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友朱雪忠: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而奋斗

(2010-09-28 00:12:29)
标签:

华中大

校友

风采

知识产权

战略研究

杂谈

分类: 校友风采

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而奋斗

记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院长朱雪忠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0年09月24日 作者:李 群

 

 http://s16/middle/6d057fb8t914002995c4f&690

 

  行走在7月末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中,校园里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炙人的热浪。几经询问,记者找到了朱雪忠教授的办公室。属于他的办公室被分作两部分,一边是小小的会客区,一张沙发正对着窗外连绵的喻家山;另一边是办公桌和放满图书的书柜。朱雪忠坐在办公桌前,微笑着说:“我们开始吧。”在他的脸上有着一丝温和、一丝儒雅,而他的言语间则充满着对自己事业由衷的热爱。

 

  朱雪忠是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院长,拥有中国专利代理人和律师资格,曾在日本特许厅、日本发明协会、德国联邦国防军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研究所等从事知识产权研究,主持了3项中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第3次修改研究课题,参加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及《国家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并获表彰,可谓知识产权领域的名家。

 

  “我只是一名学者,或者说是授业者,算不上知识产权名家。”朱雪忠对自己这样定义。

 

  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开始实施。此前两年,专利情报研究室(后改为知识产权研究室)在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华科人以自己敏锐的意识走到了时代的前列,而朱雪忠则于1987年成为这个知识产权队伍的一员。但令人意外的是,朱雪忠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都是攻读制冷专业,在当时,这一专业有着大好的前景。是什么让他放弃了研读7年的专业而踏入知识产权这片全新领域?

 

  1987年,华中科技大学制冷专业硕士毕业的朱雪忠,本可以像他的师兄师姐一样,在前途光明的制冷领域里大显身手,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1987年,教育部(当时的国家教委)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准备在中国建立4个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而武汉的研究中心就准备建在华中科技大学。既然要建研究中心,就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因此学校根据各项要求,从当时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里挑选了学工科、有一定德语基础的学生。“我恰恰各项条件都符合,经过深思熟虑,便留下来做知识产权研究了,这也是一种偶然性吧。”朱雪忠回忆当时的情景,颇有感慨,“当时我国的知识产权研究刚刚起步,从事专利研究的基本上没有法律学科背景,也没有前人的研究可资借鉴。我从事这个工作时,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说,学了7年的工科,又从头来学法律、研究法律,很可惜。因为在1987年,硕士生还是凤毛麟角,当时继续在制冷专业工作的话,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但也许是年轻人喜欢挑战的天性使然吧,我觉得在这个新领域,大家都是从头开始,我的努力应该会收到回报的。”

 

  朱雪忠告诉记者,在从事知识产权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工科背景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当保护对象是一项技术时,他比没有理工科背景的人了解得更深一点;经过理工科训练的人的思维会与传统的法学学生不一样,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当然,有优势也有劣势,因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毕竟是一个部门法。有时候,没有法科背景的人在写法学专业的文章时可能会显得基本功欠缺一点。”朱雪忠说,在学习过程中会想办法扬长避短,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竞争。

 

  1988年,朱雪忠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和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这更加坚定了他在知识产权领域前行的步伐。“这两个考试的通过,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也给我了更多地接触知识产权的机会。”

 

  注重传道授业解惑

 

  朱雪忠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资助的重大项目,获得过教育部、湖北省等颁发的各种成果奖、论文奖。见到朱雪忠之前,记者本以为他的办公室里应该陈设了大大小小的奖杯奖状,可寻遍各个角落,却只发现了办公桌上的一个奖杯,上面刻着“我最喜爱的导师”7个字。看到记者一脸的疑惑,朱雪忠笑答:“作为一名教师,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我感到自豪。”

 

  朱雪忠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他要求学生在基本功扎实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因为知识产权这个学科的应用性很强,如果仅仅从本本到本本,肯定是不够的。在学生选题的时候,他要求从实践中找问题来研究,而不是仅从理论出发。

 

  “知识产权教学和科研活动要致力于服务国家决策,服务企业和社会发展。”一直以来朱雪忠总是在践行着自己的这个理念。2008年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这正是中央决策层基于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而做出的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紧发展知识产权学科可谓是适逢其时。“我很希望学校能够把知识产权学科纳入重点建设项目,这也算是应时之需吧!”而当记者问到他希望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时,朱教授表示,希望培养更多有理工医科背景的知识产权方向研究生。目前,社会特别是企业急需具有文理交叉知识的知识产权人才。

 

  审视中外发展成果

 

  知识产权制度诞生于西方,而我国则是在近二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对于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实践,西方比我国多了几百年,所以总体上说,西方的制度更成熟。然而,在朱雪忠看来,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很多研究都可与国外齐步。

 

  “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产权制度和其他法律制度有着不同之处,这个制度时代性非常强。前20年,我们大多是照搬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但是近10年来,中国在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制度。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比如应对互联网的知识产权制度。国外在互联网产生之前也没有此类的制度,国内外几乎是同时开始面对这个问题。所以,在这些方面国内有很多研究与国外几乎是同步的,在这个领域,我们和他们能够平等对话。”朱雪忠说,在很多传统领域,因为西方比我国多了几百年的经验,比我国成熟,我们可以学习他们。但是因为知识产权这个学科的特殊性,面对新时代,他们放弃了一些传统的东西。因此,在这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中,我国是可以与西方国家相互学习的。

 

  朱雪忠说道,比如在专利制度方面,在申请专利的时候国外原先有个“异议”制度,这种制度就是在批准一件专利之前要先公告3个月,期满没有人异议再批准。我国引进这项制度实践后发现,在公告之后几乎没有人异议,这样反而耽误了宝贵的3个月时间,所以我国就把这个制度取消了,改成直接授权。后来,日本也把异议制度取消了。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在知识产权领域我国是有值得他国学习的方面。

 

  “我们在学习西方制度的时候,也不能盲目地学,因为还涉及到一个国情问题。在知识产权领域,在某些国家运行得比较好的一些制度,在中国就不一定有效,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包括我们现在一些鼓励发表文章的政策措施存在误区,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觉得在国外发就要比在国内发高一个档次。也许理工科类国内外实际上是同一个平台,但知识产权领域有所不同。比如有些介绍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文章在国外能发,在中国就发表不了,因为是常识性的东西。所以,看问题不能绝对。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不能把我国等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

 

  说到此处,朱雪忠有些激动,也许是看到了他为之奋斗20余载的中国知识产权事业正一切向好,又或许是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欣慰。他说:“知识产权给予了我很多,我也将继续在这个领域里奋斗。”

 

链接:http://www.cipnews.com.cn/zgzscqb/html/2010-09/24/content_8353.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