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华中理工大学建校史:“关山,将变成一块宝地”

(2010-09-27 12:47:56)
标签:

华中大

主校区

建校

历史

杂谈

分类: 关注母校
“关山,将变成一块宝地”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周校第324期

 

http://weekly.hustnews.com/index/userfiles/2009/6/01.jpg
1953年,华中工学院首任院长查谦在开学典礼上讲话。

http://weekly.hustnews.com/index/userfiles/2009/6/%E9%A6%96%E4%BB%BB%E5%85%9A%E5%A7%94%E4%B9%A6%E8%AE%B0%E5%BD%AD%E5%A4%A9%E7%90%A6%E5%92%8C%E5%B8%88%E7%94%9F%E4%B8%80%E8%B5%B7%E5%8F%82%E5%8A%A0%E5%BB%BA%E6%A0%A1%E5%8A%B3%E5%8A%A8.jpg

1954年,华中工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彭天琦和师生一起参加建校劳动。

http://weekly.hustnews.com/index/userfiles/2009/6/3.jpg

1954年,新落成的东二舍、东四舍。

http://weekly.hustnews.com/index/userfiles/2009/6/04.jpg

1954年,实习工厂技工车间。

http://weekly.hustnews.com/index/userfiles/2009/6/5.jpg

1959年,师生在青年园葡萄架下读书学习。


    到过原华中理工大学的中外学者,无不称赞校园地点适宜,景色幽雅,是一个培育英才的优美环境。这既有广大师生辛勤建设的功劳,更有当年选址决策者的远见。

    把喻家山作为校址,是原华中工学院首任院长查谦教授选定的。

    查谦解放后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53年主持华中工学院的筹备建校工作,任第一任院长。

    建校规划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校址。选址的中心问题是与外界的联系问题,也就是校园与城市的关系问题。查谦教授认为,当代大学校址的选择,既要考虑当前的情况,也要着眼于今后的发展。他说,早年的大学大都办在城市里,因为联系方便,可以利用已有的城市生活设施。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土地越来越紧张,地价也越来越高,大学校园郊区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从武汉市的情况看,汉口是商埠,人口稠密,难以找到足够大的成片土地;汉阳交通不便;看来,只能在武昌选址。他的这些意见,得到当时中南文委领导同志和建校规划委员们的赞成,确定在武昌选址。查谦教授和联合规划建校办公室主任张培刚教授考察了武昌大东门以东的好几个地方,如何家垅、洪山南面(现武汉锅炉厂一带)、珞珈山与桂子山之间以及关山地区,最后确定在喻家山建校。

    喻家山离武昌大东门12公里,距街道口有6公里。当时这里虽在武汉市辖区新界范围之内,但不通电、不通水、没有电信设施、没有商业网点,是纯粹的农业郊区,虽有武冶公路通到城里,但这条路自抗战胜利以后就没有整修过,只留下片石毕露的路基。光秃秃的喻家山是武昌公墓所在地,坟冢遍布,一片荒凉。在这里建校无疑有许多困难。

    在讨论、确定校址时,针对少数同志认为喻家山离市区远、生活不便的意见,查谦教授主张以长远观点看问题,他指出,洪山、马房山一带,在生活、交通方面较为方便,但离火车站太近,不符合大学校园应尽可能安静的要求;何家垅、水果湖一带,已有的许多建筑物是作为政府机关办公楼设计的(原来准备将中南大区政府各部迁来武昌办公,后因中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机构而未搬迁),不宜作大学校舍,也不好作整体规划;街道口以东的珞珈山、桂子山之间,地势狭长,而且武冶公路横穿校区,对校园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喻家山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虽离市区较远,水电通信在开始时会有一些困难,但我们要看得远一点,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展,郊区将会逐步变成城区。过去街道口也很荒凉,不通公共汽车,武汉大学也很不方便。可是解放才3年多,面貌就有了很大变化,从街道口到大东门正在修水泥路,不要很久,喻家山、关山一带很可能变成工业区、文教区。我看,武汉要大发展,一是沿长江自徐家棚向东,一是沿武冶公路向东,喻家山、关山地区将是发展的中心地带,将会变成一块宝地,在这个地方建校对于学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查谦教授的一席话,深谋远虑,有理有据,大家听了都心服口服。

    在1953年建校时,还曾调集了一批建筑专家,成立了专门班子,包括湖南大学土木系柳士英教授等人来从事校区的设计规划工作。当时国家拨给的基建投资经费为1326亿元(相当于币制改革后的人民币1326万元),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81,400平方米,是当时中南地区最大的建设工程之一,施工任务由中南建筑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承担,参加施工的队伍有几千人。从现在来看,有些情况虽然与原来的设想有所变动,但查谦教授当年的许多预见都已得到了证实。过去光秃秃、显得十分荒凉的喻家山,已经变成绿树成荫、人才辈出的大学城。而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又带动了洪山区科教事业和工业建设的发展。现在,从街道口到关山已成为武汉市的文教区和科学工业区,不仅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几十所大专院校,还有一大批科学研究机构和工厂企业,有几千名高级科技人员、几万名中级科级干部、研究生、大学生,是全国少有的科技人才密集区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