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叔子:忆黄树槐

(2012-02-22 13:14:12)
标签:

华中大

高等教育

华中工学院

校史

60周年校庆

杂谈

分类: 60校庆
忆黄树槐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周报》第417期 作者:杨叔子

 

    黄树槐教授比我大三岁,是我衷心敬佩的老学长。他在校长工作岗位的八年,全校师生员工扎扎实实工作。学校在教学水平与实力、学术水平与实力上有了显著的提升,成功地既往,胜利地开来。他在校长任期前后,作为教师,可说是地道的“教研双馨”。

    讲一件令我异常难忘的事吧。那是1993年4月1日上午,我与党委书记李德焕等同志到当时的国家教委汇报工作,那时我接任黄树槐教授的校长之职刚好一个季度。我在汇报中讲道:“去年,我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获得的经费总额上升到了全国排名第6位。”教委负责人当即打断我的话,问道:“杨校长,您讲错了吧?”李书记讲:“没讲错,是第6位!”行家皆知,这一经费总额是显示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实力的十分重要的指标之一。

    的确,从1984年12月到1992年,我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系列指标表明,我校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与黄树槐教授风雨同舟干了八年校党委书记的李德焕教授十分感慨地讲道:“八年,干得不易!你看,黄树槐同志头发都白了。”这八年,诚如黄树槐教授讲:“朱九思同志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框架搭好了,基础奠定了,方向明确了。我们没搞什么新的,只是添砖加瓦、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已。”他讲得十分谦虚,但也极富内涵。他不仅为我校添砖加瓦,使教学、研究用房,特别是教职工住房从十分紧张到基本满足,让教职工能安居乐业。而且,在黄树槐教授的带领下,学校建设扎扎实实发展,师资队伍扎扎实实加强,办学水平扎扎实实提高,学校地位扎扎实实上升,学校扎扎实实上了一个新台阶,已经不是像有的批评所说的“你们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状态了。

    八年校长,他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对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几乎全然不顾。他坚定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将全面育人放在一切工作首位。既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又关注学校学术水平与实力的加强和提高,强调学校同国内外的联系与交流、同产业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努力使学校能服务于国家的建设与社会的需要。他提出“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办学谋略,迸发出了极大的活力。以今日享誉国内外的“华中数控系统”为例,其中就饱含了他的心血。在80年代后期,他集中全校有关数控力量,组建了“数控工程中心”,特别是他深知我国硬件基础薄弱地瓶颈,非短期可以解决。于是便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PC平台、软件突破”这一出奇制胜的发展数控的技术路线。后在周济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破,为华中数控成为国内重要数控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与领导班子一起,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建设了拥有几十台钢琴的音乐中心专用楼,成立了我校京剧社与诗社,进行了毕业生的文化素养的调查,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为90年代中期我校率先在我国理工科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准备了充分的前提条件。黄树槐教授八年的工作,是原华中理工大学建设与发展中十分关键又十分成功的重要时期,既继承与发展了朱九思同志创建的并为历史高度肯定的事业,又为后来学校的胜利发展夯实了更广更厚的基础。

    黄树槐教授作为教师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先进科研工作者。1978年,他破格从讲师晋升为教授,这在我校校史中极为少有。80年代初,他又被树立为全校教职工中的“标兵”,这在我校校史上也不多。他离任后,在既没有实验基地,又没有科研资金的条件下,准确把握了制造领域科研发展方向,组织力量,在快速成形制造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转化为产品,形成了国内快速成形制造的三大基地之一。我也听好些人讲过:“不能完全以一个人是否为院士来评价他的业绩,黄树槐教授虽然不是院士,但他的学术水平高,成就大,贡献多。”

    宋朝诗人王奕有一名句:“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常伴屈原生。”斯人虽去,花已成实,事业长青,精神永存。黄树槐教授离我们去了,但他的事业、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永远书写在校史上,永远与我们同在!

 

原文链接:http://weekly.hustnews.com/index/#word_news_id=477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