不把同门放在眼里。
子夏与我也常抬扛,这个事都闹到老师那里。子贡有一次从交友的角度,向老师问“子张和子夏两个好一些?”孔子评价是:“子张过了头,子夏又不够一点。”并进而指出:“过犹不及。” [14]
哈,各人五十大板!
我与子夏的抬扛,还涉及他的学生。
有一次他的学生来向我问「交友」,我先反问“你老师子夏怎么教你的?”他说:“我老师说,可以交的就与他交,否则就拒绝。”我对子夏的学生说:好像我听孔子说的是“君子是尊重贤人和容纳众人,赞许能干的同时怜惜不能干的。”,如此推理的话,我自己如果是大贤人,那么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的?如果我自己不够贤人资格,那么应该是别人拒绝我交往,哪有我去拒绝别人的机会? [15]
我的这个交友之道,实际上来自于子贡学长,或许我走的更远!因为我“不弊百姓”。
我“自吾得师也,前有辉,后有光”,讲究“徐言闇闇,威仪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让,巍巍乎,荡荡乎”,有侠气。不计较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后人称我是“古之善交者”。
这在当时孔门的弟子中,如此行为不多------这方面有点子贡学长的意思。
曾参说的比较中肯:“‘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他比我大两岁,他以“孝经”著称,在言行举止上,不会像我一样,但是他对我还是最好的。所以我死的时候,他还在他为他妈妈守丧,但是他还是赶到商丘为我哭丧!
陈国小国,我死的时候商丘已是楚国一邑。在孔门弟子中,陈国弟子不多,不知道当时比我早入孔门的老乡公良孺去了哪里?
我一开始投奔孔子,是为了学做官挣俸禄,但是实际上一辈子未尝从政,以教授终,人称“古是善交之人” 子贡学长有一次评价我说:美功不伐,贵信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悌的意思是平易近人,这与我喜欢“宽以得众”的趋向一致的;当然我是不够格“君子”的。
我与子夏在交友上有所不同,但是得到“过犹不及”的一致评价,但是以“教学”比的话,我比不过他:子夏,在晋之魏,为王者师,执教五十五年,把老师的几部书都完整的传承下去。确实不及!
而善交,我哪能有子贡学长的本事?
曾参把我的一句话写进了论语:如果一个人“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16] ,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那么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就是说白活了!
这句话说是我自己!
[1] 【原文】 731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 揖③巫马期④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⑤,君子亦党乎?君取⑥于吴,为 同姓⑦,谓之吴孟子⑧.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 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 名司败. ②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 541~前 510 年在位. "昭"是谥号. ③揖:做揖,行拱手礼. ④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 30 岁. ⑤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⑥取:同娶.⑦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 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⑧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 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2] 【15.6】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 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 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6).【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3] 【12.14】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注释】居之的子:官位;行之的子:政令。
[4] 【原文】 1210 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诗经小雅我行其野》 这是篇的最后两句.
[5] 【原文】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 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 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6] 【原文】 202 子张问孔子曰: "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 "尊五美,屏四恶, 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 "何谓五美?"子曰: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 "何谓惠而不费?"子曰: "因民 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 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 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 "何谓四恶?" 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 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7] 【原文】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 503 年,比孔子小 48 岁,孔 子的学生. ②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③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④疑:怀疑. ⑤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8] 【11.20】子张问善人(1)之道,子曰: "不践迹(2),亦不入于室(3). " 【注释】 (1)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2)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3)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9] 【19.1】子张曰: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注释】致命:授命,献出生命。
[10] 【14.40】子张曰: "书云: '高宗(1)谅阴(2),三年不言. 何谓也?"子曰: ' "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3),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4)三年. " 【注释】 (1)高宗:商王武宗. (2)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 (3)薨:音hōng,周代时诸侯死称此. (4)冢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11]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 在家必闻."子曰: "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2]【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 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 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13]【2.23】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 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世:古时称30 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②因:因袭:沿用,继承. ③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14] 【11.16】 子贡问: "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2)与?"子曰: "过犹不及. " 【注释】 (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15]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 "子夏云何?"对曰: "子夏曰: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 ' "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 善而矜(1)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2),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① 矜(jīn金):怜悯,怜恤,同情。② 与:同“欤”。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